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wm1a 音质评测(WM1ZM2二代金砖播放器测评)
索尼wm1a 音质评测(WM1ZM2二代金砖播放器测评)在基本的声音框架方面,WM1ZM2和前代WM1Z的声音理念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平衡性、高纯净度、优秀的细腻感。它不是那种涂脂抹粉、或强调某些频段的“声音修饰机”,而是呈现出清爽、透明、细致的声音底子。在耳机输出方面,4.4和3.5的实际推力都不会给人特别大的感受,不像有些随身机,音量还没开到一半,推大耳机已经振聋发聩了,再开大,就直接声音崩溃了。索尼并没有企图用它去直推一些很难推、灵敏度很低的耳机,而是为了确保最佳的信噪比、极低的失真度,把耳放增益控制在一个合度的范围。把音量逐渐开大,在声音加大的同时,控制力保持良好、失真度和底噪始终维持在很低。手头的这台WM1ZM2是专门试听用的机器,已经是煲开的。如果是全新机,那么建议在前200个小时先专心煲,而不是评判其声音。其实煲机的过程一点不是有些人认为的“玄学”,而是对机内的电容、芯片、线材做预热和熟化,使其性能达到最佳。总之,虽然整体架构没有改
2016年9月索尼的WM1Z金砖播放器的问世可以说是随身播放器产品里的一件大事。在它之前虽然市面上也已经有了高端定位和定价的随身播放器,但其设计往往过于追求随身便携性和轻便性,把尺寸和重量局限得比较死,导致声音上妥协较多,即便是用了当时可买到的最顶尖的解码芯片,出来的效果也局限很大。索尼在WM1Z播放器这个划时代产品身上又一次表现出了其创新的胆识,精心打造的这款旗舰播放器不仅体型并不小,而且很重,并不方便揣在兜里。它的设计意图并不是一款轻便的、放在口袋里的随身听,而是以音质为导向和追求、适合放在包里携带、摆在桌面上播放和聆听的“顶级移动器材”。索尼为它设计了专门的数字放大器、专门的全金属重型机壳、优选的特殊零件,并镀上了金灿灿的外衣(高纯度无氧铜表面镀金)。这样的一款“重型产品”,市场是否接受呢?结果表明,索尼的设计是成功的,自问世起,WM1Z一直是公认的顶级随身听,无论是声音还是工业设计,都在同类产品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可说独一无二的位置。
播放界面简洁实用
2022年,WM1ZM2新一代金砖问世了。要在一个本身已高度成熟的产品基础上做更新和变化是很难的。这一次,索尼可以说是在挑战自己。首先一个难点就是,二代金砖采用了安卓操作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扩展了机器的使用便利性,用家可以在安卓平台上轻松地下载和使用各类音乐服务App、流媒体播放App,实现体验度最佳的流媒体播放(Streaming),而不是只能局限于本地音乐资源(Local music)。但是,采用安卓系统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很多随身播放器避免使用安卓系统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功耗、更多的干扰、还有安卓本身SRC引起的音质失真。这些都是不利于音质表现的。对于WM1ZM2这么一台以音质为卖点的顶级播放器来说,安卓的这些负面因素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索尼的解决方案包括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方面,是通过直接的屏蔽手段(无氧铜屏蔽板)去消除干扰和噪声,另外通过设计师精心挑选的零件搭配、发烧级用料去提升主观听感。尤其引人的是,“二代金砖”这次不仅外表是金的,内部也用到了GOLD——双晶振的电极片做镀金处理、所有元件和电路板焊接都用含金焊料、耳放和耳机口的连接线用了特别定制的4芯加粗版金宝线(美国Kimber Kable)。模拟电路部分用到的新一代聚合物电容FT CAP3、数字部分用到的高分子电容和薄膜电容,都是二代金砖比起前代的元件改进。索尼对播放器中电容的使用特别重视,因为电容的类型和质量会直接影响机器的工作状态,从而明显地影响音质。比如,此次新采用的FT CAP3新一代聚合物电容具有优异的特性,能防止电压下降导致的性能不稳定,对整体声音品质的提高是不容小觑的。
总之,虽然整体架构没有改变,但这些元件的改进、屏蔽方面的措施,无疑都是奔着音质的极致优化去的。这些“发烧调声手段”在随身播放器设计里的运用,听起来仿佛玄学,但实质上一点不玄。就像很多Hi-End器材的设计,包括元件的选择、布线、线材的选择都是靠设计师的耳朵判断和决定,而非靠仪器测量,WM1ZM2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是一部很“发烧”(Audiophile)的播放器。我个人参观过很多发烧音响厂家,也和很多业内音响设计师有过交流,一个观察是:发烧音响产品的设计,主要是靠设计师耳朵的。经常还有发烧友的参与,用耳朵听音和主观听感的反馈给予设计师意见。仪器测试只是最后用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而并非仅仅依据测试来取舍设计方案。测试参数高的方案,实际听感差,是经常会遭遇的现象。所谓“发烧器材”,一个很大特征就是以耳朵收货为依归,而不是以测试结果为导向。
