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演义罗贯中吹嘘了多少事件,三国演义后半部不好看

三国演义罗贯中吹嘘了多少事件,三国演义后半部不好看吴国。曹爽向蜀国出击,是在244年,结果被王平一支偏师搞定。这中间也隔了十多年了。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很快就改变了大军驻扎汉中的格局,大本营改在四川的涪城了。等到蒋琬去世,姜维再次对外出击,是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然后是魏国。魏明帝曾在231年曹真去世那年下令大举伐蜀,结果因为大雨,曹真连秦岭的山间孔道都没走出去,泡了几个月桑拿,被迫班师。魏明帝就此开始把精力转向扩充后宫、兴建宫殿上了,开始在私生活上向汉武帝看齐。

三国演义罗贯中吹嘘了多少事件,三国演义后半部不好看(1)

看《三国演义》,我们通常会有一个很大的遗憾:一本皇皇巨著,就这结束了?或者说,三国后期的名人、巨星,三国后期的大战、博弈,也太少了吧?我们如果有机会对罗贯中先生当面提出这个意见,老先生多半会一声叹息,虽然你们的意见没错,但你们这是为难老夫啊。

要知道,乱世出英雄。而三国虽然是一个战乱不止的时代,但并没有从头干架干到尾。在三国的历史上,有一个神奇的时间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魏蜀吴三家不约而同地,暂时都不再对对方大规模用兵,并将之上升为基本国策。

这个节点便是公元234年。

先从我们最熟悉的蜀国说起:

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很快就改变了大军驻扎汉中的格局,大本营改在四川的涪城了。等到蒋琬去世,姜维再次对外出击,是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然后是魏国。

魏明帝曾在231年曹真去世那年下令大举伐蜀,结果因为大雨,曹真连秦岭的山间孔道都没走出去,泡了几个月桑拿,被迫班师。魏明帝就此开始把精力转向扩充后宫、兴建宫殿上了,开始在私生活上向汉武帝看齐。

曹爽向蜀国出击,是在244年,结果被王平一支偏师搞定。这中间也隔了十多年了。

吴国。

吴国在234年曾经配合诸葛亮北伐,也曾在229年大败曹休,将魏国在淮南地区二十年的积蓄一扫而空。但事实上,当时的吴国第一名将陆逊,是个军事上的保守者。他一直是旗帜鲜明反对大规模对魏国进攻的。他的儿子陆抗更保守,虽然打出过西陵之战这种漂亮的战绩,但却是相对被动去开战的。陆抗是连小规模的骚扰魏国都反对的。

是什么让一心想要吞并对方,统一天下的曹孙刘全都变成了和平主义者呢?

三国演义罗贯中吹嘘了多少事件,三国演义后半部不好看(2)

原因很简单,因为地缘政治等各种因素,让三方格局稳定下来了,谁也无力打破。打仗的支出远远超出了收益,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打仗了。三国恰好是在公元234年达成了这种共识,而这一年正是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没有了舞台,自然就没有演出了,没演出怎么会有好演员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为什么诸葛亮死后三国就不好看了。

而一旦有为数不多的战争发生,就立刻会产生新的明星:

曹爽主动进攻,结果被王平一支孤军在兴势击败。兴势之战后,王平的咖位上了不止一个档次。从投奔刘备时的偏将军,最后一路做到大将军。

淮南三叛,让文鸯、钟会成名了,邓艾也出来了。

在魏国和东吴之间的东兴之战,这事实上是诸葛恪神一样的表演。只不过因为政治原因(诸葛恪倒霉了,而且这一战打得司马昭失去了爵位,需要为尊者讳,可见魏国其实输得很惨)写得少,倒是让丁奉抢了大风头。

蜀国在十多年的收缩战略之后,深深感受到需要保持紧张度,否则只会越来越弱。姜维成为蜀国军事长官后便开始主动出击,而迎战姜维的陈泰、邓艾也一起有了很高的存在感。

羊祜、步阐和陆抗的西陵之战不用说了。陆抗一举成为东吴最后的一线名将,仅凭这一战,就入选了唐朝评定的武庙64名将。

然后就是两次灭国之战:灭蜀,直接让邓艾成了武庙级别的名将。灭吴,刘禹锡一首王濬楼船下益州,直接成了千古名句。

所以,很明显了,三国将领的能力一直都在,只是冲突和战争少了,将军们没有了表演的舞台。

三国演义罗贯中吹嘘了多少事件,三国演义后半部不好看(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