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借鉴智能手机)
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借鉴智能手机)2、短信通讯场景1973年4月,摩托罗拉公司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1、语音通讯场景1902年,美国人内森·斯塔布菲尔德制成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193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军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手机。
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让大量资本从2014年前后,大量进入造车领域,不管其立足点是汽车四化的哪一方面,或者哪几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技术挑战。而在造车新势力中,不乏以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直接参考手机智能化发展路径,打造智能汽车。
一、智能手机场景与发展
在汽车行业群内,与从业者讨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时,明朗智能汽车的闫磊作为用制造机器人思维打造汽车的实践者,他认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过程中,类似当年发生在摩托罗拉身上的事情,会发生在已有的汽车行业企业上。电动汽车跟汽车其实是两种产品,就跟现在智能手机跟以前的大哥大一样。这背后是观念不同,从而行为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智能手机是以手机为基础,将电子技术(mp3 相机,导航……)做融合;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是以电动汽车为基础,将生活场景做融合。
基于借鉴智能手机发展经验,从应用场景梳理手机智能化发展脉络:
1、语音通讯场景
1902年,美国人内森·斯塔布菲尔德制成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
193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军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手机。
1973年4月,摩托罗拉公司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
2、短信通讯场景
1992年12月3日,全球第一条手机短信诞生。
3、休息娱乐场景-音乐欣赏
1995年,第一款可自编铃声手机——爱立信GH398。
2000年,第一款MP3手机——三星SGH-M188,可以当成U盘使用。
2002年,国产第一款40和弦铃声手机 联想G808。
4、定位服务场景(导航)
1996 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要求移动运营商为手机用户提供位置服务。
2008年6月,索尼爱立信W760c全球第一款GPS音乐导航
2012年12月,Google地图APP登录iOS平台。
5、游戏互动场景
1998年,第一款内置游戏手机诺基亚6110发布。
6、数据传输场景(联网)
1998年,蓝牙问世,手机不一定非要手持。
1999年,第一部智能手机 摩托罗拉天拓A6188,也全球第一部具有触摸屏的手机。
2000年,第一款WAP手机 诺基亚7110,标志着手机上网时代的开始,手机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
2000年,第一款Symbian 系统内核智能手机 爱立信R380sc触控屏幕。支持POP3邮件、网址。
2001年,第一款内置蓝牙功能的手机——爱立信T39mc,且与其他设备信息交换。
7、摄影摄像场景
2000年9月,夏普通信联合日本移动运营商J-Phone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内置了11万像素CCD摄像头的手机。
2008年,第一款千万像素级别拍照手机 三星B600。
8、智能手机全场景匹配
2007年,iphone出世,触屏 应用引爆智能机新时代。手机具备语音通讯、短信通讯、休息娱乐、数据交互、摄影、摄像多场景功能。
在智能手机发展之初,用户更多的去关注手机的处理器,以及存储内存(ROM)的容量,毕竟,更快的处理器可以带来更高的性能与使用体验,而更大的ROM则代表的更高的存储空间,可以安装更多的软件,存储更多的照片、MP3、视频以及按照更多更精美的游戏等。不过,手机制造商或品牌商关注的,是更多应用场景下技术的需求。
支持手机智能化,服务更多应用场景的核心技术包括不限于以下配件技术(算法)支持:
◆声波压电传感器或者动圈电磁感应传感器,手机中麦克风核心配件。
◆图像传感器(CCD或CMOS),手机中摄像头主要配件。
◆触摸传感器,屏幕上的触觉反馈系统,可根据预先编程的程式驱动各种连结装置取代机械式的按钮面板。
