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小时候,马慧娟非常爱读书,甚至痴迷到看糊墙的报纸。可惜,她在初中毕业那年,因家庭条件忽然恶化,辍学回家务农。16岁的她离开课桌,扛上铁犁、牵着毛驴上山下山,成为面朝土地的农民。1980年,马慧娟出生在位于宁夏西海固的黑眼湾小山村。村子与外界的唯一通路是一条山间小路,距离最近的乡村有4、5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人们干完农活就站在墙根晒太阳。被“困”在大山里,马慧娟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去。黑眼湾的天空“站在大咀山的山梁上看,黑眼湾的天空现在属于一只鹰。”多年后,马慧娟在书中如此描述早已无人居住的故乡。这在她充满生活感的作品中并不常见,曾经常常出现在她眼前的是土地,天空是背对着的世界。图为曾经的黑眼湾山村。受访者供图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号

作者:李骏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1)

谈起自己过往经历时,这个来自西海固的敦厚农妇有些心潮起伏,她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更没想到有一天会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成为作家之前,马慧娟是地地道道的西北农民。初中辍学后,犁地、播种、收麦样样都做,她以为自己会和黑眼湾其他女人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劳碌里失去名字……

黑眼湾的天空

“站在大咀山的山梁上看,黑眼湾的天空现在属于一只鹰。”多年后,马慧娟在书中如此描述早已无人居住的故乡。这在她充满生活感的作品中并不常见,曾经常常出现在她眼前的是土地,天空是背对着的世界。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2)

图为曾经的黑眼湾山村。受访者供图

1980年,马慧娟出生在位于宁夏西海固的黑眼湾小山村。村子与外界的唯一通路是一条山间小路,距离最近的乡村有4、5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人们干完农活就站在墙根晒太阳。被“困”在大山里,马慧娟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去。

小时候,马慧娟非常爱读书,甚至痴迷到看糊墙的报纸。可惜,她在初中毕业那年,因家庭条件忽然恶化,辍学回家务农。16岁的她离开课桌,扛上铁犁、牵着毛驴上山下山,成为面朝土地的农民。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3)

马慧娟接受采访。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那样的生活再过十年也一样。”提起在黑眼湾日子,在马慧娟眼里,那是没有盼头的生活。和同学写信成了马慧娟与山外面唯一的联系,她在信里听同学讲着远方,打听回学校复读的机会。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4)

马慧娟与丈夫咸天明合影。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20岁那年,马慧娟选择与儿时玩伴咸天明结婚。出嫁前,她将保存的一摞书信、课本投入火炉中,那些信里的远方、读书的梦想,连同信上她一笔一画的名字,化为灰烬。 那时,马慧娟以为从此只能留在黑眼湾了,但她或者说整个黑眼湾的命运却在那一年转了向。

“无中生有”的玉池村

2000年,在国家生态移民政策的影响下,黑眼湾的村民开始了移民搬迁。陆续地,20多户村民搬到了吴忠的红寺堡区玉池村,包括马慧娟一家。红寺堡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5)

马慧娟和女儿站在黄土地上。受访者供图

“我们当时是欢天喜地走的。”回忆起搬迁时的情景,马慧娟说。尽管当时的红寺堡还是一片荒滩,整个镇子除了一个笼罩在黄沙里的车站,什么也没有,但她走出了大山,搬到距黑眼湾有8个多小时车程的“远方”。2000年正是红寺堡大建设时期,那时连水电都没有通,刚搬过来的移民们生活条件也很差。但与黑眼湾不同的是,这里有路,日子就有了盼头。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6)

马慧娟和街坊说着今年地里的收成。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以前别人总说我们那里的人懒,把地里的活干完后,除了晒太阳就没其他事可做,”到了玉池村,马慧娟才发现并不是他们那里的人懒,“到了这里之后,别人都在忙着干活、挣钱、盖房子,给你时间也不好意思去晒太阳。”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7)

