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眼带你看科技(凭什么跟抄袭自己的对手拉开差距)
风眼带你看科技(凭什么跟抄袭自己的对手拉开差距)企业:深圳市风眼科技有限公司陈文康2020年开始,EYEWIND风眼科技继续深耕海外市场,同时成立团队运营国内市场,并逐渐被大众熟悉。本次专访,邀请到EYEWIND风眼科技创始人陈文康和他的合伙人梁炳甲讲述他们的故事:深圳市风眼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 风眼科技的阳台看到的F518风景
作为国内少有的移动互联网出海精英团队,深圳市风眼科技有限公司(简称EYEWIND风眼科技)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在深圳F518创意园。
成立以来,EYEWIND风眼科技致力为全球用户提供创意、便捷、有趣的艺术休闲类APP,产品深受全球用户的欢迎,多次引领新品类的爆发,获得众多产品的成功,全网下载超9亿次,单个产品下载量突破3亿次,3个产品超过5000万次,20个产品超过1000万次,最高纪录同时登顶100多个国家,连续3年荣获Google Play最佳应用,与独立游戏奖励,多款产品荣获Google Play编辑精选和AppStore推荐。
▲ 获奖现场
2020年开始,EYEWIND风眼科技继续深耕海外市场,同时成立团队运营国内市场,并逐渐被大众熟悉。
本次专访,邀请到EYEWIND风眼科技创始人陈文康和他的合伙人梁炳甲讲述他们的故事:
- 创业历程和创业理念是什么?
- 他们对想要在校创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 两次创业途中面临的困难、诱惑,他们是如何抉择并且断舍离?
- 在疫情冲击下,他们是如何保持业绩增长?
- 未来3-5年会有怎样的计划?
深圳市风眼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陈文康
企业:深圳市风眼科技有限公司
受访人:创始人 陈文康
关键字:团队素养、运营价值
▼▼▼
采访视频
F518创意园
下面是经过F518编辑部整理后的采访内容:
Q
&
A
大学时期创业经历与建议
#01
F518: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业的?
陈文康:我(几乎)一毕业就开始创业。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有师兄带我创业两三回,所以对我来讲,创业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
毕业之后,我(在市场上)工作了半年左右,自己尝试一下。刚开始创业,是我跟合作伙伴阿炳,两张桌子就开始我们的创业之路。
#02
F518:可以介绍第一次创业
的经历吗?您是怎样选择自
己的创业方向?
陈文康:我们不是盲目创业。有很多人在创业早期,很多事情没有思考就开始创业。(而我们不是),我们创业有一个起码的标准,就是知道我们的客户是哪里来的。
那时候是2007年,2008年左右,那时候社会的需求——因为以前的手机还不智能,大家上网还需要电脑,每个企业还需要自己的网站,我们开始第一家公司是做网站,帮别人做网站,做设计。
但是那些客户从哪里来?那时候,搜索引擎优化是大家比较陌生的东西,而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公司建网站。做了搜索引擎优化后,就有各式各样的客户找我们做优化,接下来的业务拓展,包括给客户做设计、平面设计。所以,我们第一家公司是设计公司。
我们创业就两个标准,第一个是我有客户来源,第二个就是我们有积蓄。这就是我们第一次创业的情况。
#03
F518:大学的时候您参与的
是什么创业项目?
陈文康:大学的创业更多是历练自己。
大学时期我参与的各种社团已经有这样的创业文化,他们研究各式各样的技术。我在大学的时候,也会学不同的技术,包括自己做设计,自己做网站。那个年代还有但现在已经淘汰的技术——比如Flash技术,自己做动画、平面、编程,什么东西都做。
而师兄们创业首先第一时间要找的就是资金和人员。我算是技术执行,一个人就能包揽很多东西,所以,基本每个想创业的师兄,第一时间就想到我,让我参与他们团队的建设和业务的开展。
不过那时候,2007年出头,业务很单纯,大家所需要的东西没那么多,在电脑能做的事情比如以前大家用Flash技术做的东西比较单纯。那是的业务环境发展,比现在大环境来说简单,虽然现在大环境很困难,但现在还是很多元化的。
以前的业务来源很单一,需求也很单一,过去的创业其实也是比较艰难的,(大学时期的创业)对于我来说就是参与、感受、历练,认识一下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社会需要的技术能力之间的差距。
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是没有概念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跟社会的上技术有什么差距,他们做东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提升认知,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知道我能做什么,有什么东西我是不会的。
所以到了最后一年,我几乎没有创业,没有工作,因为那时候我知道自己哪一块能力不行。我基本扎在家里和宿舍开始学东西,一毕业到市场上找机会,看市场社会上需要怎样的人才,大的公司体验了,小的公司也体验了,最后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创业。
所以大学创业的好处,就是能让你的思维能力发展起来。
很多人在大学的时候,会有一个心理,他们很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说实话,大学有地方住,有饭吃,没有什么束缚的时候,是很应该出去看看的。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我是这么想的,反正我也不落下学习,不行的地方就自学。
两次创业经历与转型
#04
F518:您是什么时候开始
转型的?
