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更直观高效方法(真正提高文言文素养的路径)
学习文言文更直观高效方法(真正提高文言文素养的路径)这两本相当于古文小词典,你读到的国家、人物、地理、事件,是打开后面的各类书籍的钥匙。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典故、古文、思想,70%以上都在春秋战国 秦汉。这段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三江源”,中国的文化、哲学、思想、伦理等由此发端,灌溉浸润了直到今天的中国。《左传》《战国策》《庄子》《孟子》《史记》这几部,文采粲然,读之性兴味盎然。推荐《周易》《尚书》之类断烂天书,与夫大列书单之徒,自鸣得意,于初学何益?有一个大神,说出了很多我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第一阶段,建议读《左传》 《春秋》。
今天想聊一聊“真正提高文言文素养的路径、工具和方法”,起因是知乎推给我一篇文章,问题是“想系统地提升古文素养,大神们有书单推荐吗?”在看完所有的大神回复之后,我也有一些想法,想分享给大家。
我们先挑一些有意思的大神回复来看。
有一个文学博士是这么说的:
古代文学博士在读。文不在多而在精,古文无它,唯熟而已。从《左传》《战国策》《庄》《孟子》《史记》及唐宋古文之中,共挑一百篇文采斐然之作,背到烂熟,则布局立意,自有熟径可循,下笔亦左右逢源。东翻西阅,则虚高无主见,不能为文者也。
《左传》《战国策》《庄子》《孟子》《史记》这几部,文采粲然,读之性兴味盎然。推荐《周易》《尚书》之类断烂天书,与夫大列书单之徒,自鸣得意,于初学何益?
有一个大神,说出了很多我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
第一阶段,建议读《左传》 《春秋》。
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典故、古文、思想,70%以上都在春秋战国 秦汉。这段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三江源”,中国的文化、哲学、思想、伦理等由此发端,灌溉浸润了直到今天的中国。
这两本相当于古文小词典,你读到的国家、人物、地理、事件,是打开后面的各类书籍的钥匙。
最后找那种带注释、译文、图例的文白对照本来读。万事开头难,熬过这两本,后面就一马平川。
第二阶段,建议读《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
这四本是值得所有中国人反复阅读的书。儒道法三家的源头都在这里了。学有余力,可以加上《墨子》。
第三阶段,建议读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前四史的外号挺多,史学天花板,文学又一峰、历史网红窝、成语制造机、典故批发铺。
读完了上面说的这10本,就是拿到了庖丁解牛的那把刀,中国的文史哲三路都大可去得了。无论什么古文拿到手上,都是牛刀小试。
这个大神,从当前的现实情况入手,说:
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每个人基本都有些古文功底,直接读《古文观止》吧,内容比较全面,涵盖了《礼记》《战国策》《左传》《国语》《公羊传》众多篇章,也有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文豪诗人的精粹思想,是修习古文必读的一本典籍。
这个大神,从专注的角度,说:
我个人把古文分为三个阶段:
一千年以内的叫近古;
宋以降一千到两千年的叫中古;
秦至宋两千年以上的叫上古。
三代常规来讲学知识要从易到难,但古文这东西,如果耐得住性子,嚼透一本上古的,差不多就全通了。至于嚼哪本,四书也行,老庄也行,左传也行,全嚼了最好。版本的话推荐中华书局的三全本,搭配着王力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直是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最后这个大神,极其推崇《左传》,我也像他一样推崇:
就古文而言,一本书,左传,因为这是文宗!要说系统啊,一本书,左传,因为这是事法!关于提升吗,一本书,左传,因为熟读之后,余下自然而然,寻你而来!
