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碎片化的时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将完整的大块时间浪费和碎片化掉了。你要在地铁上看几篇朋友圈文章,或者浏览下新闻是合适的,但是你真要做到一定要背100个单词,或者说要看一本技术书籍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一个人抗干扰能力再强也不合适。有些重要的事情必须系统的大块时间去解决和整理,无法分解。碎片化的时间再怎么充分利用,也改变不了时间是碎片化这个事实。即碎片化时间本身并不适合用于帮助你完成一个大块的工作任务,也不适合需要大量记忆,理解消耗,归纳整理类的学习。更多的还是适合帮助你广泛的进行泛读和碎片信息获取。我们经常上下班途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碎片化时间,我们看到有些人会用来看网剧,刷微博或者抖音。也有的人会在记单词,听网课或者看书。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1)

最近几年的时间,我自己的博客写作比较少写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类的文章,其主要原因就是我认为时间管理等都只是方法和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工具达到目标,提升自我价值。

而这里面最重要的又是事物认知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经常谈到的思维框架和模式。在整个思维框架模式构建过程中可以看到知识经验库积累又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因此今天谈下碎片化时间利用和知识库积累,知识系统构建方面的内容。

碎片化时间并不可怕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2)

当我们一谈到碎片化时间,往往很多人都很多人都希望把所有碎片化时间全部利用起来,能够帮助自己完成一些大的目标和事务。但是我首先想表达的是:

碎片化的时间再怎么充分利用,也改变不了时间是碎片化这个事实。

即碎片化时间本身并不适合用于帮助你完成一个大块的工作任务,也不适合需要大量记忆,理解消耗,归纳整理类的学习。更多的还是适合帮助你广泛的进行泛读和碎片信息获取。

我们经常上下班途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碎片化时间,我们看到有些人会用来看网剧,刷微博或者抖音。也有的人会在记单词,听网课或者看书。

你要在地铁上看几篇朋友圈文章,或者浏览下新闻是合适的,但是你真要做到一定要背100个单词,或者说要看一本技术书籍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一个人抗干扰能力再强也不合适。有些重要的事情必须系统的大块时间去解决和整理,无法分解。

碎片化的时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将完整的大块时间浪费和碎片化掉了。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于完整的大块时间都无法做到很好的利用时,根本还谈不上如何去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主动规划并减少碎片化时间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3)

对于碎片化时间的规划和管理,应该更多的去考虑如何减少碎片化时间,而不是等大量碎片化时间出现后再考虑如何利用。

其一:减少不确定性

那么如何减少碎片化时间,实际的关键就是在于你实际的个人计划,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上尽量减少各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多,那么碎片化时间就越多。你安排的计划确定性越高,你越容易掌控你自己的时间安排,并最大限度的压缩碎片化的实际。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要搭乘明天下午5点的飞机,那么你有两个方案,一个就是提前两个小时3点出门坐地铁 机场快线前往机场,还有一个方案就是打车前往机场。但是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案存在堵车风险,你为了延缓风险往往需要提前三个小时就打车前往,那么到了机场后你就需要多等待1个小时,也增加了一个小时的碎片化时间无法充分利用。

其二:减少各种被动干扰

其次,在按自己主动制定的时间规划和计划执行事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他人的打扰,也要懂得拒绝,否则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被动状态而增加大量的碎片化时间。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培训讲师,那么给学员上课完成后往往存在后续的答疑,那么就有两个方案,一个就是学员只有找你了你都被动的及时响应,还有就是约定好每天晚上7点到8点进行统一答疑。如果是第一种被动情况,就很容易将你整块时间全部打断,你自己无法进行一个完整事务处理,也降低效率。相反,在变被动为主动后,碎片化时间就大幅缩减和压缩了。

真正可怕的-工作多年自己的能力碎片化了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4)

对于日常的工作,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越到工作的后期你会发现自己进一步越难,而且很多时候往往还在退步。

即到了工作后期,由于有了前期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很多时候就习惯于开始凭借已有的经验做事情,吃老本,很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确实也有价值,但是所有点上的经验共享都无法形成一个面上的价值交付,即大量的碎片化工作没有形成知识经验的进一步整理和抽象,反而让自己的思维和工作能力也跟着碎片化了。

