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会议室弱电方案,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施工技术方案
小型会议室弱电方案,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施工技术方案2.1 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系统接线图、控制逻辑说明、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验收标准等技术文件及有关资料应齐备。 1.3 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工程的施工范围包括管线、控制室设备、音频扩声设备、视频显示设备、视频会议设备的安装与调试。1.4 本章依据《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XXXXX、《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 50198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会议电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 5033-2005等标准制定。二、施工准备
一、一般规定
1.1 本章适用于建筑弱电工程中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的施工、调试与试运行、检测与质量控制。
1.2 本章适用于建筑弱电工程中的以语言扩声为主的包括会场、多功能厅;公共广播包括背景音乐广播和应急广播系统;会议包括同声传译、视频会议和多媒体会议工程。
1.3 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工程的施工范围包括管线、控制室设备、音频扩声设备、视频显示设备、视频会议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1.4 本章依据《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XXXXX、《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 50198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会议电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 5033-2005等标准制定。
二、施工准备
2.1 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系统接线图、控制逻辑说明、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验收标准等技术文件及有关资料应齐备。
2.2 组织好对施工单位的设计交底,应使施工人员熟识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系统接线图、控制逻辑说明、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及验收标准等技术文件及有关资料,技术交底记录应填写附表。
图11-1
图11-2
为避免满功率声压级太高,损坏扬声器系统,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宜以扬声器系统输出功率1/4或1/10功率馈送。
4) 声场不均匀度调试。仪器可采用图1连接,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4959中有关规定进行。
5) 调试结果应满足GB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的语言类别声学特性技术指标,见表11.4.3。
会议类一级传输频率特性范围如图1-3所示;
会议类二级传输频率特性范围如图1-4所示;
3、 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功能调试
1) 从系统输入端输入音频测试信号或节目信号,按通路分别进行检查。各观测点通路应正常、每只扬声器的工作状态应正常;
2) 逐一对接线箱内的接口进行通路试验,电相位检查,逐一检查扬声器,保证辐射角度和相位正确;
3) 在观众厅(听众席)的各个位置上听到的声音,除了应有合适的声音响度之外,不得有频率失真,过载失真和由于声反馈带来的异常声的现象发生,同时要有合适的声像位置;
4) 当公共广播系统有多种用途时,紧急广播应具有最高级别的优先权。紧急广播控制联动的操作应正常,分区控制应准确。系统应能在手动或警报信号触发的10s内,向相关广播区播放警示信号(含警笛)、警报语声文件或实时指挥语声;
5) 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紧急广播的信噪比应等于或大于12 dB;
6) 紧急广播系统设备应处于热备用状态,或具有定时自检和故障自动告警功能;
7) 应分别填写附录B表B.11.4-1 公共广播系统调试记录表或附录B表B.11.4-2 会议扩声系统调试记录表。
4、 会议系统调试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指标
1) 采用AEC回声消除技术解决常见视频会议的回声,使回声信号要小于信号源60dB以上;
2) 通过NC噪声分离技术,降低多点噪声的累加,使会议系统音频噪声的累加不能高于单一信号源输入噪声6dB以上;
