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云南三七科技(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
文山云南三七科技(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研究团队从病圃田内收集种质,采用分子辅助育种法和病圃筛选,经过15年逐代选育,于2016年11月获得第一个三七抗性品种“苗乡抗七1号” 。自2003年以来,与苗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科研院遗传中心、华南农大业大学开展三七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整理,遗传基础研究,至今保育覆盖三七所有自然变异类型的三七种质材料10076余份,西南地区主要人参属植物5种,建成150亩规模的种质资源圃,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参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为三七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走进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墙上显眼地挂着几块展板,上面是对学院的介绍、三七研究成果的展示。据了解,文山三七研究院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2008年升格为文山三七研究院,2012年整体并入文山学院,更名为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2020年文山学院整合文山三七研
“我们收集了一万多份三七种质资源,选育5个三七新品种;与企业合作开发了3个三七药品,10个中药饮片。”说起三七领域的科技研发,文山学院三七医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朝梁如数家珍地说。
9月7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走进“绿色文山”全媒体采访一行人来到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了解科技创新是如何助推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
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
建立系列研发平台 选育5个三七新品种
走进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墙上显眼地挂着几块展板,上面是对学院的介绍、三七研究成果的展示。据了解,文山三七研究院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2008年升格为文山三七研究院,2012年整体并入文山学院,更名为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2020年文山学院整合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及三七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和环境资源学院等部分专业组建成立“三七医药学院”。
三七医药学院以支撑三七为重点的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农业工程实验室、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科研平台。紧紧围绕三七产业发展瓶颈的品种、连作障碍、无公害药材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大专业院校开放式科研团队合作研究。
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
自2003年以来,与苗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科研院遗传中心、华南农大业大学开展三七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整理,遗传基础研究,至今保育覆盖三七所有自然变异类型的三七种质材料10076余份,西南地区主要人参属植物5种,建成150亩规模的种质资源圃,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参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为三七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
研究团队从病圃田内收集种质,采用分子辅助育种法和病圃筛选,经过15年逐代选育,于2016年11月获得第一个三七抗性品种“苗乡抗七1号” 。
通过五个世代15年纯化选择,选育出高皂苷含量三七新品种“文院紫七1号”,于2019年2月11日获得品种登记证书。经过多点实验,其皂苷含量平均比现有栽培群体高约31.3%,成为三七历史上首个高皂苷含量三七新品种。
到目前,研究团队共选育出5个三七新品种。其中两个国家登记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还在进行扩繁试验,未来有望推广种植,为推进文山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
合作开发10个中药饮片 三七食品未来将上市
在省、州党委和政府支持下,文山三七研究院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于2016年5月推动三七花、三七茎叶获得了云南省地方特色食品批文;于2020年推动三七须根获得云南省地方特色食品批文。未来,市民可以在市场上看到三七食品。
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
在云南省食药监局指导下,参与《云南省三七饮片标准》修订,将三七功能由消肿定痛拓展到益气活血,扩大了三七消费市场,新增年消费量上万吨,推动三七饮片行业年销售从2亿元突破超40亿元。
与昆药集团血塞通药业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血塞通滴丸、七叶安神滴丸、三七复方胶囊等3个药品。与云南好农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参与开发了熟三七粉(蒸制)、当归粉、川芎粉、三七片(冻干)、三七粉(冻干)等10个中药饮片。
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
与文山赛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发了三七粉胶囊、三七胶囊、三七提取物软胶囊、三七葛根胶囊等10多个保健食品,其中9个获得国家批文。
与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人羞花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了三七药物牙膏、三七驻颜面膜、三七植物药膏等8个日化用品。
与文山市华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文山龙欢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了三七花茶、金不换保健花茶、三七花酒、三七花饮料等20多个三七健康食品。
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
可以说,三七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围绕打造千亿级三七产业目标,抓住良地、良种、良法三个关键环节,助力三七从种植到制药、保健、康养全产业链发展,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质高 胡梅君 张文峰 刘畅 马喆 黄鹏 殷洁 吴沛钊
文山日报记者 董飞 喻传宏
文山广播电视台记者 满鑫 张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