二代金砖的体型比起前代更大、也更重了。显示屏幕从4英寸增加到5英寸,外表尺寸达到了80.5mm/142.5mm/21.0mm,重490g(比前代重了30g)。续航时间增加了约10小时,可持续40小时播放FLAC 96kHz/24bit音频。从这些资料来看,金砖第一代的成功,让索尼更不在意所谓“便携性”了——只要能做到最佳的音质,发烧友是愿意接受一部重型随身听的。
播放DSD256的高码率音频
手头的这台WM1ZM2是专门试听用的机器,已经是煲开的。如果是全新机,那么建议在前200个小时先专心煲,而不是评判其声音。其实煲机的过程一点不是有些人认为的“玄学”,而是对机内的电容、芯片、线材做预热和熟化,使其性能达到最佳。
在基本的声音框架方面,WM1ZM2和前代WM1Z的声音理念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平衡性、高纯净度、优秀的细腻感。它不是那种涂脂抹粉、或强调某些频段的“声音修饰机”,而是呈现出清爽、透明、细致的声音底子。在耳机输出方面,4.4和3.5的实际推力都不会给人特别大的感受,不像有些随身机,音量还没开到一半,推大耳机已经振聋发聩了,再开大,就直接声音崩溃了。索尼并没有企图用它去直推一些很难推、灵敏度很低的耳机,而是为了确保最佳的信噪比、极低的失真度,把耳放增益控制在一个合度的范围。把音量逐渐开大,在声音加大的同时,控制力保持良好、失真度和底噪始终维持在很低。
在播放本地音乐时,用家还是建议使用Walkman App,以取得最佳的音质。此时,我们可以获得纯净度一流、杂质很少的通透声音,几乎让人没法意识到这来自一台安卓系统的播放器。和上一代采用自家封闭系统的WM1Z相比,二代金砖在高频的泛音、细节、空气感上甚至要表现得更佳。这也是设计师精心调教、优质元件改进、加强屏蔽等措施的共同结果。如果用家在金砖上聆听流媒体播放,比如下载安装的Apple Music、Tidal、Qobuz或QQ音乐、网易音乐等,此时无法绕过安卓自带的SRC,和播放本地音乐相比,音质会有所下降。一个补救的方案是在设置中打开“高解析度串流”,有利于获得更细腻一些的声音(其本质是索尼定制的数字升频处理)。
我用手头几个耳机和耳塞搭配试听的结果,大耳机里不推荐用它直推一些高阻、低灵敏度的耳机,比如拜雅T1的一代和二代(低阻的三代OK)、森海的HD800等。一些灵敏度偏低的平板振膜耳机也不是太搭。日系头戴耳机如索尼、天龙、JVC和DENON等都和二代金砖搭配得十分协调妥帖,此外它搭配美系的歌德耳机也很出色,比如新出品的RS1X,搭配上去低频弹跳性好、中高频音色热情洋溢,富于感染力。或者搭配铝合金的SR325X耳机,出来的声音十分活跃,在索尼平衡理性的声音底子上加入了感性色彩和令人兴奋的音色。
搭配GRADO的RS1X木碗耳机
WM1ZM2搭配现在的很多高档入耳式耳塞都“如鱼得水”,是一款适合搭配高端耳塞的理想音源。控制力方面毫无问题,声底也足够漆黑和纯净,适合耳塞发挥出其解析度和频宽方面的优势。无论是纯动圈的耳塞、多单元动铁架构的耳塞、还是混合式设计的耳塞(Hybrid Design)如圈铁和静铁,WM1ZM2驱动它们都百无禁忌。
比如,我手头的Simphonio VR1是一款素质出色的陶瓷振膜动圈耳塞,有些人可能担心陶瓷振膜会搞出偏硬的音色,但实际搭配表明VR1在新一代金砖的驱动下低频富于弹跳性、人声有足够的醇厚感,高频延伸不错之余也很耐听。我手头的另一款UM出品的Mason Fusang是12单元动铁结构 骨传导振膜的特殊制品,搭配WM1ZM2表现出了极高的分离度和细节还原,低频的下潜也很优秀(动铁单元本身的低频下潜和规模感是不如动圈单元的,但骨传导单元的加入会弥补其短处)。
搭配动圈单元的VR-1耳塞
搭配UM Mason FuSang多单元动铁耳塞
音响制品的“审美”是受设计师影响很大的。在WM1ZM2的身上还是可以明显察觉到“日系”声底的特征,比如偏向清淡而追求细腻的声音。有些喜欢欧美声的发烧友可能会喜欢更“丰厚”、更“浓郁”、多一些韵味感的音色。那么索尼在声音设置界面里提供的一些“调声功能”值得把玩一下。特别是“黑胶唱片处理器”和“DSD母带重制”。前者是依靠数字DSP处理去模拟出黑胶唱片的听感,后者是把PCM音频转换为DSD256,获得更为细密和圆滑的效果。虽然很多发烧友追求“原汁原味”,但现在数字音频时代各类DSP和Re-sampling数字处理技术已经可以在声音信息不损失或损失很小的前提下提供出各种讨耳朵喜欢的主观听感,甚至提高主观听感。作为一种“玩法”,就像发烧友玩线、玩供电、玩避震一样,都是值得探究一番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