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信息处理方法(如何识别垃圾信息)
垃圾信息处理方法(如何识别垃圾信息)向飙说:“社会生活里有很多问题都是老问题,一定要把老问题吃透。不要制造新的词汇,没有太大的意思”。看完之后,一脸问号,他在说啥?在表达中使用一堆假大空的词汇,每个词你都认识,组合在一起也仿佛说得都对,但是就是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比如各种黑话指南:并不是说只要有这些词汇,就是垃圾信息。而是表达者通过一顿组合,让你不知道所云,只有空话的,肯定是垃圾信息。比如:这次 Campaign 我们要以价格为抓手,横向打通品类覆盖,还要提高内容可复制性,注重投放颗粒度,覆盖消费升级到下沉市场的全域流量,发力打出一套组合拳。
编辑导语:大数据时代之下,信息繁杂多样,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假话和谬论。怎么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里面,去伪存真,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去识别信息中的垃圾信息。而如何识别辨别这些垃圾信息呢?本篇文章分析了如何识别垃圾信息的方法,感兴趣的话一起来看看吧。
短视频、短信息时代蒸蒸日上,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短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习惯。
但是这些容易传播的短视频、短信息,大量充斥着假话和谬论。
基思·斯坦诺维奇说,伪科学的传播所造成的代价是巨大的。怎么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里面,去伪存真,帮助自己解读判断,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去识别信息中的垃圾信息。
一、如何识别垃圾信息?1. 大话、空话;让人不知所云
在表达中使用一堆假大空的词汇,每个词你都认识,组合在一起也仿佛说得都对,但是就是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比如各种黑话指南:
- 2016年:资本寒冬、护城河、上半场、下半场、brief、知识付费、赛道、黑科技、网红、闭环。
- 2017年:赋能、边界、共享经济、消费升级、新物种、互联网金融、ICO、区块链。
- 2018-2019 年:打法、优化、下沉、社交电商、壁垒、流量池、组合拳、心智。
- 2020-至今:抓手、Web 3,去中心化、底层逻辑、第一曲线、第二曲线。
并不是说只要有这些词汇,就是垃圾信息。而是表达者通过一顿组合,让你不知道所云,只有空话的,肯定是垃圾信息。比如:
这次 Campaign 我们要以价格为抓手,横向打通品类覆盖,还要提高内容可复制性,注重投放颗粒度,覆盖消费升级到下沉市场的全域流量,发力打出一套组合拳。
看完之后,一脸问号,他在说啥?
向飙说:“社会生活里有很多问题都是老问题,一定要把老问题吃透。不要制造新的词汇,没有太大的意思”。
2. 缺失的信息
之前文章《如何正确读数和更优决策》,讲了一个关于缺失数据做决策的故事。赛车队成员需要决定是否要参与一场重要的比赛。依据之前的经验,24 场比赛中有 7 场汽车引擎出现故障,故障情况和天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图片来源于《成长边界》
团队里面大部分人的判断都是要参赛。但是当我们把缺失的比赛数据补齐时,我们看到:
图片来源于《成长边界》
40华氏度引擎出问题的概率很高,参赛的结果可想而知。赛车队故事背后是 NASA 真实的案例。1986 年,在一次火箭发射事件中,NASA 的高层基于部分数据,对于密封火箭助推器一个连接处的 O 型圈失效可能性做出了判断。最终结果是,剧烈燃烧的气体直接从连接处冲向外部,“挑战者号”在升空 73 秒后就爆炸了,7 位宇航员全部丧生。
当有人和你阐明数据和观点的时候,你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谁在告诉我这些
- 他们是如何知道的
- 这些信息里面还有什么,还有哪些信息没有表露出
3. 错把关联当因果
还有一类经常被大家搞错的是,误把关联关系当作因果关系。
多年前,台湾地区有一个研究表明,家用电器的数量和避孕工具的使用最相关。但是你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在高中发放免费的烤箱以解决青年早孕的问题。因为这两个变量存在相关,但是没有因果关系。
比如你发现汽车儿童座椅销量变高,同时婴儿出生数量也在变高,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不能说,因为儿童座椅销量变高了,所以导致婴儿出生率变高。这是逻辑是谬论。
导致两个变量之间产生误导性关联的第三变量,有时候很容易看出来。比如,冰淇淋卖得越多,溺水就越多。是因为吃冰淇淋的人很多,游泳的人也很多,所以溺水的人才很多。
我们在研究一个现象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预设偏见理解为,两个相关因素是因果关系。而相关关系之所以产生,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与某个甚至尚未被测量的第三变量相关。
读数据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相关关系,需要继续提问或者反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
4. 小心平均值和中位数
平均数代表一个样本的平均水平。但是当你在查看平均值的时候要留意,样本里面是否有极值(极大值,极小值这些 outliers),如果有的话,平均值就会不准。此外,如果你的样本小,也容易产生更多极端的值。这个时候用中位数更合适。如下图:
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5. 正确理解 p 值
什么是 p 值?