陈文康:从设计转行到手游,其实应该在2010年左右。智能机刚出现的时候是很需要内容的,那时候内容很缺乏。
当时,我们给别人做系统定制,后来发现,我们面对的客户是厂家,这样的客户群体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那么友好,我们更想给手机做内容,更想要玩手机的客户群体。
那时候还没有成立现在这家公司,我们带着一些人去做游戏。但是以前的市场环境不咋地。当时在海外,市场是蓝海,手机没有游戏,没有可用的东西,基本是别人做什么,你就玩什么,用什么。到了2015年,我们成立风眼科技。
#05
F518:当时客户群体的手机
业务主要是面向海外,是不是
为风眼日后做海外游戏市场打
下基础?
陈文康:其实这是两个方面业务,手机是手机业务,软件是软件业务。我们一开始没想做游戏公司,只是早期在2010年做小游戏,到了2013年2014年已经停下来了。
当时整个市场氛围不太好,就想着我们不想给别人做定制,包括第一家公司就是给别人做设计服务。我补充之前的问题。我们之前做设计,业务不是别人推荐给我们,是我们主动拉的业务,我们的对象很广,有大公司、小公司、上市公司、设计公司。当时我们有一个概念,就是我们不想去套模板,我们要去做我们的设计。
我们也知道给别人提供服务套模板服务是很快的,但我们更倾向于把我们的设计理念(给到客户)。我们给设计公司设计网站——这一点你可以想象,是很痛苦的事,本来设计公司对设计很苛刻,我们还要说服设计公司用我们的设计,这就很痛苦。
反正既痛苦也快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的业务进展是很缓慢的,我们给普通企业做一个东西,周期很短,一下子做完了。如果我们给设计公司做网站,双方都在抠细节,但我们又不愿意放弃设计上的坚持。
后来,我们就想制作针对用户的东西。
我们成立做产品的公司就是风眼,但是做产品和给别人做服务是两个世界。我给别人做服务,完成服务,钱或多或少钱就来了,就可以发工资了,但我们没办法一边给别人做服务,一边做自己的产品,这一点是做不到的,因为给别人做服务,我们全体员工的精神放在做服务上,是没办法腾出几个人做产品的。
所以,我们成立这个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找投资。一家设计公司去拿投资,说实话你投啥呢,是扩大人员,还是有很强的业务团队,别人投你肯定有基准。
于是,我就花了一年的时间没做任何事情,就做一个带有技术含量的app出来。因为以前给别人做过手机上的东西,所以对手机上的东西比较熟悉,就做了一个桌面,以前玩过安卓机都知道,我要装一个桌面,当时,我就做了一桌面出来,里面也是有一些技术门槛,然后拿到投资,然后就把所有设计业务砍掉,用投资拿到的钱去做我们的产品,然后第一个产品就做出来了。
#06
F518:这是一个怎样的产品?
陈文康:我们做的第一个产品是一个图片编辑工具。因为一开始做桌面的时候,有我们的核心技术,基于这个核心技术是可以做其他的产品延伸。我们就是基于这个核心,做了图片编辑工具。
说实话,这个图片编辑工具是不成功的。当时我们对用户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知道用户想要什么,但是想要的用户群体有多广阔——就是分析市场的问题(还不够),当时想着先磨合团队,就随便搞点东西做。
当时,我就是公司的第一个和唯一的研发人员。我要招聘技术人员,也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挑选品类。
图片编辑工具做出来后,用户使用情况是非常差,没有多少用户进来,进来刷一下就不玩了,这就是我们第一款产品失败的地方。
这款产品失败后,我们就开始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面对的人已经不是客户了,但是他们有共通点——客户是通过搜寻网页找到我们的——当时搜索深圳网站建设,搜深圳Flash制作,这就找到我们。
而手机用户打开手机找想要的东西,要么平台推荐,要么是用户自己搜索。于是,我们开始思考玩家会搜什么。
接下来我们第二个做的产品就是绘图工具。当时我们做完市场调查,发现专业的太专业,简单的太简单,所以我们就做一个大众的东西。
从那时候开始,我们的思路有了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做大众的产品。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大众的画板,这也验证我们的思路,做大众的东西,寻找市场蓝海,找市场空白的品类。
所以,风眼一开始是做app的,没有做游戏,说真的当时公司研发人员就我一个人,我一个人做不了游戏的。
#07
F518:那什么时候开始从做应用
转型到做游戏呢?
