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临床应用及预防基本原则(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解读)
抗生素临床应用及预防基本原则(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解读) 感冒后自行服用头孢克洛几日都无效,为什么?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有哪些 为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给药方法和给药间隔,合适的给药间隔时间是发挥抗生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的关键因素之一,半衰期和最小抑菌浓度是决定抗生素给药间隔的两个主要因素。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药物半衰期。通常所说的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即药物吸收后,血浆中药物浓度降低一半(50%)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药物可适当参考药物半衰期的长短,药物半衰期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它是用时间来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速度。半衰期长的药物在体内消除缓慢,作用持久,给药间隔时间要长些,反之,半衰期短的药物在体内消除快,作用短暂,给药间隔时间要短些。对于药物治疗窗较宽而半衰期较短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半衰期为0.5小时,阿莫西林半衰期为1小时,为了避免频繁给药,可
常用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可以一天吃三次么?
应每日服用一次。用药间隔,即每日给药次数是根据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确定的,除药物剂量应适宜外,也应严格执行每日给药次数,以维持患者体内恒定的有效抗菌血药浓度,充分发挥药效。
为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给药方法和给药间隔,合适的给药间隔时间是发挥抗生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的关键因素之一,半衰期和最小抑菌浓度是决定抗生素给药间隔的两个主要因素。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药物半衰期。通常所说的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即药物吸收后,血浆中药物浓度降低一半(50%)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药物可适当参考药物半衰期的长短,药物半衰期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它是用时间来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速度。半衰期长的药物在体内消除缓慢,作用持久,给药间隔时间要长些,反之,半衰期短的药物在体内消除快,作用短暂,给药间隔时间要短些。对于药物治疗窗较宽而半衰期较短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半衰期为0.5小时,阿莫西林半衰期为1小时,为了避免频繁给药,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相应地延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持续时间。在增加剂量的同时应避免血药浓度超过最小中毒浓度而产生不良反应。通常一般药物3或4个半衰期给药1次。一日剂量一般分2~4次平均给予,即每6~12小时给药1次。半衰期长的品种可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半衰期较长者可每天给药1次。系列抑菌性抗生素如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等,一般都根据它们的半衰期去确定给药时间间隔。一般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时,给药间隔时间可以较长,每日给药次数可较少(1~2次)。而对于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而言,给药间隔时间宜较短,需一日多次给药。
以往的“白天给药、晚间停用”方案,通常不符合抗生素的特点。现在大多数抗生素的日剂量可平分为2~3次,给药每日2次者,可在8时及20时各给1次,每日3次者可在6时、14时及22时分别给药1次。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一般并无必要。病人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有哪些
感冒后自行服用头孢克洛几日都无效,为什么?
抗生素不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只适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头孢克洛属于抗生素,并不是感冒药,因此会无效。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
许多人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或感冒药,一旦有炎症或“感冒”,就赶紧服用。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其他类型的炎症,如过敏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过敏性哮喘)等无菌性炎症无效。
同样,抗生素也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如果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不分病情使用抗生素,会杀死体内正常有益细菌,导致菌群失调。许多人在使用抗生素时往往迷信新药、好药、贵药,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疗效反而可能更好。另外,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不过,其受抗生素影响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或窄。抗菌谱窄的抗生素只对一种或少数细菌有活性,如青霉素G,主要只作用于阳性球菌。广谱的抗生素可对两种或较多细菌有活性,如头孢曲松,可对多种肠杆菌科细菌有效;超广谱抗生素即对多种或大多数细菌有活性,如泰能,不但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效,而且对厌氧菌也有作用。可见,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也越多,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
因此,治疗感染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这样既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又可避免或减少对正常菌群的杀灭或抑制作用。有的病人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使用某种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换用其他抗生素,或增加其他抗生素。治疗时间的长短应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反应和细菌的种类。通常对于急性感染,抗生素的疗程一般为5~7天,或症状和体征消失3天后方可停药。如果一个普通的感冒用几种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还可能造成二重感染。
抗生素联合使用的目的是为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增加疗效,反而可能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或增加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会,因此联合用药应予以严格控制。联合用药指征:混合感染、严重感染、一般抗生素不易深入部位的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容易出现耐药的或必须长期治疗的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尿道感染或骨髓炎)等。同时,应避免联合使用毒性相同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