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未来科技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科技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未来科技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科技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此次会议期间,广东院士联合会将启动“伙伴100”计划,面向全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搭建起科学家与企业家直接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协作院士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对接产业资源和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粤港澳大湾区转化。“在人才建设方面,院士只是起一个带头牵引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希望本土科技人才力量能够更快成长,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如何更好地推动大湾区人才更好更快成长?邬贺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往年,今年港澳两地特区政府首次深度参与峰会,粤港澳深入联动,“湾区格局”更高。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粤港澳三地的人才在物理空间的交流上受到一定影响,但仍通过项目、视频等形式在进行交流。尤其是越来越多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落户广东,未来,这样的交流会更加密切,这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院士起带头牵引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本土科技人才力量更快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创会会长邬贺铨表示,

国家技术发明奖技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粤港澳大湾区怎样建设人才高地、“元宇宙”何时实现……12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由广东院士联合会携手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及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在广东东莞开幕,众多院士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共话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创会会长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赵忠贤,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创会副会长何镜堂等46位院士出席活动。

未来科技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科技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1)

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及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谈大湾区建设人才高地:

院士起带头牵引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本土科技人才力量更快成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创会会长邬贺铨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广东院士联合会将以此为牵引,办好办实院士共同家园、办好办实以院士为主的创新峰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及转化中心的建设。

“在人才建设方面,院士只是起一个带头牵引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希望本土科技人才力量能够更快成长,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如何更好地推动大湾区人才更好更快成长?邬贺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往年,今年港澳两地特区政府首次深度参与峰会,粤港澳深入联动,“湾区格局”更高。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粤港澳三地的人才在物理空间的交流上受到一定影响,但仍通过项目、视频等形式在进行交流。尤其是越来越多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落户广东,未来,这样的交流会更加密切,这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此次会议期间,广东院士联合会将启动“伙伴100”计划,面向全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搭建起科学家与企业家直接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协作院士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对接产业资源和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粤港澳大湾区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

关键基础材料是加速构建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名院士学者、企业家等围绕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制造等话题作主题报告。

“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的报告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新发展格局之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就是产业基础的薄弱。要推动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就是要实现产业基础的基础产品和技术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产业共性技术和互联网等基础平台具备解决跨行业跨领域问题的能力,产业链中下游协同创新,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基础产品和技术中广泛融合应用,拥有一大批从事产业基础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基础产业发展氛围良好,形成具有高韧性、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在他看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是制造业的两大“底盘技术”,支撑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其中,关键基础材料是加速构建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他指出,新格局下,要实现“双碳”目标,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高地,要有与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特征相适应的高效全链条研发,为此,他列举了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等不同基础材料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认为正是我们要加强发展的环节。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国家技术发明奖走进千家万户

在家也能自由交互全方位看北京冬奥会

看上去“高大上”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详细解读了他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所参与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将如何应用在冬奥会上,并惠及千千万万大小屏幕前的观众。而这一项目,不久前获得了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随意滑动屏幕,就能在手机上实现自由变换视角,任意选择自己想要关注的运动员,观看8K或者VR高清比赛现场……高文表示,在不久后的北京冬奥会上,普通观众也能通过手机,畅享超高清视频带来的极致视觉体验。

这种视觉的极致体验与他的研究有什么关系?高文解释,超高清视频走进千家万户最关键的是“压缩”。为什么可以压缩呢?“这是由于超高清视频本身数据有冗余,而我们眼睛并不是对所有的东西都敏感,因此我们利用这两个特点,把其中可以压缩的部分压缩掉,包括时间压缩、符号表达压缩、编码压缩等等”。这样一来,超高清视频就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用户终端,再解码还原清晰度,也就实现了超高清视频进入千家万户。

未来科技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科技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2)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

高文指出,超高清视频产业已经成产业竞争新的制高点,其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技术综合性强,正在赋能不同行业,产生大规模市场:让安防更精准,让医疗更精准,让VR更有沉浸感,让工业检测更高效。如8K超高清 AI智能工业检测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瑕疵的“火眼金睛”,让工业检测更高效。

他表示,中国的超高清视频编码技术经过20年实践,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跨越,中国标准也成为国际公认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标准。在超高清视频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中,大型体育赛事正是最新视频技术展示的绝佳场所。“今年2月份,央视第一个8K频道试验播出后,很多地方开始布局。这些布局完成以后,很多地方就可以看到8K的北京冬奥会节目了。”

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谈“元宇宙”:

2030年将打通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

两个世界有“通关密码”

“向蜘蛛学习,摆脱身体的限制、提升动态的感知和预测能力,从而开发出自动驾驶的摄像头;向蚂蚁学习,只需要0.2毫瓦能耗就能工作和‘交朋友’,从而超越生物智慧发展新型计算;实现真人级别全息通信,跨越空间的障碍实现身临其境……”作为全体大会中唯一来自企业的演讲者,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在报告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我们应该如何拥抱未来,并从产业角度谈论未来创新成果如何落地。

徐文伟认为,未来要实现产业升级,突破口就在于发挥产学研用的优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 产业吸收经验方面,我们在新的一轮创新领域里完全可以和全球同步起跑,而且有可能领先”。

不过,目前信息产业仍存在巨大的挑战。徐文伟谈到了迈向未来智能世界的九大技术挑战,包括突破香农极限,奠基无线新技术;在纳米尺度上驾驭光、实现光纤容量指数级增长;走向工业互联,确定性网络成为新趋势;通用算力远跟不上智能世界的需求,必须打造超级算力;从海量多模态的数据中高效地提取知识,实现行业AI的关键突破;突破冯诺依曼限制,构建百倍密度增长的新型存储等。

未来科技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科技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3)

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

而华为在2018年成立战略研究院,正是为了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基础研究。“我们的研究模式就是基于愿景假设,假设未来20年、30年,人们是怎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他举例,实现计算和感知的相互结合,是未来智能世界面临的技术挑战之一。现在大家很流行说“元宇宙”,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词,根据预测,到2030年,可以实现准确地感知、还原世界,以及准确的人机交互,届时,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将会打通。然而,两者要打通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听觉、视觉、触觉等都要数字化,同时能进行交互。因此,计算必须实现超现实的计算,网络必须是确定性的,所以我们研究数字视觉、数字触觉,AI隐形眼镜和裸眼3D等等,就是为了未来产业提供服务。”

徐文伟相信,通过产学研用共同定义“大问题”,战略协同开展联合研究,可以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产出世界级成果。

启动“伙伴100”计划

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接对话合作平台

本届峰会期间还举办了伙伴之夜,广东院士联合会在伙伴之夜启动“伙伴100”计划,以服务院士、服务产业、服务社会发展为原则,计划3年内定向邀约100家具有旗帜效应和卓越影响力,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企业或机构,搭建起科学家与企业家直接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以开放、务实的态度,把“伙伴100”计划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金、介”多方参与的高端科技产业交流对接平台,通过开放合作、抱团进取,切实支撑企业创新发展、支撑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广东院士联合会是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期间由在广东工作和广东籍院士自主发起成立的。这也是全国唯一的由院士自主发起、由院士自愿组成的科技社团。院士峰会是广东院士联合会重点打造的以院士领衔的高端科技品牌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在营造创新创业和繁荣学术氛围及促进院企合作、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过去几年,院士峰会共推动76家企事业单位与院士团队开展合作,协助推动21个院士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对接产业资源,落地大湾区转化,组织116场次的院士校园行。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申卉、徐雯雯 通讯员 袁仕联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林传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