陈文康:2018、2019年左右。
我认为,选择最重要。选择给团队做什么东西,做什么级别的东西最重要。我们从做图片编辑到绘图工具,到后来做填色的产品.
当时我们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的app能拿到奖项,就是谷歌年度最佳app等奖项。我们做第二、第三款产品,内心是想着一个东西——我们还没到商业化的阶段,就想做自己喜欢的、用户接受度高、大家进来能玩的东西。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如何做精品的应用?
这就很符合我们公司的基因了,我们是做设计起家的。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做人机交互的产品。那时候想着做精品的东西,还没想到赚钱的地步。
我们没有追钱(跑),只要把东西做好,钱就追着你来了。不是说我们赚了很多钱,就是养活团队没问题(的程度)。
我们新开了一个团队,首先要解决团队的温饱问题。我们(做应用)持续做了3年多。刚开始也没想过切入游戏,想做应用、娱乐类产品就好了。
但是市场的风向会变,当应用市场空间没有多少,我们就往新的市场出发,然后开始做游戏。
2016年 成功发行InColor APP,上线谷歌应用商店,并获得百万下载
2017年 InColor成功入选谷歌编辑精选,并被评为2017年度Google Play Best App
2018年 No.Draw 入选2018年度Google Play Best App
#08
F518:是不是因为国内游戏版号
很难拿,才让你们选择游戏出海?
陈文康:那时候还没到,游戏版号难拿应该还在后面。但是我们选择作海外游戏,也是受到早期做游戏的经历影响。
10年前在国内市场做游戏很痛苦。痛苦在什么地方?不是说不好做,而是市场太混乱,不仅有苹果,还有谷歌、360,蚂蚁,腾讯……每一个手机市场都不一样,我要上一个产品,服务的渠道非常多,这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我们人就那么多,如果我们做国内市场,我们要配多少人才够?不是说国内市场不好,而是它符不符合我们的团队,于是我们转战海外。
国外就很单纯,只有谷歌和苹果。我们熟悉海外的市场,门槛会低很多。很多人不熟悉海外市场,走起来路也很艰难。
不过,我们前年也回国内了,当市场回归到统一的时候,国内也是很好的环境,我们也配了一个团队专门做国内的运营。
所以为什么选择国内和海外,纯粹是看我们的人员——团队的人员匹配吗?人员够吗?其实我不认为海外一定比国内好,对我们来说,海外对我们来说就是新增一个地区。我们现在做精细化运营,一个地区一个地区运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要出海,大家应该想得开一些,把它当成地区去做,如果熟悉这个地区就去做。
我们早期做泛产品,基本所有地区都跑,哪个地区赚钱就去那个地区。现在则是根据我们的产品投放,有一些跑T1T2城市,有些是T3T4。每个地区的人对产品要求不一样,而且我们的产品没到重度游戏,我们主要做应用和休闲产品,这些本地化工作没有非常复杂,基本上只要运营团队能理解地区,就可以开干了。
#09
F518:风眼有哪些类型的产品?
陈文康:目前我们做得最多是两类,一类是娱乐,比如填色。我们公司有很多绘画,填色产品,这跟我们团队基因有很大关系,我们本身喜欢设计类的东西,另一类是游戏,品类也很多——休闲、益智、经营等,只是没有做重度产品而已,品类开拓得挺多的。
#10
F518:有没有特别属于风眼的东西?
