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拯救大明英语: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拯救大明
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拯救大明英语: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拯救大明可谁知道,杨嗣昌的提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对。崇祯皇帝见到这种情况,知道先前想好的议和办法已经不可行,最后议和只能放下不提。而明朝也错了最后一个能够挽救局面的机会。在崇祯十年,明朝派出杨嗣昌负责镇压农民军,杨嗣昌采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大大消弱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实力。随后,孙传庭、洪承畴联手伏击李自成部,李自成大败只率领17人逃入商洛山中,张献忠也投降明朝。大明朝镇压了农民军,本可以有机会喘息一下,肃清中原的流民。可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满洲八旗再次入关,侵入京畿腹地。中原明军被迫再次被调往北部。李自成等人得以在山中养精蓄锐,为后来的再次出山打下了基础。通过上面两件事不难看出,在崇祯十一年以前,明军完全有实力清缴农民起义军。只是每次都被清军的入关打乱部署,南北双线作战,最终拉垮了大明王朝。而拯救大明王朝的唯一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走投无路之下,在煤山上吊殉国。崇祯皇帝死时,用头发遮住脸,用血在衣服上写了最后的遗言。内容大概是:
我在位十七年,治国无方,导致贼寇四起,国破家亡。我没有脸到地下去见列祖列宗,只能以发遮面。我的尸体任由你们处置,哪怕是被分尸我也不在乎,但请你们不要伤害百姓,他们是无辜的。
崇祯是最受人同情的一位亡国之君,他没有亡国之君的劣迹斑斑,他勤于朝政、勤俭节约、不沉湎于声色犬马。可大明帝国传到他手里的时候,早就已经被他的哥哥(天启)、爷爷(万历)败坏的差不多了,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崇祯可以维持十七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1644年的大明帝国,北有发迹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洲铁骑,中原有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数百万的流民,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亡国只是迟早之事。难道大明朝到了1644年,真的已经走上绝路,无药可救了?让我们先来看两件事情,在下定论……
第二件事:崇祯十一年
在崇祯十年,明朝派出杨嗣昌负责镇压农民军,杨嗣昌采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大大消弱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实力。随后,孙传庭、洪承畴联手伏击李自成部,李自成大败只率领17人逃入商洛山中,张献忠也投降明朝。
大明朝镇压了农民军,本可以有机会喘息一下,肃清中原的流民。可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满洲八旗再次入关,侵入京畿腹地。中原明军被迫再次被调往北部。李自成等人得以在山中养精蓄锐,为后来的再次出山打下了基础。
通过上面两件事不难看出,在崇祯十一年以前,明军完全有实力清缴农民起义军。只是每次都被清军的入关打乱部署,南北双线作战,最终拉垮了大明王朝。而拯救大明王朝的唯一办法,就是先与一方议和,专心对付一股力量,然后才能求胜。跟农民军议和显然不可能,那么就只能与清军议和了。
崇祯十一年,在清军入关之时,杨嗣昌向崇祯皇帝上书,提出“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主张与清军议和,然后集中力量,消灭中原流民。等到中原稳定之后,大明积蓄力量,在调转头来,抵御或消灭满清八旗。
崇祯皇帝心知肚明,知道议和是一个上上之策,但是崇祯的性格属于刚愎自用,他不想落下一个委身议和的骂名,就希望由杨嗣昌等大臣共同上书,他再勉强同意议和,这样就能不背负议和的骂名。
可谁知道,杨嗣昌的提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对。崇祯皇帝见到这种情况,知道先前想好的议和办法已经不可行,最后议和只能放下不提。而明朝也错了最后一个能够挽救局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