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能屈能伸的下一句,能屈能伸还敢直怼皇帝

能屈能伸的下一句,能屈能伸还敢直怼皇帝什么东西一旦用金子来衡量,首先就显出了高贵。虽然不知道“黄金百”是如何衍变出“一诺千金”的(估计和计量单位的更替有直接关系),但总之他一句话就能值那么多金子,想来也是真的不容小觑。“君子重然诺”,这似乎也没啥大不了,那季布的“诺”到底比别人的能高出多少呢?这要从他还没跟项羽混之前说起。那时的季布由于行侠仗义,言出必行,就已在楚地小有名气,楚人有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人一生中错误可以犯了又犯,但死却只有一次,所以不得不慎之又慎。忽然想起范伟的那段小品“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看来,人们对于怎么离开人世还是有一定主动权的。那为什么我要说季布是一位真英雄呢?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刚刚上面说,每一位英雄都有其发光点。所谓的发光点,大多会在勇武的基础上,加上实干的金字招牌。比如,岳飞的“忠”,关云长的“猛”,项羽的“力”等等。而季布的发光点

古往今来称得上英雄的人物简直太多了,小的时候耳熟能详的譬如“精忠报国”的岳飞,“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位英雄身上都有其发光点,或许人们也是在这个“点”上将“英雄”两字脱口而出的。

能屈能伸的下一句,能屈能伸还敢直怼皇帝(1)

以前,一说起英雄,大多会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说书讲古者口头常说“脑袋掉了不过碗大的疤,十八年后仍是一条好汉”,“刀架到脖子上,我某某人要是皱一皱眉头都是孬种”……

因此,一直觉得,似乎英雄从来都不怕死,丢了小命也没啥大不了。但是,昙花固然很美,只是绽放过于短暂。最近读史总是时时慨叹,哎呦~这个可惜了,啊也~那个不值得。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些“英雄”到底是先出了名呢?还是因为在发光的时候轰轰烈烈地死掉,才“被”出名的呢?到底怎样才算是真英雄?

《太史公自序》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说的是所追求的不同,故而对生死的选择不同。《魏书》中又说“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说的是死的值了才不会有遗憾。

能屈能伸的下一句,能屈能伸还敢直怼皇帝(2)

人一生中错误可以犯了又犯,但死却只有一次,所以不得不慎之又慎。忽然想起范伟的那段小品“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看来,人们对于怎么离开人世还是有一定主动权的。

那为什么我要说季布是一位真英雄呢?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1.专属的金字招牌

刚刚上面说,每一位英雄都有其发光点。所谓的发光点,大多会在勇武的基础上,加上实干的金字招牌。比如,岳飞的“忠”,关云长的“猛”,项羽的“力”等等。而季布的发光点在于他的“诺”。

“君子重然诺”,这似乎也没啥大不了,那季布的“诺”到底比别人的能高出多少呢?这要从他还没跟项羽混之前说起。那时的季布由于行侠仗义,言出必行,就已在楚地小有名气,楚人有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能屈能伸的下一句,能屈能伸还敢直怼皇帝(3)

什么东西一旦用金子来衡量,首先就显出了高贵。虽然不知道“黄金百”是如何衍变出“一诺千金”的(估计和计量单位的更替有直接关系),但总之他一句话就能值那么多金子,想来也是真的不容小觑。

2.让人热血沸腾的履历

说到这儿就有点儿意思了,一位英雄肯定不能光靠嘴,得有让人值得喷香槟的时刻。季布显然是够格的,但是,很遗憾,史书中都没能把他的光辉时刻记录在案。

《史记》和《汉书》中只用了相同的一句话,“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如此一个“窘”字便潦草地敷衍了季布无数个美丽的瞬间。可怜的我们只能在汉王刘邦落荒而逃,诸如彭城之战、荥阳受困等等各个场景中去寻找季布的身影,把热血沸腾在遐想的空间里。

3.屈伸之道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然而,在政权交割的混战时期,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无人能预知,站错队也在所难免。季布既然开始便选择跟项羽混,依他重然诺的秉性,一定会拼尽全力,对刘邦必然展开围追堵截等各种战略方针。刘邦大获全胜后,恨他必须恨得牙痒痒,重金悬赏要他的项上人头也无可厚非。

能屈能伸的下一句,能屈能伸还敢直怼皇帝(4)

楚将龙且在救齐时就被韩信斩了,垓下之战项羽竟然又乌江自刎!钟离昧后来也被韩信割了脑袋献给了汉王。倒霉蛋季布虽然够勇猛,但单凭一己之力如何再跟刘邦作对?作为将领没能“及时”战死沙场,眼见楚国大势已去,是殉主?还是偷生?两难面前他要作何抉择?

假如,当时冲动的魔鬼掌控了季布,最简单粗暴的做法莫过于了结自己,尘归尘土归土。然而,他克制了冲动,给了自己一个可以好好冷静思考的时间。 不能因此断言,说他是贪生怕死之辈。就像《魏书》所言,死而不能得其所,必会留下遗憾。

这个时候,或许是他专属的金字招牌“诺”救了他一命。朋友不顾夷灭三族的危险,奋力帮他脱身,虽出了“屈身为奴”的下策,但终究保住了小命。最后又在侠义之人——朱家的鼎立相助下,通过中间人夏侯婴向刘邦讨了个“赦”字,后又拜为汉郎中。

4.直怼皇帝

汉惠帝时,匈奴单于侮慢吕后,在诸将都以为“然”的情况下,季布直面阻止了樊哙因此出兵征伐,避免了一场内忧外患的腥风血雨。也是在这次的研讨会上,他的言谈震慑了朝廷上下,包括吕后在内无不对他有所忌惮。

能屈能伸的下一句,能屈能伸还敢直怼皇帝(5)

汉文帝时,孝文皇帝听风是雨。有人说季布贤,他便急急召来季布,想让他做御史大夫。但随之又有人说季布虽勇,但会因酒使性,他便将召来的季布晾了一个月后又打回原地,准备不了了之。

季布并没有悄悄地走正如他悄悄地来,而是在临行前很委婉地对汉文帝说了一番话。其直白的意思是:我虽来去无功这倒没什么,但你是主江山社稷的皇帝,不能这么没原则,如果听信一面之词就不假思索立即做决定,很容易被有心人揪住小辫子,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可想而知,汉文帝得有多囧。

5.什么才是真英雄?

一味的剑拔弩张便是英雄吗?《礼记》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是说治国有道。那为人呢?一屈一伸是否是为人之道?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依老子之言,做到“刚强”比之做到“柔弱”容易得多,而“柔弱胜刚强”这一点无人不知,却少有人能去做。为什么?是真的不会“柔弱”,还是碍于颜面而顾自逞强呢?

能屈能伸的下一句,能屈能伸还敢直怼皇帝(6)

宁折不弯便是甘愿被折,宁死不屈便是甘愿赴死。这种“刚”谁都有,但在可以去选择的情况下,能在“泰山”和“鸿毛”之间稍加徘徊的人更值得钦佩。季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懂得屈伸,又并不顺受,所以我说他称得上真英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他,樊哙定会出兵伐匈奴,汉室江山会不会动荡虽不可知,但涂炭生灵在所难免;如果没有他,谁会直言不讳地劝谏汉文帝使其成长?如果没有他,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