能力碎片化的典型特点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我们工作多年后开始进入一种停步不前的状态中,在你的工作中他人也承认你的能力,但是你的能力却很难转变为真正为企业和项目的价值贡献。由于各种碎片化的工作,导致我们已经很难能够静下心来系统化的进行总结和思考,典型如下:

动嘴讲的时候多,动手写的时候少,讲的内容已经很难真正系统化的用文字总结出来

每个点都知道,但是已经浮于表面,很难像原来一样洞悉事物内在本质

更多的是对自己已有经验的演绎表达,而很少做通过实践工作后的归纳总结

可以指挥别人去做某件事,但是不能真正指导他人做某件事,更谈不上自己能够去做这件事

吃已有经验的老本,已经丧失了持续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而当出现如上这些问题的时候,正是我们该保持高度警觉的时候,即应该更多的开始考虑如何将碎片化的工作内容转变为系统化的思维和体系化的经验,并加入到自己的知识库中,形成自我知识体系的持续迭代更新,否则就很容易停滞不前或退步。

我们就经常会发现,当你脱离一线项目实践后,你的项目管理经验就会逐步退化;当你习惯了安排和吩咐他人完成事情的时候,你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已不复存在;当你发现你的周旋腾挪能力或耍嘴皮子的能力越来越厉害的时候,那么很可能你系统思考和归纳能力已经消亡。而以上正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内容。

已经没有能力自己完成一个大的事务

或许在你的公司或你接触到的人中,总能够找到这么所谓专家的人。这些人典型特点就是提问题的多,给出如何解决少;动嘴讲的时候多,动手写的时候少;理论化的东西多,自己证悟的少。

比如我们完成一个技术解决方案,拿出来一些进行评审和讨论,这类人可以提出一大堆的问题和意见,但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一个类似方案反而是不可能。提规划和战略的时候口若悬河,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的时候,往往又没了主意。

如何解决?如何构建体系化的知识库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工作和实践一段时间后,将自己碎片化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形成自己专业领域的完整知识结构和知识树。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5)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给你一张地图也没有用。

知识结构的作用就是让你清楚的知道你现在的位置和目标的距离,同时将你已有的技能经验进行抽象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首先看下什么是知识结构?

简单点来说就是一个知识体系,它里面包括了知识的组成,知识的层级关系,知识点间的前后依赖等。一个知识结构应该是覆盖了某个专业的知识领域中所有相关的知识点,即使用该知识结构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我们应该具备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维导图来整理知识结构

单独来看知识结构这个词,容易理解为静态的一个呈现,类似我们说知识树,因此容易想到的最直观的呈现方式还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本身最接近知识树,但是说到底它是一种单维度的知识逐层展开的描述方式。

在2004年做软件研发时候,当时就在思考作为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其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究竟应该是如何的?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也在于很多时候当我们陷入到重复和事务性质的工作时候,很容易的就一叶 障目,不见泰山;容易感觉到自己啥都懂了,或者说没有太多可学习的内容了,自然也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整理第一个IT知识结构体系,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呈现,该图能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能够对整体的IT知识结构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导图来看也是尽量简洁和突出重点,采用矩阵形式重新进行排列方便可读性,对于后续的导图基本沿用了该思路进行。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6)

在后续从事IT项目管理岗位后,最重要的就是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方法和工具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学习PMBOK和参加PMP考试,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有了完整的了解。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7)

在06年公司开始组织项目经理进行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包括也系统的学习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培训课程,同时还对于问题管理,压力管理,沟通管理等各种软技能进行学习。在这些知识输入后,我开始思考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核心技能究竟应该是如何的?应该如何去加强和锻炼这些软技能。、

对于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往往对于压力管理,问题管理,结构化思维,写作,呈现,沟通协同,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多种软技能都达到一定的标准往往才可能优秀,在这里面不能有任何的短板,必须要有全局的认知。

正是由于以上思考,我用思维导图整理了职业经理人的核心技能图,如下: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8)

