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60年代硬盘,怀念下那几块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硬盘

60年代硬盘,怀念下那几块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硬盘第三块对我影响深远的硬盘其实并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属于一位当年在影像厂商工作的好友。她是一名喜爱旅行和摄影的姑娘,常在我们网上PO她的旅行照片什么的。不过有一天她突然很沮丧的告诉我家里电脑的硬盘突然挂掉了。由于这位平时拍照片“只管杀不管埋”的大小姐从来没有什么数据备份意识,这次硬盘损坏直接导致她近六年来拍摄的旅行照片全都找不到了!后来她想起我在PChome工作,所以问我还有没有机会把数据挽救回来?虽然当时曾爆出这块IBM硬盘的玻璃材质盘片质量不佳,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但似乎我运气不错,直到我把它连同赛扬老电脑一起二手出掉时一直运行正常。不过,我曾经天真以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10.1GB容量很快就被塞满了:这完全是由于我家安装了电信宽带(ADSL),然后没多久又换上了刚刚出现的“长城宽带”导致的!网络大门的打开,让我的硬盘空间被迅速填满:大量下载的视频(曾经连续几个昼夜下载了所有宫崎骏/

今天上午,我在京东下单的那块479元(活动特价)的闪迪480G SSD固态硬盘到货了。至此,我一直期待的“固态硬盘1元1GB”目标也算是正式达成!有网友指出实际在网上还能买到更便宜的固态硬盘产品(如某国产品牌720GB容量SSD仅599元),但考虑到闪迪本身品牌加成,目前这个价格也确实很实惠了。此外,虽也有朋友指出这款固态硬盘使用的是相对廉价的TLC颗粒且主控芯片性能也一般,但对于只是为老台式电脑(AMD平台 1060显卡偶尔玩玩游戏)升级的我而言,SSD性能再弱也比传统机械硬盘有飞跃式的提升。至于使用寿命什么的,我自然不会指望这块五百块钱不到的玩意能坚持几十年不出问题——能让家里的老台式机再多支撑两年就合格了。

60年代硬盘,怀念下那几块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硬盘(1)

手里拿着这块SSD,我突然回想起那几块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硬盘了:

我自己家里最早接触的计算机(不算学校机房或其他地方)是1996年。那年由于我要学习“办公自动化”(OA,也就是Windows操作 Office软件),所以问堂姐借了一台她家淘汰的老电脑回来打算自学。记得那是一台采用英特尔386处理器的电脑,带有3寸/5寸的软盘驱动器和640*480分辨率的彩色监视器。而在这台电脑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硬盘”这种装置,而它的容量是....“40MB”! 是的,你没有看错,容量高达40兆的硬盘诶!!!

即使在当年,这块“容量惊人”的硬盘也让我吃尽苦头:当时办公自动化的三个重头软件分别是Windows3.1(后来改成3.2中文版)、Word6.0和Excel6.0。其中单一个Win3.1操作系统差不多就要占据20几个MB的容量,然后Word6.0又要占去10MB。所以,在这块硬盘上Word和Excel软件是无法共存的:我必须在掌握了Word的操作后就把它卸载掉,然后再用软盘(好似是6张3寸盘)安装Excel上去... 后来还是堂姐帮忙重新给了我一台Cyrix 5X86(台湾威盛公司的处理器,性能比英特尔486强但比586奔腾弱)的新电脑给我,它里面的硬盘容量增加到了500MB,这才算缓解了我的硬盘容量危机!

60年代硬盘,怀念下那几块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硬盘(2)

色影无忌 资深泡菜:重庆东东 1996年1月的电脑装机单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196351-1-1-1.html

第二块印象深刻的硬盘是我自己首次DIY装机时买的IBM Deskstar 10.1GB容量“玻璃”硬盘,这应该已经是1998或者99年的事了。记得当时我那台电脑的处理器是因超频能力极强而热卖的赛扬300A(可以超频到450),而店家推荐我的硬盘则是昆腾(Quantum)火球6.4GB——这也是当时装机量最大,用户人群最广泛的“大容量”硬盘了。不过,可能是因为那块容量捉襟见肘的40MB硬盘给我刺激太大,我最后还是决定加钱选择10.1GB的IBM。在当年的我看来,10.1GB容量实在是太过庞大了,“简直一辈子都用不完”!毕竟,那时候我们还在使用56k“猫”拨号上网,而一个3A级别的游戏也不过上百兆容量而已。至于我刚刚开始接触的数码相机,分辨率大多只有2、300万像素,因此单张照片也不过只有几百KB!