陈文康:我们的游戏是偏向内容化的,这也是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我们没有做超休闲的产品,而是给产品做内容。
举个例子,做一个解密游戏,里面需要内容去支撑,这个内容量还挺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产品的问题。因为有一些产品需要门槛的,我们做内容——就是有些小团队干不了,因为内容量非常庞大,我们现在做的产品基本需要内容支撑产品,也算是我们产品的特色。
我们解密和填色的产品都是内容向的。比如,填色需要图,需要找人画图,一张张画图,然后给到我们。因为有挺多人玩了我们的产品,就会告诉我们:他能画。因为我们产品到后期会有UGC功能——就是玩家给我们提供内容。
但是真正到了运营,内容没有大家想象中简单。很多人看到填色的产品,这不是很简单东西吗,不是几个页面?不是几个点点点就可以吗?
但经营一个产品不是表面看的简单,我们是要赚钱,我们是要购买用户,我们购买用户也是要钱,这就要我们分析产品能不能回收,产品用户是玩7天还是玩30天还是玩3个月,我们如何能让玩家玩7天到玩3个月——这需要给我们的产品进行精细化运营,你是哪个地区用户?年龄多大?我们给你提供什么内容和服务?要不要推送广告?在你玩的时候需要展示多少个广告?如果付费,我要推送什么内容你才会付费?……这就是运营的点。
别人抄你一个填色游戏会怎样。说实话,本身产品上的难度不是一个公司的竞争力。
滑动查看 ‣ ‣ ‣
#11
F518:风眼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运营?
陈文康:它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产品是有前面和有后面。我们有运营人员,发行人员,产品人员。
我们公司人不是特别多,但是最起码公司是一个自研自发的团队,我们自己做产品,自己运营,我们知道玩家需要什么,我们知道进来的用户是什么人。
就算别人抄了我们的产品,也没什么用,背后的群体不一样,它要时时跟踪我们新加什么功能,我们给用户的功能有什么变化,我们哪些内容是用户喜欢的——所以数据的重要性,越往后面,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产品只是展现给玩家的一个基础。
填色产品有多少我也数不过来,是有几万个还是几十万也不知道,几个人凑在一起开发一款填色产品很简单,但为什么到用户面前就只有那几个产品。所以做游戏也好,产品也好,最关键的是综合性团队素养问题。团队素养好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12
F518:现在公司多少人?
陈文康:我们公司约100人,我们分为产品团队和运营团队,应该是5:5分,因为运营人员也要动技术,也要处理问题。我们本来不想做劳动密集型,干着干着变成了劳动密集型。
现在已经没有十年前的活法。十年前是我做什么产品,你们就玩什么——手机能玩的就这些产品,即是不多,上面十个产品,有一个产品是我们的,我们也有十分之一机会,我们好好干产品就行。现在不行了,一万个产品我们占了一个,那变成了万里挑一,刚好挑到我们。现在变成靠花钱(获取用户),靠运营。
#13
F518:曾经VR特别火,以前风眼
也做过这样的游戏。风眼是怎样做
加法和减法?
陈文康:做加法还是减法,是需要思考的。我认为每个人都能感受市场的变化,但是要不要提前做准备?说实话,每个人都有惰性,要么撑到最后一刻市场翻篇的时候,看别人怎么做再做决定。要么提前做准备。
其实我们也有惰性,但还是应该鞭策自己。我们整天会收到市场的信息,还有一些非市场的,比如手机性能越来越好,屏幕越来越大,有些大家的付费习惯发生了改变诸如这类信息很多。这就需要静下来要不要再让自己累一下,做改变肯定很累,做出任何选择是非常累的,有些业务砍掉(也很困难)。有时候我跟我们同事、产品人员——一个非常粗暴的例子,做了两个产品出来,全公司都喜欢a产品,还有一个b产品,大家都觉得一般般。但明显a产品天花板就100万,b产品是1000万。
说实话,大部分还是会选择a产品,因为喜欢。因为喜欢,因为不舍,要不两个产品一起做,但是这个时候还是要站出来,告诉一下大家,但是这么明显的选择,为什么还会选错,因为这就是人性上的东西。我花了一年时间,做出a产品,花了半个月时间做了b,这要让大家停下来不做a——这个选择很痛苦,但还是要选择。我不能抓着一个小饼,隔壁那么大的业务就把它抛弃。
往往现实生活做选择很难困难。可能这个例子不能很准确回答你的问题,但基本就是在各种选择中挑选重要的东西做加法或者减法。
那时候做了小产品试水。我做的时候也没概念,因为我也想拿点经验和数据回来。做完之后,发现大家好像没太感兴趣——也有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好。
我们做很多事情,需要放下来。我们做有时候想不明白,但做产品做到一半会停下来,有时候时隔一两个月想明白。然后回过头继续。有时候做事情要更果断,不要被不舍,不该有的选择迷惑掉,我认为这是比较重要的东西。
疫情下的影响、变化与思考
#14
F518:从2019年到现在,有做什么
尝试和思考?
