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仪骗地,一代大忽悠家张仪仅凭一张利嘴

张仪骗地,一代大忽悠家张仪仅凭一张利嘴公元前328年,惠王派张仪和公子华出兵攻占魏国的蒲阳,胜利之后,张仪反而却劝说秦惠王把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这怎么看都是在叛国吧。但是秦惠王信任张仪,让他自由地去进行操作。当然魏国因此就将上郡(今山西榆林东南)十五县和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划归于秦,以为答谢。当时的秦国的随着实力日益增长,秦国东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当然被苏秦的合纵之策封锁与函谷关内已经十余年,东出的最大障碍就必须瓦解六国合纵对其的封锁,很快张仪的的才能就开始了大展拳脚的时候,张仪开始了他忽悠之路,拼接三寸不烂之舌,战国纵横捭阖大幕正式拉开。张仪从谷鬼子哪里学业毕业后出山,因为他是魏国公族的支庶子弟,祖上也曾阔过,多少跟魏国贵族沾亲带故,所以一毕业,就麻溜地回家报效祖国。只是魏惠王哪里看得上张仪这样放荡不羁,行事出格的作派。不得魏惠王重用张仪到了楚国,在楚国令尹(相国)昭阳门下作门客。一次,楚令尹组织饭局

张仪,作为魏国贵族后裔,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他在秦国出任丞相, 先后游走六个国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苏秦合纵六国对付秦国的局势,转变为联合六国纵横亲秦的局面,虽然,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 手段,但却不可否认他为秦国统一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在历史的正确形象是一个反派,在多数人打着正义的幌子围攻秦国时,他在虎狼之邦秦国为虎作伥。他的学弟苏秦在山东函谷关东组建合纵联盟的时候,他在破坏联盟,用金钱和利益挖角,把联盟一点点瓦解。就连一国之君楚怀王被不要脸的张仪足足阴了几次,贻笑大方。幸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然像张仪这样的人肯定会被抹黑,写成一个小丑的角色。他的身上少有礼义廉耻信,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大忽悠家,巧舌如簧,凭借一张嘴搅动着战国的风起云涌,当然也有对局势的敏锐判断,比起他的前任商君商鞅车裂惨死的下场,他反而最后得以善终。

张仪骗地,一代大忽悠家张仪仅凭一张利嘴(1)

张仪骗地,一代大忽悠家张仪仅凭一张利嘴(2)

张仪早年学习师承鬼谷子,这位鬼谷子可是一位大牛人,因为他教出来的弟子可一个比一个厉害,出自他门下的学生除了张仪外,还有挂六国帅印的苏秦,还有孙膑和庞涓。对于苏秦而言,张仪按岁数是苏秦的老哥和学长,由于苏秦出道较早,反而成名早于张仪,当苏秦凭着他的“合纵抗秦”策略,纵横六国时。张仪也不甘示弱入秦国得到秦王信任拜其为丞相,居百官之首,成为秦庭的二号人物,权倾朝野。

随后二三十年里,他专门和苏秦对着干,你不是“合纵”吗?我就“连横”,苏秦从燕国开始,到楚国结束。张仪的路线,则是从楚国开始,到燕国结束。苏秦推销的是合纵,张仪推销的是连横。

张仪从谷鬼子哪里学业毕业后出山,因为他是魏国公族的支庶子弟,祖上也曾阔过,多少跟魏国贵族沾亲带故,所以一毕业,就麻溜地回家报效祖国。只是魏惠王哪里看得上张仪这样放荡不羁,行事出格的作派。不得魏惠王重用张仪到了楚国,在楚国令尹(相国)昭阳门下作门客。

一次,楚令尹组织饭局,把价值连城的美玉给弄丢了。昭阳的门客怀疑是张仪所为,跟昭阳说:“张仪贫穷,品行卑鄙,一定是他偷的”。在昭阳的示意下,门客们一哄而上,把张仪抓到令尹跟前,进行严刑拷打。张仪是谁啊,鬼谷高才生,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自然不会行盗窃之事。所以张仪死不承认,众人见审问无果,也搜不出证据,便把张仪放了。受尽屈辱的张仪回到家中,张仪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游楚不成,张仪于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入秦,张仪的舌头在秦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信奉厚黑学的秦国和张仪不谋而合,秦惠王对他委以重任。

