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被人骂(录辱骂河南人)
河南人被人骂(录辱骂河南人)而这样的论断之所以能被大肆传播,是因为地域对人的归属感,导致人们对他(她)者地域有着天然的排斥性。而这种排斥性的驾驭,一旦失去理性的力量,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盲目和冷酷,这也导致在“地狱黑”里,我们多数看到的或听到的都相对暴力。从世俗的层面上看,“地狱黑”的存在往往不容置疑,就像明星绯闻一样,传播起来很火热,可要是实证起来,几乎没什么较为有力的证据能站住脚。就如男子在“短视频”中的论断:“从空姐事件就可以看出,河南没一个好人”。对于这样的论断,但凡有点逻辑推理能力的人都很清楚,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论断。在这样的逻辑推动下,往往后进入的“地狱黑”参与者更加冲动,更加显得急切煽情。按照斯泰宾对于冲动和煽情的理解:“如果我们说话是为引起感情的态度,那么使用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就是最好的语言。可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把我们相信是真实的情况,作一直截了当的报道,那么,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就是坏的语言”。同样的,对于
有媒体报道,一男子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公然辱骂“河南人”,并称“从空姐事件就可以看出,河南没有一个好人”。很快这段“视频”就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并引发地域之间的言语攻击。最终,男子因“散布侮辱性言论”,当地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训诫并罚款500元。
事实上,有关“地域黑”的争议,已经不是头一次发生。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有很多人知道“地狱黑”本就是一种偏见的存在,但还是会被附和,甚至一哄而上。就此,有必要从“地域黑”的背面,去真正剖析一下它存在的张力和驱动力。
其一:“地狱黑”是一种判断上的懒惰,门槛不高容易入场。
从判断力层面上讲,“地狱黑”算是一种懒惰的逻辑。于此,从参与性上而言,门槛低,容易入场,所以群众基础积累起来较快。这也导致,只要有人将“地狱黑”的大旗扛住,自然就会有人马上支持进场。至于对错本身早已不重要,也不会去过分担忧其中的责任。因为,那些后进来的参与者很明白“枪打出头鸟”,即便被追责,也是“始作俑者”的罪过,而自己躲在后面,也没什么好怕的。
在这样的逻辑推动下,往往后进入的“地狱黑”参与者更加冲动,更加显得急切煽情。按照斯泰宾对于冲动和煽情的理解:“如果我们说话是为引起感情的态度,那么使用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就是最好的语言。可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把我们相信是真实的情况,作一直截了当的报道,那么,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就是坏的语言”。
同样的,对于本就是偏见的判断,如若带有打击和歧视的目的,自然也就是环的作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揭旗者”只是一个开关功能,而跟上并加重“地狱黑”氛围的外围力量,实际上,才是“地狱黑”原生的土壤基质。
其二:“地域黑”就像明星绯闻,容易传播却无法实证。
从世俗的层面上看,“地狱黑”的存在往往不容置疑,就像明星绯闻一样,传播起来很火热,可要是实证起来,几乎没什么较为有力的证据能站住脚。就如男子在“短视频”中的论断:“从空姐事件就可以看出,河南没一个好人”。对于这样的论断,但凡有点逻辑推理能力的人都很清楚,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论断。
而这样的论断之所以能被大肆传播,是因为地域对人的归属感,导致人们对他(她)者地域有着天然的排斥性。而这种排斥性的驾驭,一旦失去理性的力量,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盲目和冷酷,这也导致在“地狱黑”里,我们多数看到的或听到的都相对暴力。
其三:“地狱黑”讲的是道德,玩的却是“团战逻辑”。
“地狱黑”之所以有市场,而且老少不分,就是因为它本身有道德属性。而且,从战斗力量和风险评估上去看,因为不是一个人战斗,所以显得较为安全。不过,基于道德层面上的“地狱黑”,因为无法清晰的实证真相,往往只停留在骂战和吵架层面,又因为是非接触性“团战”,自然结局也是不了了之。
这种情况下,“地狱黑”很容易成为一些人收割流量的工具。如“录视频辱骂河南人”的男子,他自己的真实意图可能就是吸纳眼球,而外围的“地狱黑”才不管这些,他(她)们只要骂的爽快,歧视的舒服,才不管事情的走向。于此,“地狱黑”被玩坏也就很容易理解,而“始作俑者”自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其四:“地域黑”就像“套娃”,是敌是友与地域半径有很大关系。
一个奇怪的现象,“地狱黑”逻辑就像“套娃”的模式,分本地化“地狱黑”,区域化“地狱黑”,国际化“地狱黑”。而且,这种“地狱黑”随着区域半径的扩大,内部的矛盾就开始和解。简单的一个例子,比如多数国人喜欢“黑化”河南人,但在国际上,外国人说一点国人的坏话,大家都会合起来反驳,而此时的河南人身份就悄然的不见了。
而且,这样的逻辑,在更细微的地域分级上也很常见。甚至,就连“北上广”这些超级一线城市中,区域内部也存在“地狱黑”。某种意义上,“地狱黑”好像是一种存在感的体现,决定歧视谁,黑化谁,跟具体的人没有关系,只与所要体现的区域存在感有关系。
其五:越是意识不独立,越容易陷入“地狱黑”的陷阱。
按照古斯塔夫·勒庞所说:“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她)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群体后,他(她)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她)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而“地狱黑”中的争吵和谩骂,似乎就是这种逻辑的实际表现。
尤其,在一个人人都有话筒的年代,如若一个人的意识不是很独立,很容易被各种论断和言语蛊惑。而在生活压力和不同情绪的交织下,人们更习惯于听任那些极端言语的指令,在谩骂和争吵中获得释放,只是他(她)们却不知道,在无形中他(她)们已成为一些人的工具。
于此,我们也会发现,在社交媒体相对发达的年代,新闻越来越模糊,而情绪却越来越汹涌,而这也为“地狱黑”的生长,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