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青蛇传周口豫剧团(新郑豫剧团青蛇传引起的思考)
豫剧青蛇传周口豫剧团(新郑豫剧团青蛇传引起的思考)1986.4.1 于郑州诚然,《青蛇传》的舞台艺术并不是完美无缺,大有尚待探讨研究之处。但是,从所取得的成就方面来看,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必须遵循戏曲艺术规律,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戏曲改革的同时,显然需要依凭观众的审美心理定位。总而言之,戏曲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的关键,即如何摆正“继承与革新,借鉴与创造”的方位,科学地解决戏曲与现代化,戏曲艺术与广大观众的关系,这是戏曲面临的当务之急!《青蛇传》是《白蛇传》的延伸,无论是人物或情节既有继承性,连贯性,又有重新虚构独立成篇的价值。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奇的《白蛇传》,着重写的是白蛇,表现她对爱情的热切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她早已成为美的化身,美的象征,为历代人民所赞美。在这个戏的坚实基础上所派生出的《青蛇传》,主要表现青蛇不畏艰难险阻,舍生忘死,战胜邪恶势力的顽强精神。《青蛇传》惩恶扬善的主题,正是《白蛇传》思想的递进和发展,尽
新郑豫剧团《青蛇传》引起的思考——资深导演、戏剧评论家:罗 云
作者罗云近影
新郑豫剧团移植的《青蛇传》,在郑州等地上演二百余场,广大观众空前踊跃,反响强烈。同时,也引起我省文艺界的热情关注。众所周知,当前戏曲不景气,正处于危机时期。诸如“消亡论”,“夕阳论”,甚至认为戏曲并不能代表民族戏剧艺术等等理论的提出,戏曲大有不复存在之势。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声中,豫剧《青蛇传》却盛演不衰,充满了生机,倍受观众的青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青蛇传》是《白蛇传》的延伸,无论是人物或情节既有继承性,连贯性,又有重新虚构独立成篇的价值。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奇的《白蛇传》,着重写的是白蛇,表现她对爱情的热切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她早已成为美的化身,美的象征,为历代人民所赞美。在这个戏的坚实基础上所派生出的《青蛇传》,主要表现青蛇不畏艰难险阻,舍生忘死,战胜邪恶势力的顽强精神。《青蛇传》惩恶扬善的主题,正是《白蛇传》思想的递进和发展,尽管《青蛇传》在结构上存在不少漏洞,情节尚欠合理。但是,此剧所反映出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力量,却易为观众所接受,特别是熟悉《白蛇传》的观众,再来光顾《青蛇传》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何况丰富多彩,出奇制胜的舞台艺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青蛇传》的艺术处理,充分发挥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特长。那高亢优美的唱腔,精彩繁重的身段,翻扑激烈的武打,令人赏心悦目。不但有紧张强烈的场面,如“哭姐救蛟” 的搏斗;“受逼保珠”的火烧;“毁塔救姐”的决战;还有轻歌曼舞的“苦练得剑”,众花女舞扇和青蛇舞剑的流动美姿。尤其是大量运用传统中高难度的特技,如“单枪转刀”、“宝剑入鞘”、“乌龙绞柱”、“挥舞双枪”等,来表现青蛇的武艺超群,英勇顽强,把这个特殊人物的巨大威力渲染得充分有力,大大调动了观众的观赏情绪。演员个个宽亮圆润的嗓音,丰盈醇厚的豫剧声腔韵味更使观众感到亲切。整个演出,唱念做打俱全,突出了严谨的规范性和超越自然形态的形式美,较好地发扬了戏曲艺术固有的特征,获得戏曲特有的审美效果,显示出戏曲传统艺术的延续性及其审美价值。《青蛇传》还在纵向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横向借鉴。舞台处理,把写意的表现形式放在写实的布景之中。由于总体艺术追求的把握准确,并不让人感到是“话剧加唱”;相反,场与场之间的转换较为清晰,干净。景倒是实了一些,但能够化实为虚,虚实相生,作为一种样式也应允许存在。舞台上还把电影手法(法海在空中出现,青蛇在仙泉沐浴),魔术变换(桃花圣母赠珠,空手的青蛇转眼挥手珠 现),特技(清风用宝剑劈开铁链,被烧的青蛇腾空飞走),民间艺术(两条布龙上下翻飞奋力交战)和现代技术与戏巧妙地结合起来,制造出艺术幻觉和神奇效果。这种大胆的吸收,决不是生搬硬套、猎奇、展览,而是统统拿来为我所用,注入新的内容,和戏曲艺术融为一体。这些物化形态上的变革和丰富,大大强化了舞台神奇色彩和表现能力。
当前各种艺术品种纷呈而至,戏剧观念发生变化的今天,《青蛇传》的创作人员能透过现象,重新认识戏曲艺术形式上的稳定性因素,从而调整重点,注意在革新中选择最佳的审美尺度,高度重视戏曲美学规律,根据时尚作出具体把握。呈现在舞台上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形式,夺人耳目,动人视听,顺应了广大观众的民族欣赏习惯,满足了观众雅俗共赏的审美需求。面对“八音繁会,五色相宣”的“上帝”——观众,台上台下形成了交流默契,产生了强烈的剧场共鸣。
诚然,《青蛇传》的舞台艺术并不是完美无缺,大有尚待探讨研究之处。但是,从所取得的成就方面来看,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必须遵循戏曲艺术规律,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戏曲改革的同时,显然需要依凭观众的审美心理定位。总而言之,戏曲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的关键,即如何摆正“继承与革新,借鉴与创造”的方位,科学地解决戏曲与现代化,戏曲艺术与广大观众的关系,这是戏曲面临的当务之急!
1986.4.1 于郑州
2002.5选入河南戏剧家丛书《艺耕集》
(该文章由原作者罗云老师授权发布)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