通过矩阵构图来整理知识结构

一个事物或知识体系的分解,如果在分解出来后完全符合MECE法则,同时分解出来的知识点之间没有任何交互和关联,那么采用思维导图呈现是恰当的方式。

但是很多知识体系本身具备多维属性,同时在进行维度分解后具体的细粒度知识点之间存在关联和映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后续的知识体系梳理的时候才更多的引入了矩阵式知识体系构建方法来进行。

在CMMI和PMBOK的知识体系,包括到电信eTOM的知识体系,我们都看到更多的采用了矩阵呈现。例如CMMI的知识体系分了很多PA过程域,但是在横向又分解了支撑过程,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三大横向过程,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矩阵结构。

通过这些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即在更加强调多维度,强调知识点关系和映射的知识体系整理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单中心的知识树思维模式,即更多的去理解你要呈现的知识体系,找到关键的知识维度,然后再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先看下在我整理SOA治理框架的时候,通过思考核心的两个维度即SOA的服务全生命周期,而另外一个重要维度即支撑和管理过程维度。通过两个维度组合构建知识体系如下: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9)

通过这种方式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具体的知识点落在了哪里?知识点和维度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基于该思路我们进一步整理了结合soa和云计算思想的信息化管控和治理框架知识体系,如下: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10)

知识结构整理总结

通过该知识体系规划,个人感觉原有的思维导图方式并不太适合进行知识体系和知识目录的构建,单维的结构往往导致展示上的不完整。同时进一步思考,一个完整 的知识体系规划,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应该构成一个三维的知识体系结构。复杂是比较复杂,但是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结构的体现方式。具 体的三个维度思考如下:

1.知识组成维度:采用静态的方法对知识组成进行分解的维度,偏知识模型

2.知识应用维度:采用动态的方法,说明清楚知识的动态应用过程,偏方法论

3.参考模块维度:业界的标准模型,参考框架维度

谈了这么多,最终想强调的还是对于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整理没有固定模式,更多是结合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整理,特别注意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体现知识的多维度属性。

任何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整理都是我们将知识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过程,该过程的意义将远远大于最终的结果,你整个整理的过程思考的越清楚,你最终的知识结构呈现才能够更加结构化和容易被他人理解。

持续迭代完成从知识到经验和模式库的转化

在知识经验库形成中。学习,实践,总结复盘是最核心的三个内容。

人们不可能通过思考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够通过实践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个人经验模式库。

最近在自己头脑里面一直在思考证悟这个词,或者叫实证,即凡所有事,必须经过你亲自实践或验证,往往你才能够最终确定是否满足你的期望,是否能够满足他人期望。

你的经验和体系化能力是通过大量实践后再抽象浓缩而成的,而不是简单的理论拼凑成的。

对于整个持续迭代和知识转化过程可以参考下图: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11)

即随着学习实践,复盘总结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个知识库不断的进行演进,具体如下:

1.资料库:简单的资料收集和下载,简单的碎片化的阅读,泛读

2.知识库:主题阅读,主题学习,内容的精读,已有资料的归类整理

3.经验库:实践后的总结和复盘,经验教训,心得体会

4.模式库: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对一个事物群或问题群进行的体系化总结

再简单解释下就是。

首先你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泛读,平时的资料收集形成了自己最基本的资料库。但是这个资料库往往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在资料库形成后,我们会基于目标驱动或主题阅读的思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对这些有用的资料进行精读和学习,这个时候逐步形成了个人的知识库。

但是这个知识库本身仍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因此下一个步骤进行进行大量的实践,通过实践后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但是技能经验往往是隐性的,也可能是零散和碎片化的。

那么这个时候的关键就是总结复盘。通过总结复盘将零散的经验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将知识经验转变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和模式。

而里面最难的就是模式库,或者说属于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套路,但是大部分人实际上很少达到模式库这个层面。模式库为何重要,在我原来讲解思维框架的时候里面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模式匹配能力,而模式库你可以看做就是最核心的模式匹配能力积累。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12)

拿我最近自己的图书专著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首先是博客上大量的关于SOA建设实践的文章写作,然后是第一次内部整理形成文集,最后才是进一步体系化梳理形成完整的图书结构。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底层逻辑(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13)

以上即是个人关于碎片时间管理和个人知识积累方面的一点思考,供参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