当时的秦国的随着实力日益增长,秦国东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当然被苏秦的合纵之策封锁与函谷关内已经十余年,东出的最大障碍就必须瓦解六国合纵对其的封锁,很快张仪的的才能就开始了大展拳脚的时候,张仪开始了他忽悠之路,拼接三寸不烂之舌,战国纵横捭阖大幕正式拉开。

公元前328年,惠王派张仪和公子华出兵攻占魏国的蒲阳,胜利之后,张仪反而却劝说秦惠王把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这怎么看都是在叛国吧。但是秦惠王信任张仪,让他自由地去进行操作。当然魏国因此就将上郡(今山西榆林东南)十五县和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划归于秦,以为答谢。

当然张仪也是狠人,为了秦国的利益,辞去秦相,于公元前322年入魏国任相,一干就是五年,期间游说魏惠王与秦国结好,但是魏惠王油盐不进死活不听,张仪就配合秦国在外军事打击,张仪在内威逼利诱。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有接着劝说魏襄王也不听,再次于军事打击击败魏国。次年魏国联合五国攻秦,结果大败。一年后魏襄王终于被打服了。退出了合纵盟约,与秦国交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救援苴国和巴国,趁机吞并了蜀国。

公元前313年,秦国想要出兵揍齐国。但是齐国跟楚国缔结了合纵盟约,秦楚地域又连着,秦国很害怕楚国背后捅刀子。

这时候就轮到张仪出马了,在楚国的蹉跎岁月里,张仪很明白楚国的官场是怎样败落,也很明白楚怀王的软肋。

一见到楚怀王,张仪就告诉他,秦国最恨的就是齐国了,如果楚国愿意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奉上商於地六百里地(秦国过去从楚国夺取的)作为补偿。楚国君臣高兴得忘乎所以,立刻和齐国断交了,然后派了侍从跟着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一回到秦国,就露出了无赖的本性,假装从车上摔了下来,在家养伤三个月没有露面。

楚怀王还特有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精神,觉得可能是自己和齐国断交不够彻底地原因,于是就派人到北方区辱骂齐王,齐王怒了折断符节,跟楚国恩断义绝。

看到这样的情况,张仪终于上朝了,楚国的使节赶忙去见他。张仪才一拍脑袋,终于想起还有商於六百里地的事情。他跟使节讲,“你还在秦国呀,我家院子后面有一块方圆六里的地,那是秦王赐给我的,您赶紧带走吧。什么六百里?没有的事,我怎么会这么说呢?再不要,六里都没有了。”

怀王知道后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于是走向没落。

公元前311年,秦国派出使者想跟楚国修好,打一棒再给个红枣,并说想用商於的地换黔中的地。楚怀王怒气未消,说:“什么土地都不要,我只要张仪。”

秦惠王很为难,张仪却信心满满,要求出使楚国。张仪一到楚国,楚怀王就立刻囚禁了他。张仪贿赂了楚国大臣靳尚,靳尚一边替楚怀王说好话,一边活动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靳尚是这么跟郑袖说的,“秦王很喜欢张仪,大王却想杀他。秦王已经准备用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人送给楚王,楚王看重地盘,美女也必定会得到宠爱,那时候夫人恐怕就会受到排挤。”

郑袖善妒是出了名的,哪受得了这样的话,跑到楚王那里一哭二闹三上吊。楚王没办法,只好放了张仪。

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再次开始他的连横计划游说的第一站。

一:楚国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 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

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楚怀王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

二:韩国

离开楚国,张仪北上,第二站来到了韩国。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二十万。秦被甲百馀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对于韩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打击。

此时的韩国,已经在秦国的轮番打击下,被折磨的千疮百孔。张仪毫不掩饰的指出了秦国的强大与韩国的弱小。

首先是实力的对比,此时韩国的地盘狭小,土地贫瘠,粮草不足支撑两年;

接下来是军力的对比,韩国的士兵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万,而秦国的精兵良将就不下百万。

然后是战斗力的对比,山东六国的士兵要披挂甲胄才能上战场,而秦国士兵都是赤膊上阵的凶悍之徒。

看看张仪口中秦国士兵的凶悍形象,“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左手提着人头,右臂夹着俘虏,秦军真是虎狼之师,秦国真是虎狼之国。

