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综保区发展(经济总量10年翻3倍)
成都高新综保区发展(经济总量10年翻3倍)从中亦不难看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新范式”正愈发显现。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冲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信心和决心。十年奋进,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接续迸发的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则是其产业经济增势与资本活跃度的直观体现。2021年GDP达2800.6亿元、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连续4年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6;世界500强企业超13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59家、居中西部第一……这是成都高新区交出的答卷。在这场全国科创体系“国家队”竞逐中,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何以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和主阵地,国家高新区正助力我国向世界科技强国全速迈进。
科技部数据显示:十年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5.4万亿元增至2021年15.3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从10.1%提升至13.4%;R&D经费投入占全国企业R&D经费投入近半壁江山。
同期,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不足2万家增至11.5万家,培育和集聚了全国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奋进,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接续迸发的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则是其产业经济增势与资本活跃度的直观体现。
2021年GDP达2800.6亿元、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连续4年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6;世界500强企业超13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59家、居中西部第一……这是成都高新区交出的答卷。
在这场全国科创体系“国家队”竞逐中,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何以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冲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信心和决心。
从中亦不难看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新范式”正愈发显现。
综合实力跃升 经济总量逼近3000亿
1988年,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成都高新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时而生。
从最初城南仅2.5公里的农田起步区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成都高新区历经从“立区”到“兴区”再到“强区”的创业之旅。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也正是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其中,作为全国创新高地的“高新力量”不容小觑。
回望成都高新区过去十年的跨越之旅:2012年凭借223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跃升成为四川省首个两千亿级工业园区;到2021年GDP突破2800亿元,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产值达4702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更为不易的是,即便在近年疫情等复杂因素影响下,成都高新区依然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与逆势增长势头——
2020年,成都高新区实现GDP2400亿元,同比增长8.3%;签约招引项目156个,创项目招引最好成绩;
2021年GDP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连续4年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达61%,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位列全国高新区第四……
眼下,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经济总量即将敲响2万亿大关,作为其产业主阵地的成都高新区也在加速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三十余年拓荒前行,聚焦国家战略需要、背靠成渝“第四极”,成都高新区既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亦承载着助力西部崛起、支撑成渝“第四极”的区域重任。
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所言,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总体上是一条由点及面、全面带动突围的内陆地区追求平衡之路。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内陆高新区的创新之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之路。
聚力建圈强链 三大主导产业加速崛起
综合实力跃升背后,是产业“主引擎”的不断发力。
有观点指出,在科技创新向产业迈进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头部企业都是先进技术落地、实现转化的重要载体。近年迎来的上市公司井喷式增长,正是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加速崛起的有力印证。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2020年、2021年分别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8家、16家,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今年1~8月,更是以“平均每月一家上市企业”的增长态势跑出企业上市“加速度”。
目前,成都科创板上市军团达到16家,位列中西部第一。其中成都高新区拥有10家。
这份上市培育工作成绩单,不仅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即便放在全国也是稳居第一梯队。
总体来看,成都高新区的上市企业主要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新经济方向产业等领域,这也正是其重点打造的三大主导产业。
2012年6月,李进博士辞去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的职务和工作,回国创办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分析,李进将创业地定在了成都。
当他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进行了一次正式接触后,仅仅1小时,双方就达成协议——企业落户高新区,享受房租减免、实验室建设补贴和创业启动资金。
2020年,成都先导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西南第一股。与此同时,成都先导的成长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也迅速成长为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初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2021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连续5年保持20%增速。该领域已累计培育9家企业成功上市。
“我们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环境是相当好的。”李进直言。
与成都先导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一样,在“建圈强链”思路引领下,各行业领域的“链主企业”与“链属企业”合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共同见证着这个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腾飞崛起。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将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超过200家,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0%,达到6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达2500亿元,位居全国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梯队;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经济属性服务业营收达到2100亿元。
“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 让企业迸发活力
头部企业之外,规模更庞大的市场主体进一步为这座产业之城扎牢根基。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超70万人,其中高层次“四派人才”1867人,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10万家。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8,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区,也恰恰是经济发展和择业的热点地区。经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全国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优中选优的佼佼者。
在工信部公布的四批企业名单中,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70家,占成都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科创巨头抢滩布局、市场资源加速集聚、“小巨人”企业密集涌现,这并非偶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积极构建“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级梯度培育机制,并在每个发展阶段差异化配置扶持政策,每年拿出约1.5亿元资金作为梯度企业培育专项经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广邀产业发展“合伙人”,合力打造全国投资机构聚集热土——5年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
其中,2022年产业基金组建计划明确,设立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峰。
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与“真金白银”的精准扶持下,市场活力得以充分显现。
2021年,成都高新区新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271家、种子期雏鹰企业362家,梯度企业数量再创新高,累计1478家。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过会企业5家,创成都高新区历史最高纪录,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区。
眼下,成都高新区正朝着更高目标前进。
近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加快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下阶段目标:加快培育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高地核心区、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成都高新区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踏上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新征程,成都高新再出发。李梦/文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