陈文康:疫情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讲变化是挺大的,一方面疫情来了我们就有国内业务,疫情来的第一年过年的时候霸榜了一个月。那时候也是我们操作失误,让它下架一段时间,自己造成的错误自己认了。
当时,我们觉得国内业务很好的,也在那时候大家才认识到园区有这么一家团队。我们做海外市场的时候,大家是不认识的,不知道深圳有这么一家团队,F518有这么一家公司。虽然知道阿炳他们曾作做软件和设计。我们进了国内之后,霸榜了才知道有这么一家企业,开始挖我们的信息,知道我们做了那么多东西。
我觉得让大家认识到我们,是不错的事情。我们团队也从自研自发发展到我们团队也会接海外的产品,接别人的产品做发行。让别人认识我们,也是有这样的好处。
我们代理发行,业务上也做了一些改变,这也鞭策我们发行要更专业一些,要不然把别人坑惨了,把别人的业务接回来没搞成,坑惨了。我们没有大量拿产品,别人到我们,我们也会促成一些合作。
#15
F518:会接什么产品运营?
陈文康:能看的懂的产品,如果看不懂的,我们也比较难(做好运营)。
#16
F518:什么是看不懂的产品?
陈文康:有些品类我压根没看过他们的数据,或者不明白玩家为什么要在他们身上付费,或者我们团队的人对这个品类完全一点认知都没有——这些都是看不懂的产品。
我们接到(别人的)产品还是要优化的,如果我对这个产品不认识,连玩家为什么玩这个产品都不知道,我接回来能做什么?但是看不懂就不碰吗?不是的,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品类的扩展是需要时间,但也有可能我突然就看懂,可能玩着玩着就玩懂的,大概知道玩家需要什么。
我们这几年也在变化,从挖掘市场的空白,变成现在要挖掘市场里的好市场。
#17
F518:是不是因为品类没那么多
才会有新品类,现在已经差不多
饱和了。
陈文康:每年的游戏应用增长速度还是很猛的,没有你想不到,只有你不知道。以前还是有挺多空白,做的人比较少。
主要是看市场的识别能力——我是怎么看待市场?觉得哪个品类有机会?哪个适合我们团队?
对创业者来说,前期的积累比较重要。我们比较幸运的地方,是我和都是懂综合性的东西,我对技术比较了解,对设计也比较熟,阿炳对设计比较深入,对基础技术也理解。大家都懂,重点有区分,这让我们拿到一个东西,知道能不能做,能做到多好,能不能做得比其他人好。
我觉得这一点解决了我们很多问题。我们成立这一家公司的时候,首先要招聘的是制作人,但风眼刚成立的时候就有我和阿炳两个制作人,制作人在人才市场里也是最贵的,就是说,我们少发两个人工资,这让我们团队早期能活得久一点。
要不然,一开始搞一个制作人回来,我们的产品没发行的时候,钱已经花光了。这也是风眼和我们(能活下来)的运气。
#18
F518:疫情对风眼造成什么影响?
陈文康:对我们整体来说变化不大,但我们变化不大不是说保持着,而是我们调整了。
疫情给全球玩家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玩家玩手机的时间改变了,玩家付费改变了、有一些地区的价值不一样了,很多品牌——比如我们有些品牌商靠广告,而有一些品牌商不投广告了,有一些品牌商靠线下的——海外很多靠线下的,而疫情让他们不投广告了。所以整体发生变化,整个市场都是变化,整个资金来源变了,用户群体变了,包括近几年游戏开发者的融入,市场变得越来越困难。
所以我们公司及时做调整,包括产品人员和运营人员的调整,更注重哪些人群的培养,我们用户结构的来源也发生很大变化。我们用户来源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对我们来说是有影响的。
可以这么说,早几年没那么累,疫情这几年会有很多困难困扰,需要解决,早几年没那么多奇奇怪怪问题困扰,好好做产品,做好服务就好了。
这几年一天一政策,海外也有很多政策,国内是封版号,海外最多是隐私问题,海外是不能收集用户的信息,ID等等。虽然我觉得整理是没什么变,但公司整体的人变得很累,工作需要覆盖的东西更多了。
疫情影响是很大,别人看我们公司没什么影响,但是我头发都不知道白了多少。
未来计划:团队素养提升与品牌构建
#19
F518:公司未来3-5年有什么计划?