马慧娟一家住上了第三代移民房。受访者供图

经过几年建设,移民们建起房子,有了街道、巷子,又平整了土地,玉池村逐渐有了模样,像地里的玉米一样慢慢地在这片荒滩上生了根。玉池村的土地是大片平整的黄土,劳作不能再完全依靠人力、畜力,大型机械的应用将移民们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寻找一些新的活路。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8)

马慧娟家里添置的摩托车。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农闲的时候,玉池村的年轻人们会去附近的县城劳务市场打零工,或者到村里的温棚打工。随着日子在一天天的努力中逐渐好起来,马慧娟对文字和阅读的热情也渐渐重新显露出来。

“借书比借钱还难!”马慧娟回忆起刚到玉池时的情景,一开始是她只能看亲戚送来垫桌腿的旧报纸。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有了手机,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离线小说,马慧娟的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书,吃饭看,走路看,干活的间隙也会摸出手机看上一段……

一手拿笔一手拿锄头

在生命的头三十年,马慧娟试图抓住出现在生活里的每一个字,她用一种近乎本能的坚持阅读着当时不知道意义何在的文字。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9)

马慧娟接受采访。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2008年前后,手机作为新兴事物逐渐在玉池村流行起来,马慧娟也用在温棚打工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部手机。

“红寺堡五月的街上飘着槐花的香味,季节已经到了初夏,这片土地上才有了一丝绿意。”开通手机网络后,马慧娟在QQ空间里写下这样一条说说。渐渐的,通过手机,马慧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10)

马慧娟与年轻人一起讨论文学。受访者供图

在新世界里,马慧娟认识了许多属于远方的人。一个名为“红尘暮”的十八岁少年,鼓励她将偶尔写的“说说”坚持下去,记录生活;2014年,“明月”得知她因为流量不够用只能写“说说”之类的文字时,为她充了100元话费提供流量,鼓励她写日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祁国平”则帮她把空间里的日志投稿到《黄河文学》……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11)

马慧娟的散文集——《溪风絮语》。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散文发表在《黄河文学》后,马慧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作品也在时常出现于文学期刊。近年来,她还陆续出版了《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走出黑眼湾》等书。

马慧娟把曾经“一手拿笔,一手拿锄头”的自嘲变成现实,只不过她拿的不是笔而是手机。用只有初中学历的她,用拇指敲下上百万字的作品,前前后后按坏了13部手机,她也因此被人们称作“拇指作家”。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12)

被马慧娟按坏的旧手机。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马慧娟在手机上书写着她人生经历,书写着黑眼湾村民的漫漫搬迁路,也书写着红寺堡移民们奔向新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将曾经抓住的那些文字转化成自己的言语,铺作一条蜿蜒小路,从宁夏西海固的贫瘠山村铺到吴忠移民安置区,又铺向了更远的地方。

更多人的远方

2018年,马慧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上,心里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她眼里,正是有了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自己才能有机会通过读书、写作,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13)

马慧娟在玉池村里开设的泥土书香读书社。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如今条件好了,她也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2018年,马慧娟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牵头成立了主要针对女性的“泥土书香读书社”,教村子里的妇女读书写字,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重视孩子教育。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14)

孩童趴在窗口前看书香社里的大人们。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改变着马慧娟的命运,也改变着这片黄土地上许多人的命运。目前,读书社已经有了50多个学员,其中有的达到脱盲的水平,有的参与微电影的拍摄还得了奖。在读书社之外,更深刻的改变早已在年轻人中悄然发生,“以前出个大学生会轰动十里八乡,这几年我们这里的大学生太多了”。

凡人歌改编搞笑(凡人歌人称拇指作家)(15)

马慧娟手捧着一摞书从书香社回家。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秋天的时候,红寺堡的天空又高又远,一片片已完全成熟的玉米寂静地站在原野里等待着人们采收,这里的玉米长得金黄饱满,是黑眼湾没有的样子。 马慧娟走在路上和邻居说着地里的收成,怀里的一摞书将她与周围的人区分开来,但生活未将任何人落下。她脚下刚硬化完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村子的尽头,在那里,细长的村道连接上更宽阔的公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