3)通过MIC优选发言管理,自动提高非发言人位置MIC的传声增益,避免相同信号在一定时间间隔上的多次累加而对语音清晰度的影响。使MIC之间的拾音间隔(发言人面前的MIC和旁边的MIC)要小于30ms。发言人面前的MIC的传声增益,相对较远的MIC高出60dB以上;
4)通过如上调试解决会议系统回声、噪声、多MIC混响三大声音问题。
5、 系统功能凋试
1) 会议发言(表决):将中央控制器、主席(表决)机、代表(表决)机依次接入系统,中央控制器保持设备良好的电源开通状态;
2) 按顺序对主席(表决)机、代表(表决)机进行初始化设置,并能够分配给每个发言话筒一个地址码,并记录对应话筒的地址码;
3) 在任何一个座位检测表决接收器信号的接收情况,并将每个接收点的信号质量记录下来,从而保证每个位置的表决数据准确、稳定;
4) 同声传译:将中央控制器、译员机、同声传译红外发射主机及红外辐射板依次接入系统。对译员机进行功能设置,并保证每个译员机可进行至少一个语种的通道选择;
5) 同声传译发射主机和红外辐射板通电良好后,在会场内任意位置检测无线同声传译接收机的信号接收情况,并将每个接收点的信号质量记录下来,应保证会场内每个位置的同声传译声音清晰、稳定,在场内收听范围内的多个测试点接收信号,不得有信号接收盲区,不得有串音现象;
6) 软件:用RS-232接线方法将控制计算机和中央控制接通,并保证通信稳定,用户根据软件模块的组合,将会议系统管理软件装入控制计算机,然后进行软件功能的配置;
7) 系统调试后应达到运行正常,满足设计要求、功能要求及使用要求,系统指标应满足《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要求,主观试听,应语言清晰、音乐丰满,定位准确,声场均匀达到最佳整体效果。应填写附表数字会议系统调试记录表。
4.4 视频会议系统的调试
1、 投影显示系统的调试
1) 硬件调试
接通投影机电源,电源输入应自动适应于90v-240v交流电压。
开机后投影仪进入等待状态,按一下机器键盘上的或遥控器上的待机按键,投影机的状态指示灯变为绿色,投影机开启。
关机时首先按下待机键2秒钟。投影机自动关闭,再在投影机散热10分钟后,再关闭投影机电源。
2) 投影显示系统信号源调试
输入连接:在投影机面板上选择输入video、S-video、DVI、RGBHV、VGA、SDI、RS-232等信号;在菜单中选择信号以后,投影机接输入信源进行扫描信号格式和匹配的文件加载。
计算机(RGBHV、DVI、VGA)输入:将计算机的图形卡连接到投影机的计算机输入端口(如果是台式机需加一个信号接口),调整计算机输入分辨率和刷新率,一般为1024×768(60Hz)。
视频(Video)输入:将信号源的视频输出接到投影机的视频输入端口(1×BNC接头或1×RCA接头)。
3) 投影显示系统通信调试
连接:确认投影机RS232线缆接线规范,测试RS232端口通信,连接RS232线缆。
设置投影机RS232通信参数:通过遥控器设置投影机通信参数,储存多种投影机配置和设置。
将投影机接入集中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前端发出指令,测试投影机通信是否正常。
4) 摄像系统的调试:
将球型摄像机、控制键盘与监视器接入系统,并接地保护。监视器与控制键盘放在邻近位置。将球型摄像机,控制键盘与监视器通电,保持电源接通状态。检查上述设备之间及设备同系统之间的通信建立,保证摄像机能良好的采集现场的信息。在监视器上有正常的图像显示。启动控制键盘,使其能控制摄像机的云台、光圈与焦距。
摄像预置位设置:通过控制键盘对云台和镜头的调整,使监视器清晰显示会场全景;将摄像机对准各代表机,调整使其清晰显示人员面部后存储各预置位。
摄像软件设置:将装有摄像联动相关软件的电脑接在中央控制器和摄像切换台两端。将各预置位同相关摄像机的摄像镜头一一对应。
5) 功能调试:依次开启各代表机,应使摄像机准确对准相应位置,监视器能清晰显示图像。
2、 视频信号处理系统硬件调试和功能调试
1) 硬件连接
将信号转换接线盒、倍线盒、矩阵等信号处理设备按系统连接的方式接入系统。
检查各设备的电源与信号接口,保持设备良好的开通状态。
2) 硬件调试
启动系统终端控制信号源。使其通过各种信号转化器输入到各种显示播放设备。
按系统程序设定的步骤和功能进行细调,完成信号的切换和转换。
3) 信号质量调试
对显示播放终端进行监测,调试各相关设备的参数,使信号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信号的性能进行测试,引入噪声、反馈等相关参数,使系统更加符合真实情况,进一步调整信号,使其符合要求质量。
4) 多会场的应用时,信号处理系统还必须实现多个会议室之间的音视频和计算机信号的实时、无损长距离双向传输。信号处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要求:易操作和易控制、兼容性强,分辨率不低于1024×768;系统带宽应为高质量视频信号所需带宽的2~3倍,以保证信号无衰减地通过。
3、 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硬件调试和功能调试
1) 硬件连接
把本地会议系统的视音频信号输出接入可视会议终端,并检查线缆连接。
把异地会议系统的视音频信号通过可视会议终端接入本地会议系统,并检查线缆连接。
连接各视频会议终端、多点会议控制器与本地局域网,并确保各自的连通性。
2) 视音频信号调试
发起点对点或多点会议,调整视频画面效果和信号质量。
发起点对点或多点会议,调整声音效果和声音质量。应用噪声消除和回声消除来处理声音扩放。
3) 控制信号调试
发起点对点或多点会议,控制、检测本地和远端摄像头。
发起点对点或多点会议,控制、检测本地和远端话筒。
测试通过集中控制系统发起会议的功能(包括拨号、应答、摄像头与话筒控制、主画面切换等功能)。
4) 软件调试
设置各终端和多点会议控制器的IP地址,确保其具有唯一性。
设置域名解析服务器(DNS)。
设置网关(GATEWAY)。
设置所用的视音频及数据的编码协议,确保各点所使用的协议相同。
设置传输带宽。
创建多点会议描述;设置主会场和分会场。