总结上述大神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周、秦、汉,是中华文明的“三江源”,我们中国的文化、哲学、思想、伦理等皆由此发端,灌溉浸润全体中国人一直到今天。
2、载体就是《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庄子》、《孟子》等少数几部书。
3、其中任何一部书,篇幅都很大,要全部读完,耗时都很多。对于成年人来说,工作生活琐事繁多;对于学生来说,要学的科目实在太多,空闲实在是太少。因此,找一个合适的选本就很重要。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真正提高文言文素养的路径是:
1、入门:首先,几乎每个上过中学的成年人,都至少经过了长达10年(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文言文学习。这是一个基础,古诗词和古文都学了不少。
2、登堂:其次,脱离校内体系之后,每个想提高古文素养的人,都面临选择什么书籍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先期选择《古文观止》中的周文、秦文和汉文来学,因为这些选文经典,关键是数量并不太多。当然,金圣叹的《天下才子必读书》也可以,只不过篇目多寡不同。
《古文观止》左传选了34篇,《国语》和《礼记》选了22篇,《战国策》选了17篇,《史记》选了15篇,其他汉文选了16篇,总共是104篇。
而《天下才子必读书》左传选了46篇,《国语》选了28篇,《战国策》选了37篇,《史记》选了83篇,其他汉文选了13篇,总共是207篇。
3、入室:最后,读完上述100来篇周文、秦文和汉文之后,可以选择《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国语》、《庄子》、《孟子》等中的任何一本来读。注意,只能选一本,最好是《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任何一本,因为这三本书,比较有趣味。而《庄子》、《孟子》和《国语》则更注重说理,非常有难度。
熟读上述书目的任何一本,都极其考验我们的耐心。尤其是,如果没有好的工具,则寸步难行。
因此,下面我讲讲这两年多来,我摸索到的一些好用读古文的工具。
1、纸质书籍的选择。
如果读《左传》,则最好选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学勤主编的《春秋左传正义》。这本书已经绝版,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正版二手书,价格高的惊人。但如果去TAO宝上买高清影印版,则价格都能接受,且不影响阅读。该书有杜预的注,有孔颖达的疏,读起来很过瘾。
《左传》还买过一个版本,是中华书局的全注全译版,由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读这个译本,感觉不如读《春秋左传正义》收获大,唯一的作用就是偶尔比对一下。
如果读《国语》,最好选择中华书局的中华国学文库系列的《国语集解》。该书是简体字版,有韦昭的注,有徐元诰的集解。
如果读《战国策》,我买过范祥雍笺证的《战国策笺证》,但非专业人士读不懂。也买过中华书局的全注全译版《战国策》,是缪文远、缪伟、罗永莲译注的,感觉质量一般,遂再无兴趣寻找好的版本。
如果读《史记》,最好也选择中华书局的中华国学文库系列的《史记》。该书是简体字版,有宋朝裴骃的集解、唐朝司马贞的索隐和唐朝张守节的正义。
《庄子》、《孟子》,我暂时还到不了读它们的层次,所以,我也没有好的推荐。但是,如果大家舍弃上面的选择,一定要读《资治通鉴》的话,我强烈推荐购买中华书局的中华国学文库版《资治通鉴》,有胡三省的注。我有时候觉得,胡三省的注其实比正文还好还有趣,强烈推荐。
2、电子版书籍的选择
有一个网站,叫“国学导航”,网址是:http://www.guoxue123.com/index.htm
我觉得这个网站,是我见过最好的网站了:免费,界面好,正文注释分颜色,繁体版简体版兼具,不限制复制,电脑手机登录速度都快……我实在是找不出这个网站的缺点。如果您需要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来读书,这个网站几乎就是最好的选择!
《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孔颖达疏:http://www.guoxue123.com/jinbu/ssj/zz/index.htm
《国语》韦昭注: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201/00gyz/index.htm
《战国策》: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201/00zgc/index.htm
《史记》三家注: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j/index.htm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zztjhz/index.htm
3、虚词词典的选择
必备的两本: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
可选版本:陕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虚词诂林》。
4、字典的选择
必备的两本: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王力古汉语字典》。
5、APP必备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汉语大词典》,纸质书总共23大本,售价近3000元,是目前中国最好的词典。不推荐购买纸质书,因为实在是太多。推荐购买APP版,一年超级会员98元,能查义项和例句;一年普通会员28元,只能查义项,无例句。