我们来说一个故事。假设你是一个律师,现在法官要审判一起杀人案件,而你的辩护人被指认谋杀。但是案发时,你当事人在蛋糕房里面做蛋糕,并不在案发现场。现在你要为他辩护。
庭上法官拿出 DNA 检测报告表明,案发现场凶器上的 DNA 和你当事人 DNA 完全吻合。所以你的当事人才被指认。
作为律师你说,“等一等,法官你确定 DNA 匹配不是巧合?”
法官说,“当然,DNA 匹配概率是百万分之一。你的当事人是凶手无疑。”
你说,“别急,我们来画一个图。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表达的是所有人群里面,错误识别的可能性。但是我们这里应该要看的是,识别出来的结果里面,被误识别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虽然对于整体样本来说,检错概率很低,为百万分之一。但是在判断为凶手的结果里,总共 5 个人,只有 1 个是真正的凶手,其他 4 个都是误判,只有 20% 的正确率。没有办法判断我当事人就是凶手。”
这则小故事告诉你不能绝对相信 p 值。因为 p 值不是用来告诉你假设的正确性的。而是用来告诉你,在整个群体中检测错误的可能性有多大。
所以对于一个很低的 p 值,不要认为这事就肯定成立了。
6. 误导性坐标轴(misleading axes )
数据可视化可以降低看数据的难度,但是在数据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之后,我们也需要去关注一些细节。因为图表会给出一些诱导性的表达方式,影响我们判断。比如误导性坐标轴(misleading axes )。
以下图为例,作者给你看的图是这样的,我们会快速认为,yes 和 no 的比例是 5/5 开。但是细看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分类左边的 y 轴并不一样,根本不是 5/5 开的关系。
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7. 操作箱尺寸
图表也可以操控每个箱子的尺寸大小来表达他想要的意思。比如下文是华尔街一篇臭名昭著的报道。这张图乍一看中间部分的 y 值最大。
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但是当我们放大横坐标的时候仔细一看,会发现,横坐标根本不是等分的。从最开始的每 5k 一个间隔,到后面 5百万一个单位。
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8. 过度装饰
过度装饰的图被称作 data visulization ducks。ducks 原意是用在建筑领域指过度装饰的建筑。图表也是如此,好的图表不要过度装饰,过度装饰反而会失去了他本来想要表达的内容。因为 ducks 会阻碍信息的交流。
(假新闻 & 过度装饰)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画个人形,读数反而变得很困难)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视觉注意力都被大汉堡和苏打水抢走了)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用嘴型来表达家庭的财务安全度)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非要用栅栏表达房屋价格,让人看不懂)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过度装饰 & 误导性坐标轴)图片来源于 B 站公开课程
9. 科学的可复制和可重复性
你看到的信息能否被复制和重复,这也是结论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判断因素。要将一个研究发现认定为确凿的科学事实,它的可重复性至关重要。因为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定义就是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标准声明,一个理论要有用,对其所做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它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必须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理论有问题。
越具体的预测在被证实后,给我们的触动越大。预测越具体,越精确,有可能证伪它的观察现象就越多。
只有当一个理论并不试图预知一切,而是做出具体的预测,提前告诉我们世界上会发生什么具体的事情时,该理论才会进步。
所以伪科学/信息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不可证伪。不管怎么解释它,都对的。
这些不可证伪理论有着巨大心理吸引力,其奥秘在于它们解释一切的能力。预先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一种掌握知识的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你应对这个世界所需要的情绪上的安全感。
但是这种安全感是以知识发展的停滞为代价的。比如我们常常沉迷的占星、星座解释、通灵术等。
二、最后Steven Pink 说过:活着好过死亡,健康好过疾病,富足好过匮乏,自由好过胁迫,幸福好过苦难,知识好过迷信和无知。
在这个不确定性极高的后疫情时代,多多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更好的生活,从驳斥垃圾信息开始。
参考资料:
《大数据时代,如何识别 bullshit》,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E411s74P?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The social dilemma》2020 on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vg0eY_Ls4Y
《成长边界》
《这就是心理学》
#专栏作家#
圈圈,lovepm,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企业级知识管理、知识沉淀领域。
本文由 @圈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