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领导班子(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崔立真)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领导班子(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崔立真)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经过20年风雨历程,为中国软件产业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随着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深刻变化,全球高端软件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端软件人才资源成为我国软件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软件定义一切”时代背景下“新软件”高端专业人才体现“三高”的特征,即“高端型、高复合、高质量”。高端型是指培养的软件人才从实用技能型向系统性综合能力转变,能够从事战略性软件产品和新兴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高复合是指培养的软件人才更加熟悉行业领域的特征,深耕于行业领域,能够设计研发出结合软件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软件新产品;高质量是指软件人才也需具有工匠精神,高质量的软件产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软件人才,细节的品质决定了系统的品质,软件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工程技能,还需具备高品质的软技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坚忍不拔的职业素养,是新时代软件人才“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高端软件人才应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国电子报特策划推出“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专栏,邀请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门、骨干企业相关专家和负责同志围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建设指南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我国软件人才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推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举措建议。敬请关注。本期为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崔立真的署名文章。
如果说20年前,教育部和国家计委(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文,建设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是软件产业腾飞、软件人才教育创新的起点。那么,近期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就是软件产业发展和软件人才教育创新在新时代下的新起点和新征程。
一、新时代“新软件”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变革
从时代视角来看,当今时代,软件技术已经渗透到自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5G通信、物联网的发展普及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软件定义一切、一切皆可编程”,以软件为基础设施的数字经济新时代已经到来。
从全球视角来看,国际工程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工程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能力提升成为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的共同特征,国际工程教育正在通过全链条生态化、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探索开放模式,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
从国家战略来看,软件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及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软件人才培养工程”,各个地区分别推出加快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都为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人才需求来看,面对国际趋势和国家战略,软件产业的发展正式进入了新时代,其所需要的软件人才也正在发生巨大改变。新时代对软件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正在面临着全新挑战,高等学校“新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端软件人才培养”是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的根本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经过20年风雨历程,为中国软件产业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随着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深刻变化,全球高端软件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端软件人才资源成为我国软件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软件定义一切”时代背景下“新软件”高端专业人才体现“三高”的特征,即“高端型、高复合、高质量”。高端型是指培养的软件人才从实用技能型向系统性综合能力转变,能够从事战略性软件产品和新兴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高复合是指培养的软件人才更加熟悉行业领域的特征,深耕于行业领域,能够设计研发出结合软件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软件新产品;高质量是指软件人才也需具有工匠精神,高质量的软件产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软件人才,细节的品质决定了系统的品质,软件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工程技能,还需具备高品质的软技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坚忍不拔的职业素养,是新时代软件人才“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高端软件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集中概括为大型战略性软件系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为此,培养新时代“新软件”人才将面临着四个转变,即:教学内容从碎片化和技能型向系统性和原理性转变;教学体系从专业细分到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培养目标从统一性到多元化转变;培养过程从规模化教育到个性化培养转变。
三、“多元化、国际化”是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要突出的两大特色
从全球一体化视角来看,国际工程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趋向于以工程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具有多样性或者尚未定型,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面向细分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缺少多元化、多样性。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高端软件人才的岗位类型也不尽相同,学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产业领军人物对于高质量软件产业发展同等重要,这就需要从教学、师资、科研和实践训练等全方位支持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在教学活动安排上需要根据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不间断式项目实训体系、科创实训体系学分互换制等;在师资队伍上,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与高端产业需求对接,补充高端产业师资,鼓励教师去高端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培训、联合攻关;真正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培养学生成为“顶天立地”高端软件人才。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自诞生之日就坚定了国际化道路,引入国际化师资、与国际接轨的最新全英文教材等举措都是当时教育国际化创新的重要示范。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山东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2019年联合发起建立SDU-NTU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C-FAIR),为高端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行人工智能“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设立国际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引入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教学体系和师资、共建共享国际课程、拓展中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交叉融合”三位一体是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的实施路径
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建设特色化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基于前期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聚焦智能制造大省的工业软件广泛需求,重点面向金融、医疗、政务、电力、教育等大型行业应用软件产业需求,以软件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新时代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1.充分发挥本学科科研优势和学校学科综合优势,深入推进科教融合。
山东大学充分发挥软件理论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先后设立泰山学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计算机取向特色班)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3个新工科拔尖创新实验班,以及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专业。建设以“智能软件”“数据科学”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数据库原理与系统》等10多门核心课程入选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高端科研平台,建成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中心与产科教协同创新平台24个,共同支撑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承担的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面向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各类战略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丰富和建设面向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与新兴技术培训的实训内容,建立项目实训教材库、项目库、课件库、测验库等,并搭建虚拟现实和智能交互的项目实训人机交互系统。
软件工程学科从诞生起就有领域交叉的特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组建多学科(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经济、数学、医学、公共卫生、自动控制、机械、电力、交通、管理、人文考古等)的新工科交叉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丰富学科交叉实践内容,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新生态。发挥人文社会经济管理学科优势,从系统思维、创新能力、科学观和情商多维度对本科生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助力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2.充分发挥产学研创新基因,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依托软件工程学科,山东大学培育了山大地纬、金现代、得安科技、山大鸥玛等软件科技类上市公司,并在资源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梯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领域始终保持着密切合作,在高校产学研融合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合作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两次获得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AAAI“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奖”。基于博弈契约理论、智能区块链技术的智能政务案例收录至《国家行政改革蓝皮书》,发出了国内首张区块链数字营业执照和医保电子凭证。山大地纬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所属企业首批、山东省软件产业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3.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基础,深入推进国际融合
经过20年的办学历程,学院形成广泛而深入的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依托C-FAIR,学院正积极创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人工智能自主设置交叉学位点建设工作,组建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团队,启动首批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硕士、博士招生,与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双学位博士联合培养。
新时代特色化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面向软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实施“兴学强院”行动计划,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师资队伍、构筑研究平台、培育杰出人才、推进服务山东、强化国际合作,围绕“多元化、国际化”两大特色,狠抓“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交叉融合”三位一体实施路径的落实,全面提升“新软件”高端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软件强国”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1.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肩负使命,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陈兵:校企协同创新,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灵魂
3.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冯光升:立足国家战略,探索软件学院特色化办学新模式
4.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薛静锋:软件铸魂新时代,特色引领育英才
5.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房方:构建“三协同”模式,培养电力特色软件人才
6.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郑江滨: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7.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王忠杰:打造软件领域的国之重器,培养软件领域的杰出人才
8.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李国徽:把握软件定义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高端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9.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谢学科:多措并举构建软件人才培养新机制
10.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金晓虎:产学融合搭建校企互动桥梁
11.阿里云大学总经理孙丽歆:持续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有效打通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
12.联想集团副总裁戴京彤:以产融结合为抓手,大力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人才培育
13.浪潮(全球)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恒:探索“优势共建、强强互补” 软件学院运行新模式
14.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陆建峰: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特色化软件人才
15.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韩伟力: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助力打造上海全球科创中心
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胡春明:实现三个转变 打造软件人才培养2.0
17.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周世杰:推进产学研用系统性布局 服务地方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18.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明文龙: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不断开创软件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19.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汲佩德:产教融合 精准发力,共谱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双赢新篇章
20.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胡志刚:产教深度融合软件人才培育 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