顺便说句题外话,在这段话中张仪提到了两个勇士,孟贲和乌获。这两位是当时天下闻名的秦国大力士,是秦国凶悍的代表。

这两位大力士后来却惹了麻烦。几年之后,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打了胜仗的秦武王跑到周天子那里,和他们两个一起比赛举鼎。

他们两个力气的确大,能够把鼎举起来。轮到秦武王,虽然说他也是天生神力,但实力毕竟有限。在这两位勇士面前,秦武王明知不行,却挨不过面子,结果竟然被鼎砸死了。

秦武王死了,这两位也没好果子吃,直接被夷灭三族。如此勇士,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是有些可惜。

不过这是题外话,接着回到张仪说服韩襄王这边来。

韩襄王自知实力不济,只能听从张仪的建议,与秦国结好。

三:齐国

离开韩国,张仪直接跳过了魏国,去了第三站齐国。

为什么不去魏国呢?不用去。

魏国,早就被张仪经营成了秦国的后花园。

为了争夺魏国,张仪与公孙衍之间进行了五个回合的交锋。魏国被作为“合纵VS连横”的筹码抢来抢去。最终以张仪的胜利告终,魏国再次拜服在秦国脚下。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对于齐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威胁。

曾经的齐威王时期,文有邹忌、淳于髡,武有田忌、孙膑。齐国在对抗魏国之时,于马陵之战一举击溃魏国,杀敌十万,庞涓自杀。

然而此时的齐国,已非昨日之齐国。

此时的国君,也不是那个从谏如流的齐威王,而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齐宣王。关于齐宣王,著名的成语“滥竽充数”也是出现在他的身上。

此时的齐国,唯一的优势就是距离秦国比较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

然而张仪毫不留情的揭穿了齐宣王心中的这一层侥幸。

张仪把真实的局面摆在了齐宣王的面前:楚国经和秦国已结盟,韩国、魏国、赵国都已经向秦国割地求和。如今的齐国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一旦秦国发兵,齐国危在旦夕。

张仪这么一说,直接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想,于是赶紧求和。

四:赵国

离开齐国,张仪来到了赵国,准备搞定这个最难啃的骨头。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

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谨使使臣先闻左右。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

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

对于赵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吹捧。

赵国,是张仪这次连横破纵之旅中,最难啃的一个骨头。

与楚国、齐国的衰落不同,如今赵国的国君是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此时赵国的实力正在蒸蒸日上。

面对赵武灵王,张仪采取了和当年苏秦面对楚威王时候一样的策略,那就是吹捧。张仪把赵国的实力吹到天上去了,反而把秦国说的跟小弟一样。

当然,除了吹捧之外,张仪也进行了威胁。

听到张仪的吹捧,赵武灵王自然是高兴的。在他看来,天下诸侯国之中,只有秦国可以入得了他的法眼。

听到张仪所说的威胁,赵武灵王也是心知肚明的。赵国现在虽说实力逐渐提升,但面对秦国还是显得弱小,更不用说再加上楚国、齐国、韩国、魏国的协助。

对于和秦国结为兄弟之国这样的提议,赵武灵王欣然同意。

5 燕国

搞定赵国之后,张仪向东,来到了连横之旅的最后一站:燕国。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对于燕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劝降。

在搞定赵国之后,面对实力弱小的燕国,最后这点事就好办多了。

张仪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燕国不听话,那么秦国和赵国一同发兵,直接就可以把你这边缘小国给灭了。

同时,张仪也说明了燕国依附于秦国的好处。如果燕国选择与秦国交好,那么秦国就是燕国的大哥。有秦国这个大哥罩着,齐国和赵国自然不敢欺负你。

这个好处,就是齐国和赵国不欺负燕国。

燕王只得同意了。

游说完一圈诸侯各国后,在返回秦国的路上,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

由于之前于秦武王不是太待见,张仪献策出使魏国,吸引齐国仇恨攻打魏国,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被允秦武王配人送张仪去了魏国。当时的齐湣王听说张仪在魏国,果然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哀王很害怕。当然被张仪巧妙的化解了,就这样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死在了魏国。

一代纵横大家,先后两次出入秦魏两国相国,始于魏国,钟于魏国。也算是落叶归根,比起大多数的跟他一样的同道中人的结局而言,不得不说这个善终尤为难得。

当然张仪的连横策略为秦国的东进和崛起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被后人称为“连横之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