最好的地方是足够全,尤其是现代词典已经不载的义项,这本词典均有载。
6、日常便利网站
汉典:https://www.zdic.net/
这个网站收录无所不包,日常够用。缺点是不够严谨。
我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方法:
1、不放过每一个虚词
读古文的时候,实词肯定不能放过,如果放过,句义就不完整。但是,虚词可不可以放过呢?同样是不能放过,因为虚词很重要。古人不是说了嘛,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虚词虽然随文析义,但总是有规律的。积累虚词的用法多了,逐渐就会觉得虚词其实并不是太难。
要解决虚词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查词典。查得多了,也就慢慢记住了,靠强行背,我觉得行不通。多留心前人总结的规律,自己也慢慢学着总结规律,这一点很重要。
2、句式、惯例很重要
读古文的时候,遇到文义不通的地方,切忌自行调整字序(除非找到惯例)。切忌自行增加字的义项,特别是在一些翻译过来看起挺通顺的句子,尤其要注意。
3、平常字要小心
在上古文言文中遇到的平常字,一般都要特别小心。比如,上古文言文中的“百姓”是“百官”的意思;《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家”、“国”分别是“卿大夫的采邑”和“诸侯的封国”的意思;《陈涉世家》中的“将尉”是“统率戍卒的尉”的意思;《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士吏”是“军士”和“军吏”的意思等。这些字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相差很大,稍不留神就出错。
4、慢则快
如果泛泛读一遍原文,然后读一遍译文,就说读完了某本书,那么,这样的读是浮在水面上的读。这样读,基本上很难在古文上有精进的可能。除非是一字一句读,边读边琢磨,直到每个字都妥帖了,方才继续往下读。泛泛而读,或曰不求甚解地读,你读过的书,不是你的,还是属于书的。一字一句读,边读边琢磨,则读一句收获一句,读过的每一句都真正属于你了,而不再属于书。
5、要背书吗
成年人要背书是很难的,只有小朋友有这个背的能力。但是,如果一个人是逐字逐句读,而且,经年累月只读一本书,那么,对这一本书的熟悉程度就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如果对《左传》的内容熟悉到如数家珍,那么,后世一切基于《左传》的典故、思想、人物等等,你也会了然于胸。也就是说,熟悉了《左传》,中古以后的大多数典籍都会变得容易。你几乎不用背,也会变得无比熟悉。
6、结构化分析很重要
遇到难读的地方,最好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去分析。如果对文言语法不熟悉,也可套用英语语法。
最后,聊聊家长经常问我的一些问题。
有些人建议,可以从《聊斋志异》开始读起,也有人建议从《古文观止》的后面开始往前读,还有人建议读《阅微草堂笔记》,还有人建议从《论语》开始读。家长们在面对带孩子读古文这个事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疑问。
《聊斋志异》无疑是很好的一本书,文字好,故事有趣味性。唯一的问题是,有些不适合孩子读的有关爱情的部分怎么办?另外,这是一本“故事”书,并不是“文章”书。意思是说,读小说对孩子写作文有帮助吗?当然有。但熟读千古名篇范文,是不是对孩子写作文更有直接的帮助?很多时候可以套用啊。《阅微草堂笔记》类同。
《古文观止》从后往前读,只要读,总是没有问题的,何况是从易到难。唯一的问题是,最好的文章,上面大神们说了,是周文、秦文和汉文。后世惊才绝艳的文章有没有?当然有,但都是周秦汉文的仿写版。我们为什么放着原文不读,而先去读仿写文呢?
有人建议带孩子读《论语》,背《论语》。我作为曾经尝试过的家长,建议不要先学《论语》。原因是,《论语》太简略了,外延太大了,意蕴太深了。家长讲深了,孩子听不懂。家长讲浅了,意义又不大。最后就只能是让孩子背。但不明其意地背,到底有多大的用处,是真的不好说。
还有人一上来就让孩子背,只要想起来学古文,就只有一个字“背”。真是苦了孩子们。我向来认为,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就只是背,除了让孩子产生反感外,语感也是增加不了多少的。那什么情况下可以背呢?我觉得至少要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先要理顺文义,当然,理顺文义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粗通,有精通,但至少要粗通吧。在粗通文义的基础上,再来背,至少孩子知道背的是什么。
又有人问了,小古文要背吗?我个人认为,小朋友从小古文入手,然后进阶到文言散文,是比较好的学习路线。经典的文言散文,在理顺文义的前提下,让孩子背一背,无可厚非。但是,让孩子背小古文,就显得有点过了。一来小古文本就没有完整的文章架构,二来很多小古文并没有流传千古的价值,何必背呢?
还有人问,让孩子背四书可以吗?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后面两本我没读过,但是前两本是读过一些的。总的印象就是深奥、难懂,尤其是孟子的文章,小朋友根本理解不了啊,背了又有多大的用处呢?最极端的是让孩子背《道德经》,那真是太难了。
我曾经见过一个家长,让孩子背史记的《高祖本纪》,一方面文章好,另一方面这个家长希望孩子有刘邦那样豁达、机变的性格。只是秉性是天生的,又哪里是能学会的呢?也许背《高祖本纪》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只是谁知道真的有没有呢。不过,即便是背《高祖本纪》,也还是比背《论语》和《孟子》要强,毕竟《高祖本纪》有趣得多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