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教育系统会议精神(永康市教育系统行稳致远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固始教育系统会议精神(永康市教育系统行稳致远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结合办学理念打造德育模式新常态也是永康市创新德育工作的一大举措。“崇德育以为智育体育之本,正少年而立壮年老年之基”是古山小学的办学宗旨,该校不断丰润“崇正”内涵,每年为入学新生举行入学节,为三年级学生举行立学节的成长礼,为毕业生举行立人节。这“三节”既展示了古山小学“崇正”课程的改革研究成果,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们真挚的情感,培育了知恩、感恩的情怀。城西小学遵循“爱在自然,美在晨曦”的办学理念,把“书香校园”作为亮点工程打造,让学生们在书香校园的氛围中变得灵动自信,乐学善思。该校还通过家长读书分享会,将阅读的热情传递家长,把读书的氛围带入家庭,让更多家长朋友爱上阅读,和孩子一起与书相伴,做智慧的父母。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德育就是融入学生的校园环境中,让学生慢慢地改变。走进桥下小学校园,迎面看到的是陈亮全身像。往里走,立德楼的圆形柱子上书写着陈亮的词。桥下小学将陈亮文化融入教育中,通
记者 潘燕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永康新腾飞,教育先腾飞”的理念以及“对教育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态度,坚定不移地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晰了永康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提振了永康教育改革的信心。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勠力同心,干在实处,抓改革、谋发展、提质量、促公平,打出了具有永康特色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组合拳”:强化教师培养、推进课堂转型、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研机制等,永康市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绩,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奏响了永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创新德育工作载体
让德育甘泉浸润学生心灵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创建教育基本现代化市过程中,教育部门将德育工作贯穿始终,各中小学校也以两本地方德育教材《魅力永康》《美丽永康》为参考,结合实际开发德育拓展课程。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因材施教,不断强化学校育人功能,拓展育人空间,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特长,激励培养特长,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实现“全科德育”。
在学校,课程和课堂是育人的载体。各校积极将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开足、开好德育课程,创新育人方法,进行渗透式“无痕教育”。8月20日,青海省80名中小学校长齐聚永康市民主小学,全方位地了解民主小学的课改成果及办学特色,欣赏了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我是民主小樟宝》。他们对民主小学将学习成果搬上舞台、通过课程教育促进发展的做法颇感新鲜。近年来,民主小学按照“以趣文化促进学生素养”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开展趣味教学,通过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让每位学生都在“趣”的轻松氛围下,快乐自主地学习,成长为“礼、健、智、雅”全面发展的民主、仁爱、体魄强健有能力的公民。
此外,永康中学“非遗”拓展性课程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永康中学围绕校训“道德、文章、事功”,设置了 “三立课程”,不断拓展扩充实践类课程。如今,永康中学开设了包括永康鼓词、方岩纸花、婺剧、陶工坊、航模等在内的18门拓展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永康中学将德育引入“非遗”拓展性课程中,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永康的历史、发展与魅力,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德育就是融入学生的校园环境中,让学生慢慢地改变。走进桥下小学校园,迎面看到的是陈亮全身像。往里走,立德楼的圆形柱子上书写着陈亮的词。桥下小学将陈亮文化融入教育中,通过文体娱乐、经典诵读和技能培训三大类活动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和活动,把陈亮古诗词、陈亮思想、陈亮精神等融合到教学中,探索出一条‘一校一品’的新路子。
结合办学理念打造德育模式新常态也是永康市创新德育工作的一大举措。“崇德育以为智育体育之本,正少年而立壮年老年之基”是古山小学的办学宗旨,该校不断丰润“崇正”内涵,每年为入学新生举行入学节,为三年级学生举行立学节的成长礼,为毕业生举行立人节。这“三节”既展示了古山小学“崇正”课程的改革研究成果,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们真挚的情感,培育了知恩、感恩的情怀。城西小学遵循“爱在自然,美在晨曦”的办学理念,把“书香校园”作为亮点工程打造,让学生们在书香校园的氛围中变得灵动自信,乐学善思。该校还通过家长读书分享会,将阅读的热情传递家长,把读书的氛围带入家庭,让更多家长朋友爱上阅读,和孩子一起与书相伴,做智慧的父母。
堰头小学则践行“实施民族融合教育、创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让来自不同省份、民族的文化凝聚成一股力量,该校以“一墙一廊一窗一操”“五团两教材一课程”、一年一届的民族文化节为载体,通过体验传播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实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融合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在西溪小学,学校将“和善”渗透于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滋养学生的心灵。组建“和善团队”,建设乡村少年宫,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老师连续两年驱车十几里为学生补课等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学生在“和善团队”的关怀下学会了感恩;结合学校实际,融合“善文化-感恩”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文化,学会感恩,内化为良好的品德素养。该校让德育渗透于这些常态化活动中,让学生们争当“向上,向善”好队员。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校也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雅湖小学设计了一系列“红色主题”课程,组织学生升国旗、唱国歌,重走长征路,参观学习“国防科技园”,打开学生了解我国军队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眼界。永康中学800名新生,在新学期军训结束后,秀了一把炫酷的造型字,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视频火爆网络。永康四中举行“我和我的祖国”大型诗歌朗诵会,丰富学生生活,激发爱国热情……永康市各校积极推进育人工作,让德育以一种可亲可感可悟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近年来永康市各校重点围绕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个方面,形成育人工作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此外,市教育局通过永康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为你朗读”栏目,每周邀请学生、家长、教师等参加,发挥阅读理念的引领示范作用。
今年4月,永康市高分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评估验收。5月,省教育厅公布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结果,在24项监测指标中,永康市有6项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8项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考成绩连创新高,2019年普通类上一段线750人,2人闯进金华前十,3人被北大录取、1人被国科大录取。第十三届浙江省、金华市教坛新秀获评人数位居金华第一。永康二中的精准教学获厅长批示在全省推广。职技校技能比武全国夺冠,连获6块金牌。