4、 系统调试后应达到运行正常,满足设计要求、功能要求及使用要求,图像和声音的延时应小于0.6s,唇、音应同步。系统指标满足《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50198技术指标要求,主观评价应图像清晰度、图像连续性、图像色调及色饱和度应达到最佳收视效果。应填写附录B表B.11.4-4 视频会议系统调试记录表。
4.5 集中控制系统硬件调试和功能调试
1、 硬件连接
1) 将集中控制器、触摸屏、墙面面板、投影机、视频矩阵和RGB矩阵等依次接入系统;
2) 检查各设备的电源与接口,保持设备良好的开通状态;
3) 按照程序中集控设备分配的地址,接入相应的集控设备;
4) 检查集中控制系统和各控制设备接口的通信,确保通信正常。
2、 软件调试
1)安装集控软件;
2)编制和系统功能对应的集控软件;
3)调试系统功能软件。
3、 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集控的联调
1) 将RS232控制线连接到中央控制器的PROGRAM口和笔记本电脑的串口,接通电源并启动程序后,设置通信速率,确认笔记本电脑和中央控制器能正确的通信后,编译程序,若编译完毕未报错,将程序传入中央控制器;否则应仔细阅读程序,修正错误后再传入中央控制器;
2) 将一根程序线连接到触摸屏的PROGRAM口和笔记本电脑的串口,将控制界面程序传入触摸屏;
3) 在触摸屏上进行各项功能测试
调试控制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的通信,确保控制通信正常;
调试控制系统和会议环境设备(如:灯光、电动窗帘等)之间的通信,确保其正常工作;
调试显示子系统的控制功能和应用逻辑;
调试扩声子系统的控制功能和应用逻辑;
调试信号处理子系统的控制功能和应用逻辑;
调试远程会议子系统的控制功能和应用逻辑;
调试会议环境设备和系统应用的联动功能;
调试信号源设备的控制功能和应用逻辑。
4、 会议控制相应的接口模块联调
检测主控电脑和显示电脑,确保其满足最低的配置需求;
安装控制软件和显示软件;
调试软件各模块的控制逻辑;
通过安装软件模块安装系统信息;
通过代表资料数据库软件产生会议代表信息;
设置系统使用权限;
调试话筒管理;
调试摄像跟踪;
调试出席登记、访问控制;
调试同声传译和翻译通道;
调试投票表决和表决结果显示;
调试话筒和扩声的联动
5、 系统调试后,中控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 音量控制功能;
2) 与会议讨论系统连接通讯正常,应控制音视频自由切换和分配;
3) 通过多路RS-232控制端口,应能够控制串口设备;
4) 应通过红外线遥控控制DVD、电视机等设备;
5) 应通过多路数字I/0控制端口和弱电继电器控制端口控制电动投影幕、电动窗帘、投影机升降等设备;
6) 应能够扩展连接多台电源控制器、灯光控制器、无线收发器、挂墙面板等外围设备;
7) 系统应具有自定义场景存贮及场景调用功能;
8) 通过中控系统实现对会场内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操作。
应填写附表会议集中控制系统调试记录表。
4.6 系统试运行
1、 系统调试完毕后应投入试运行 并填写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试运行记录。
2、 在试运行过程中,应有计划地反复模拟正常的运行操作,操作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功能要求和使用要求。
3、 在试运行过程中,还应有计划地进行不危及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误操作”,“误操作”结果不应导致系统损坏。
4、 试运行的加电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或经过1至2次的正式使用次的正式使用。
5、 试运行时系统出现故障,应及时处理,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后应做故障处理记录。
6、 试运行的的同时应协助使用单位制定系统维护制度、运行操作规程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7、 针对使用单位的系统管理员及操作员进行如下培训:
1) 原理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扩音系统、数字会议系统、投影系统、信号处理系统、辅助视频显示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和集中控制系统的系统原理与相关基础知识等。使系统管理员及操作员能够掌握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
2) 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设备的基本配置、实现各系统管理软件的功能使用。应使系统管理员及操作员能够熟练操作设备、熟练使用管理软件,实现相关功能,并能查看管理日志、分析并解决系统故障。
3) 操作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会议系统的使用说明、操作技巧及系统日常运行和日常维护等。
五、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
5.1 主控项目
1、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标注的位置、数量、材质进行规范的施工.。
2、 扬声器、控制器、插座板等设备安装应牢固可靠,导线连接排列整齐,线号正确清晰。