◆角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对手机转动、偏转的动作做测量。
◆重力传感器,测量由于重力引起的加速度,可以计算出设备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加速度传感器,使手机在任何方向上运动,都有信号输出,静止不动时无信号输出。
◆磁力传感器,它能够检测磁场。磁力传感器是指南针类应用用来判断地球北极的传感器之一
◆距离传感器,由红外LED灯和红外辐射光线探测器构成,可控制显示屏开关,防止用户因误操作。
◆光线传感器,检测环境的亮度,自动调节显示屏亮度,画面质量;
◆气压传感器,能测量气压,用来判断手机所处位置的海拔高度,有助于提高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精度。
◆温度传感器,监测手机内部以及电池的温度,防止手机损坏。
◆计步器,用来计量用户所走步数的传感器,提供精确的数据,而且更节能。
◆心率传感器,通过检测用户手指上血管每分钟的脉动数量获得用户的心率数据。
◆指纹传感器,指纹传感器通常被用作一种安全措施。
◆有害辐射传感器,手机启动探测环境的应用可反馈辐射水平。
◆边缘触控压力传感器,捕捉轻微触摸所产生的细微面板形变,实现手机边缘触控的功能。
以上罗列的配置仅仅为智能化过程中的硬件需求,每一个传感器更为核心的是软件技术,相关软件技术需要的测试时间和研发成本更花费庞大,不做赘述。
二、汽车使用场景与智能化发展
在上百年的汽车发展史中,汽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发挥着重要价值,作为人类双脚的延伸,不断完善其安全、效率、节能减排、美观舒适、人性化等需求。根据人们对交通运输工具的需求场景划分以下方面:
(1)驾驶操控乐趣——赛车、测试、汽车运动;
(2)通勤代步场景——城市、郊区、乡村道路人员出行;
(3)自驾远游——长途驾驶、异地驾驶;
(4)货物运输——快递、货运、保温保鲜特殊运输;
(5)客运车——长途客运、短途客运;
(6)工程施工——自卸车、铲车、挖掘机、吊车、推土机、压路机、摊铺机、混凝土运输车、混凝土泵车等;
(7)个性化——老年人、残疾人等出行工具。
汽车作为大件产品,涉及人类的整体安全,而因不同需求产生的汽车研发制造需要的社会分工体系庞大,很大程度上,人类的用车行为被牢牢的捆绑在车上。而技术改进的过程,只能围绕改进汽车的某项特性,以帮助人更好的控制车。诸如刹车辅助、并线辅助、车身稳定控制在内的ADAS驾驶辅助系统;自动泊车辅助、自适应驾驶辅助、盲点监测(BSD)、车道变换辅助(LCA)、雷达测距、自动防撞 、车道保持辅助、方向盘主动控制预警制动等等配置都是如此。
清华大学克强教授针对汽车技术发展曾发表演讲称:新技术革命将导致产品结构、产业形态以及商业模式发生根本变化,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技术变革的挑战,并把握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
智能网联汽车使用场景越来越强调释放人的主导责任,强调真正汽车的智能化服务,满足人的需求。以此,可将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服务人的场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其实也是行业将自动驾驶划分的主要四大阶段:
1、人服务于车
第一个阶段是驾驶员辅助,驾驶员辅助系统能为驾驶员在驾驶时提供必要的信息采集,给予清晰的、精确的警告,相关技术有:车道偏离警告(LDW),正面碰撞警告(FCW)这个阶段基本已经完成,新车中都普及了类似的系统。
第二阶段是半自动驾驶,驾驶员在得到警告后,没能做出相应措施时,半自动系统能让在汽车自动做出相应反应,相关技术有:紧急自动刹车(AEB),紧急车道辅助(ELA);这个阶段,在最新的奔驰S600和英菲尼迪Q50上也已经实现,其他车型普及只是时间问题。
人服务与车的环境下,其实已经在接近手机智能化完成的通讯工具变革过程,但对于汽车而言,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完成通讯化可以较快实现,不过,这种转变对于汽车原本交通工具的属性并未更改,其变革意义有待商榷。
2、车服务与人
第三阶段高度自动驾驶,人机可共同驾驶;
第四阶段是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内驾驶员可以在车上从事其他活动,汽车作为一个智能主体,参与社会交通出行活动的行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目标。
在车服务与人的阶段,汽车在智能化后自主参与社会交通分工,那么应用场景将有千万种区别,核心技术除自身承载硬件系统、传动硬件系统、续航硬件系统外,更需要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基于软件技术的共同发展,其技术积累和发展,尤其是软件环境的测试和应用需要海量时间,当然,也更值得期待。
关注“自主汽车”,或者添加zizhuche,每日收获不一样的汽车行业评论。如有购车需求请点击下方“我要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