60年代硬盘,怀念下那几块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硬盘(3)

虽然当时曾爆出这块IBM硬盘的玻璃材质盘片质量不佳,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但似乎我运气不错,直到我把它连同赛扬老电脑一起二手出掉时一直运行正常。不过,我曾经天真以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10.1GB容量很快就被塞满了:这完全是由于我家安装了电信宽带(ADSL),然后没多久又换上了刚刚出现的“长城宽带”导致的!网络大门的打开,让我的硬盘空间被迅速填满:大量下载的视频(曾经连续几个昼夜下载了所有宫崎骏/吉卜力的动画)、MP3歌曲和盗版游戏开始让这块硬盘不堪重负。同时,随着我对于数码摄影的日渐痴迷,不断增加的照片目录则更进一步催促我购买更大容量的新硬盘;

第三块对我影响深远的硬盘其实并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属于一位当年在影像厂商工作的好友。她是一名喜爱旅行和摄影的姑娘,常在我们网上PO她的旅行照片什么的。不过有一天她突然很沮丧的告诉我家里电脑的硬盘突然挂掉了。由于这位平时拍照片“只管杀不管埋”的大小姐从来没有什么数据备份意识,这次硬盘损坏直接导致她近六年来拍摄的旅行照片全都找不到了!后来她想起我在PChome工作,所以问我还有没有机会把数据挽救回来?

60年代硬盘,怀念下那几块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硬盘(4)

我特地为她跑去徐家汇电脑城相熟的店家做检验,发现确实是硬盘硬件损坏。想要修复这块硬盘,关键点在于要找到同型号同容量的另一块硬盘,然后把它上面完好的管理芯片取下来换到坏硬盘上才行。问题是在200X年时想要找到一块六年前的同型号同规格硬盘并不容易,特别是当年还没有现在那么方便的交易平台。最后,我还是依靠KDS论坛网友指点,在当时正火爆的易趣网(eachnet)上从一位外地网友手中买回一块符合要求的硬盘。经过数据恢复公司的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在那块坏掉的硬盘上找回了大约85%的数据,刻录在五张光碟上交还给她。至于姑娘的千恩万谢自不必说,但我却从她的遭遇中意识到数据备份的重要性。从此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照片备份工作:先是刻CD-R,接着是DVD-R,之后是蓝光刻录盘。几年下来,我已经积攒了满满四大本CD包(每包80片),里面记录的是我第一次按动数码相机快门以来拍摄的所有照片!

第四块硬盘其实并不是一块硬盘,而是一整组:

当某一天我发现自己随便外拍一次产生的照片数据都会轻松突破20GB(RAW)后,我意识到“靠光盘刻录备份照片”的做法没有前途的了。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直接用更大容量的硬盘来记录数据,而且需要使用NAS来更好的管理与备份这些数据。所以,我选择了群晖的四盘位NAS机和西部数据的6TB红盘组成SHR(类似Raid5)磁盘阵列。最终,如果再加上之后我另外购买的一块西数红盘的话,目前我家共有5块6TB容量的西数红盘作为“私有云”正7*24不间断的运行着。利用这个系统,我可以轻松的在世界各地随时用手机访问NAS上的文件,这其中有差不多10TB的数据是我从1999年开始拍摄的所有数码照片!关于这个NAS系统,大家可以参见我当年那篇《开始聊聊我家那套以西数红盘为核心的NAS系统》,这里就不再赘述。

60年代硬盘,怀念下那几块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硬盘(5)

最后再回到价格上来:说实在的,SSD固态硬盘“1元1GB”的价格在半年前还只能算是期望(当时差不多最低能到2元1GB)。如果把时间再倒退一点:在一年前这个价格目标只能算是奢望,而在三年前如果有人说出今天这价格,那恐怕和“痴人说梦”无异了。是的,存储产品的单位价格下降的就是那么快!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想来再过一年SSD固态硬盘实现“1元2GB”甚至“3GB”应该也不会很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