3、 扬声器系统的安装,必须有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不产生机械噪声。当涉及承重结构改动或增加荷载时,必须由原结构设计单位或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核查有关原始资料,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核验,确认。
4、 扬声器系统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应安全可靠,水平角、俯角和仰角应能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灵活调整。
5、 集中式扬声器箱组合悬吊安装应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拟定安装施工方案,在扬声器组合架上的扬声器箱应固定牢固,螺栓、螺母不得有松动现象;起重运转设备及机械传动系统应运转灵活、升降自如、低噪声;机械制动、定位、电气操作与控制必须安全可靠、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应的国家标准。
6、 保证显示设备承重机构的承重能力,对轻质墙体、吊顶等须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安装完毕应及时检查安装的牢固度,严禁出现松动、坠落等倾向向相关广播区播放警示信号(含警笛)、警报语声文件或实时指挥语声。
7、 机房固定式设备机柜不宜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宜采用金属底座,金属底座应固定在建筑地面上,机柜应与底座连接牢固。
8、 单个独立安装或多个并列安装的机柜应横平、竖直,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1‰,水平度应不大于2‰,整列水平误差不得大于±5mm,机柜之间应采用螺栓紧固连接,设备及设备构件间连接应紧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有防腐镀层。
9、 机柜内的设备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面板应排列整齐,并拧紧面板螺丝。带轨道的设备应推拉灵活,机柜应与保安接地线良好连接。
10、 接线箱和接线盒与预埋管口连接时,应采用管护口及锁母连接,不得使用焊接。
11、 所用线缆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线缆敷设前必须进行通、断测试及线间绝缘检查,绝缘电阻值应符合要求,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线缆敷设完毕,应再次进行校线,测量线缆绝缘时必须断开设备及元件.
12、 线缆敷设应选择最短距离,中间不应有接头,当无法避免接头时,应将接头置于分线箱或接线盒内,并用专用插接件或锡焊接线,接头不得留在线管等不易检查的部位,性能损耗应符合设计要求,信号电缆长度严禁超过设计要求。
13、 应检测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使用场地的建声指标,混响时间、隔声量、本底噪声应符合系统设计技术指标要求。
14、 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应具有较高的语言清晰度,较小的混响时间,当会场容积在200m3以下时,混响时间宜为0.4-0.6s,当视频会议作为其他功能使用时混响时间不宜大于0.8s。混响时间越小,越有利于语言清晰度的提高。当会场容积在500m3以上时,按GB/T50356-2005标准执行。
15、 广播系统应按设计要求分区控制,分区的划分应与消防分区的划分一致。
16、 紧急广播设备应能在紧急信号触发下,自动开启有关广播区并调节至最大的(与应备声压级相当的)音量,系统应便于应急操作,做到“一键到位”紧急广播控制联动的操作应正常,分区控制应准确。系统应能在手动或警报信号触发的10s内,信噪比应等于或大于12dB。
5.2 一般项目
1、 布放线缆的管内空间利用率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宜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为40%~50%;对绞电缆或光缆的利用率应为25%~30%。电源线、信号线、扬声器线不应穿入同一根管内。
2、 线缆管路安装线管护口后再穿线;管内穿入多根线缆时,线与线之间不得相互拧绞,管路穿过防火隔离物体等应做防火隔离、隔声、防潮等处理;
3、 线管不便于直接铺设到位时,线管出线终端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必须采用金属软管连接,金属软管长度不应大于1.5m,线缆不得直接裸露。
4、 线缆垂直敷设时,线缆上端每间隔1.5m应固定在线槽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每间隔3~5m应设绑扎点。线缆首、末端和距转弯中心点两边300~500mm处应设置绑扎固定点。
5、 固定安装的机柜应按设计要求定位,设计无要求时,机柜背面距墙距离宜不小于0.6m,机柜正面宜留有不小于l.5m的空间。
6、 需要在建筑结构上钻孔、电焊时,必须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施工现场应设有良好的照明条件和符合安全生产条例的防护措施。
7、 机柜内设备应按设计要求排列就位,设计无要求时可按照系统信号流程从上至下依次排列。
8、 设备安装位置与设计相符或遵循相应变更洽商内容。
9、 同一室内的吸顶扬声器应排列均匀。扬声器箱、控制器、插座等标高应一致,平整牢固。扬声器周围不应有破口现象,装饰罩不应有损伤、并且应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