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4岁男孩轻生(14岁少年竟轻生自杀)

14岁男孩轻生(14岁少年竟轻生自杀)3河南正阳县,一位初二少年因玩手机被父亲批评,一怒之下喝了家中的农药。这个农民之家,本就因女主人身患脑瘤一贫如洗,儿子的服毒让这个因病返贫的家,更雪上加霜。1杭州滨江,一名15岁的初三女孩因家人禁止其玩手机,争吵时,从19楼跳下,落在三楼阳台上,当场死亡。2

14岁男孩轻生(14岁少年竟轻生自杀)(1)

近日,深圳大鹏街道派出所接到警报:一名14岁少年将自己反锁在厕所,并割断煤气管试图轻生!年仅14岁的少年,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过激行为呢?原来,竟只是因为父亲陈先生因他过于沉迷手机而把手机没收了!

14岁男孩轻生(14岁少年竟轻生自杀)(2)

现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甚至也已经渐渐融入进孩子们的生活中。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所引发的矛盾,变得愈演愈烈。没收手机、怒吼式管教为什么总起反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不沉迷手机?这篇文章您要好好看看!

手机引发孩子叛逆自杀并非个案

14岁少年因手机自杀并非个例!看看曾经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就会让人不寒而栗!

14岁男孩轻生(14岁少年竟轻生自杀)(3)

1

杭州滨江,一名15岁的初三女孩因家人禁止其玩手机,争吵时,从19楼跳下,落在三楼阳台上,当场死亡。

2

河南正阳县,一位初二少年因玩手机被父亲批评,一怒之下喝了家中的农药。这个农民之家,本就因女主人身患脑瘤一贫如洗,儿子的服毒让这个因病返贫的家,更雪上加霜。

3

河北廊坊市,一名13岁女孩因母亲摔自己手机,带着20多块钱离家出走,杳无音讯。

4

安徽池州青阳县,一名16岁的中学生,被没收手机后离家出走,跳入附近4米深的河水中,心生悔意,呼喊求救,被及时赶来的消防员救出,侥幸脱险。

5

广州的梁先生因才上五年级的儿子过于喜欢玩手机,把儿子的手机游戏都禁用,儿子一气之下竟砸碎了家中价值180万的古青花瓷碗。

不仅孩子们的“叛逆”让家长们伤透了脑筋,还有不少商家抓住此“商机”,专门做起了“手机出租铺”

这些店铺并不那么容易被人发现,因为他们表面上都不是“手机出租铺”,而是水吧、小卖部。甚至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们规定必须在店铺后面的隐蔽空间玩,而且只有小学生才可以进去玩。

一位爸爸在发现孩子最近用钱很厉害后才得知,孩子每天中午花6元钱泡在那里面。第一次听说“手机出租铺”时,这位爸爸也很震惊,在警察以及记者的带领下看到了眼前这一幕:十几个孩子,每个人都端着一个手机或者iPad,蹲坐在小卖部后门的一个破旧的居民楼里,聚精会神地打着游戏。哪怕警察来了也没发现。

不仅是国内,手机几乎成了世界性的青少年问题。

日前,意大利一位父亲因不让自己的孩子玩手机,结果孩子在手机被拿走后竟赌气割腕。由于小孩年龄尚小,仅在手腕留下表面伤痕,被发现后已经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最新调查显示,韩国有1/4青少年属于智能手机“中毒”危险人群。他们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并由此带来成瘾、叛逆等日常生活障碍。

孩子为什么依赖手机?

14岁男孩轻生(14岁少年竟轻生自杀)(4)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沉迷手机,都会忍不住火冒三丈,像新闻中的家长一样没收手机,或者对孩子怒吼。

其实,这不仅仅是单一的孩子行为偏差,更多反映的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偏差的爆发。单纯的“堵”,只会让问题更加激化。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方法。

社交型依赖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会觉得熟悉——孩子在一旁吵着要出去玩,爸爸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头也不抬。最后被孩子闹得烦了,索性把身边的iPad丢给了孩子。于是,孩子、大人一人一台电子设备,玩得不亦乐乎,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之前,央视推出了一部引发广泛思考的纪律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阐述了一个观点,“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当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变得更少,更乏味。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乐趣时,网络上的社交更易让孩子上瘾。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游戏型依赖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孩子沉迷于游戏,不如说是孩子沉迷于在游戏中无所不能的感受,沉迷于受困在心的“英雄情结”。

游戏世界可以让一个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一个人。但这种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落差,也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像鸵鸟一样埋在游戏的世界之中,不肯轻易抽离。

娱乐型依赖

如今,手机里的诱惑太多。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生活中,当孩子体验不到丰富而有趣的东西时,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手机里的娱乐项目所吸引。时间一长,对手机的娱乐依赖心理便形成了。

如何科学引导孩子不沉迷手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搞清楚原因后,应针对性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4岁男孩轻生(14岁少年竟轻生自杀)(5)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电视)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正确做法:

1.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父母手机中拒绝下载任何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3.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正确的做法:

1.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即儿童叛逆期。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有时讲起来道理来,怼得爸妈都无语。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正确做法:

1.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2.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3.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正确做法: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机,是因为对性的好奇,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如通过微信、扣扣或邮件的方式,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等。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是否可以带去学校玩、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14岁男孩轻生(14岁少年竟轻生自杀)(6)

内容综编 | “首都教育”“老师吧”“鸣金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刘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