强化教师培养:
弹奏永康教育教学提升的“前奏曲”
市教育局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以提高全市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为抓手,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据了解,市教研室已连续七年承办永康市教师业务知识考试活动,许多教师也都深切体会到这样的考试很有必要,能促进自己加强学习,特别是通过暑假等业余时间的系统深入学习,知识储备更加扎实,文化积淀更加丰厚,对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永康市教坛新秀倪国英表示:“通过试题的引领,还能帮助我们更加正确地解读统编语文教材,让我们快速读通教材编写意图,正确高效地使用好统编教材。”
为推动教师创新成才,市教研室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各种平台,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相继开展各体系和各层面的教师评比活动,先后举行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课堂教学评审、说课比赛、微课评比系列活动,以及副校长现场评课、优秀教导处评比、教研组长素养大赛、教研组研修案例和优秀教研组评比等活动。据悉,永康市教育系统已连续开展四届小学语文、数学青年教师技能比武活动,各校青年教师全员、全程和全项参与整个比赛,通过教学设计、错题分析、粉笔字书写、模拟上课、课堂教学等,在评比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除了平台的搭建,永康教育团队“抱团”作战也是培养教师的一大特色。如参加金华市教坛新秀评选,市教育局为每位参赛选手组建了以学科教研员为组长的专家团队,对参赛教师给予精心的业务能力指导和比赛经验分享。
在市教育局全方位、多角度地引领下,永康市教师专业成长成效明显,在近两届省市教坛新秀评比中,获省教坛新秀10人,金华市教坛新秀30人,获奖人数位居金华市第一。2019年特殊教育学校周陈盈老师优质课比赛获浙江省一等奖,多位教师获金华市优质课一等奖。近两年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荣获佳绩,共获得部级“优课”16节,省级“优课”25节,金华市级“优课”39节。
推进课堂转型:
吹响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曲”
近年来,市教育局通过确定实施“立足于教研、立足于课堂、立足实际、大胆改革、稳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驱动器,寻求适合、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市教研室通过细抓、严抓常规教学,完善有效常规教学,促进课堂转型。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为永康市教育教学改革把脉问诊。如永康一中的“金鼎讲堂”充分利用名师的人格和学识修养优势、带动师生高位发展;永康二中的“互联网 精准教学”将信息技术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全省样板;永康中学的“非指”课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溪岸初中充分运用团队的力量实行集体备课,教师间相互探讨教材重难点、关键点的处理,让新教师尽快成长,让老教师更严谨治学;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初中将“对话式课堂”向“任务式课堂”转变,由教师精心编写导学案,将完整的知识探究任务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获得知识、成就感等。
各小学积极创设基于“生命成长”理念的学导课堂,在构建一校一模或一校多模的学导课堂中,切实转变学教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
谱写教育教学多元化的“合奏曲”
近年来,永康市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推动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深入贯彻《永康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聚焦课程规范,指导学校制定课改方案和学校课程规划,研究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市中小学推广课改先进经验,确保课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设高中精品课程。结合相关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各校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课程建设规划,开设高质量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精品课程,并开展课程资源评优活动,推进学校课程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打造一批精品学校课程,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永康一中开发了科技创新系列校本课程,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永康二中将物理实验创新作为课程构建,通过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能力发展。
市教研室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弥补永康市地方课程资源的空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进程,相继开发编写了永康地方教材《可爱的家乡》、乡土文化读本《魅力永康》和乡土知识读本《走进永康》,并要求全市中小学积极开设地方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人民小学的百工课程,让学生了解永康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永康的“工匠精神”。
随着永康市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该市课程改革也逐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样性特色,小学在“生命成长”理念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如连续两届获得省精品课程的民主小学童趣系列课程、大司巷小学的和悦课程、解放小学的素文化课程、溪岸小学的花样篮球课程和棠溪小学小班化教学下形成的竖笛课程等,成为展现学生个性和挖掘学生潜能的全能驱动力。
创新教研机制:
奏响永康教育昂扬的“变奏曲”
市教研室秉承“质量提升,教研先行”的工作理念,创新教研格局,以“调研开路,质量导向,真诚服务”为宗旨,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服务工作,强力提升专业引领力、学术吸引力、文化影响力,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开展蹲点调研、区域调研、主题式教研、半日式教研等形式,弥补传统教研的不足,推广课改先进经验,培育课改样板校、精品课程、拓展性课程,搭建各类教学评比平台,积极打造“教学新方式”,探讨新课程教学面对的种种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019年9月开学伊始,市教研室就在永康一中、永康三中、丽州中学、永祥小学开展蹲点教研活动,切实推进课堂精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市教研室、市技管中心通力协作开展“互联网 教研”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借助“互联网 ”舞台,让教育向着更均衡更优质更有质量的方向发展。通过创新“互联网 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机制,以“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为突破点 探索城乡教育集团建设,实现城乡结对帮扶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使乡村学校办学吸引力不断增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永康市充分发挥各学科中、高考研究小组的作用,研究命题方向,总结命题经验,提高命题质量。小学低年级采用非纸笔的项目乐考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每学期坚持科学实验实地考核的方式,促使全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做到科学、规范,切实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创新精神。音体美学科也采用到全市各学校实地考核的方式,促使每个学校每个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努力做到均衡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