陈文康:这个问题,早期对我们来说也是问题。比如3-5年要做什么,我们的人员要不要翻一倍,我们要处理什么业务,是要挣扎还是回收。
但对我们来讲不变的是团队的综合实力必须提上来。未来考验我们的都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团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势力。
因为技术和产品很多时候不是卡我们这种公司的,重度产品例外——我是做休闲产品的,就是我能做别人也能做,基本上我们的产品做出来,做得好,过几个月市场就有新的类似产品出来了。所以我觉得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综合实力,需要我们的人更优质,素养更好。
#20
F518:团队能力不是凭空而来
你们怎样培养的?
陈文康:我们团队是遵从内部培养制度,以鼓励的形式跟员工交流,不会说这个做的不好那个不好,而是说这个问题在哪里。
我不会把我们的数据藏起来,也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我们认为谁离职都很正常,大家加入这个团队,也是人生路途的一员,我们对着大家的时间比对着家人更多。
你认为学了东西对自己是有好处的,那就认认真真学。我们对标的是全球做得最好的产品,如果大家没有意识到要做一个最顶尖的产品、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如果在这个氛围下都不愿意干,那我就很抱歉。
我们很简单,大家一起做,能学多少是多少。
我们是有导师机制,我告诉他们能教什么就教,市场很大,不会影响你什么。虽然游戏圈子小,但是市场很大。我们公司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导师。导师是带新人的。但团队是有Leader。
我们公司是项目制的,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做一个项目。
#21
F518:做一个项目需要多久?
陈文康:做一个项目最短3个月,慢的话也有1年半。我们的产品周期很长,不是说项目做完就算,我们要运营。
其实项目做完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开始,产品做完只是产品的事情——他们折腾完,接下来就是公司的事情。
#22
F518:运营时间最长的项目运营了
多久?
陈文康:我们做的第二个产品就运营到现在,起码7年了。运营6-7年的产品多的是。基本能够成功运营的,就一直在运营。我们不是做短线产品的,基本上都是长线运营。
所以,我们挑的品类也是挑能长线运营的做。其实回过头来看,我搞一个短线的东西,这跟我们做外包有什么差别,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就是想做长线的东西。要团队的人活得好好的。我给团队讲,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品类最好。
#23
F518:风眼的都是轻量化的产品,
那么轻量化的产品有没有品牌?
会打造风眼的品牌吗?
陈文康:F518这么重视品牌氛围,我也觉得(品牌)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希望能做到的。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做选择的问题——对我们来说,现在做品牌和赚钱哪个优先?
目前,我们还是先把企业搞好,你说能不能在每个产品加入企业文化、标识,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谁干的?我认为这是可以的.
但是,这件事需要我们团队分心去做。能不能干,可以干!要不要干?也要干,但还是需要一个契机。等契机到了,我们就把公司的IP做起来,让别人看到logo知道是我们。
现在是全员饱和的状态,如果要做品牌,这我需要做选择,选择砍谁去做品牌,也需要一个综合能力强的人去引领大家干这个事情。我能带领大家干这件事,但可能又要多几条白头发。而且我也希望哪天没那么繁杂的事情,就干这件事。让别人一看这个产品是我们的,我觉得很重要。
做品牌,这也算未来3-5年的目标。
o
INTERVIEWER采访:冯绮莉
PHOTO摄影:王涵啸 黄楚熙
EDITOR编辑:冯绮莉
……
关于“品牌主理人”
“品牌主理人”是F518创意园在开园15周年的纪念年,以“聚力同创,多元共生”为主题,推出的特别栏目。
此外还有园区十五年来服务企业的沉淀,针对企业的需求,垂直精准提供产业服务,助企业成长的“产业服务系列活动”;采访园区内外的企业,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方式,进行全媒体宣传,呈现园区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前沿的、丰富的产业动态的“ZAO不设限”栏目;以及推出的氛围营造系列活动,打造园区独特的创意、人文氛围的“F518闲娱周末系列活动”、“十五周年庆典活动”等。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