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早期,罗马帝国的琥珀最早是在契丹人中流行
罗马帝国早期,罗马帝国的琥珀最早是在契丹人中流行从叶茂台七号墓的出土文物中还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比如说随葬的琥珀。其实早在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来自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琥珀就曾大量运进来,只不过在以玉为尊的中原地区并不流行,但是却在契丹找到了销路,有研究者认为,琥珀在契丹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甚至在玉、金银器和陶瓷之上。 叶茂台七号墓主人手握水晶珠,显然也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刘熙《释名·释丧制》记载:“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 通辽出土的陈国公主墓中公主和驸马手中都握有龙、凤、双鸟等琥珀雕饰。 契丹人同样也是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民族,比如说丧葬习俗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七号墓出土的“棺床小帐”就是明显的例子,因为在之前契丹人曾“死不建墓”而后虽有墓却无棺椁。这件小帐是辽代契丹葬俗和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也是契丹贵族着力仿学中原文化制度的一个重要物证。 契丹人本来没有这种繁文缛节的丧葬仪式,是于中原文化接触后才吸收的,
出土文物的珍贵就在于研究者据此还原历史的真实,至少是能够通过这些文物了解到当时人的生活。叶茂台七号墓主人随葬品中受中原文化影响或是直接从中原输入的物品很多,但是同样也有着很多代表了契丹人的风俗习惯与传统的随葬品。
契丹人是马背民族,契丹人首次出现于史籍文献当中,便是“岁贡名马”,契丹人的丧葬习俗中,无论贫富、贵贱,无论随葬品的多寡,随葬马具也必不可少。研究者称马匹也是契丹人带到彼岸世界不可或缺的随葬物。自辽圣宗“禁丧葬礼杀马”以殉的诏布颁布后,马具成为殉葬的重要陪葬品。
法库叶茂台7号辽墓主室西耳室就出土了多件墓主人生前所用过的马具。其中即有一副辔头,辔带与鞍桥两翼联系,辔带两侧还有10根革条,用厚绢缠裹,上缀铜泡,并镶嵌69枚圆形或六角形水 晶珠。该墓还出土铁马衔1件;鎏金铜马铃5件,并且出土了一副马镫。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了契丹文化的特点。
同样具有契丹人生活特色的随葬品还有“鸡冠壶”。逐水而居是契丹人是一种生活方式,即便是大辽国的皇帝也是“四季捺钵”大半辈子都在迁徙中过去了。可以系在腰上背在背上随着马匹颠簸而不洒的“鸡冠壶”就是契丹人独有的水具。虽然后来物质极大丰富了,契丹人还是把鸡冠壶的形状保留了下来,只不过从皮革制品变成了瓷制,可以摆放在房间里当装饰品了。与很多契丹人墓葬一样,七号墓中也出土了鸡冠壶,不知是否是借此怀念马上追风的岁月。
契丹人同样也是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民族,比如说丧葬习俗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七号墓出土的“棺床小帐”就是明显的例子,因为在之前契丹人曾“死不建墓”而后虽有墓却无棺椁。这件小帐是辽代契丹葬俗和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也是契丹贵族着力仿学中原文化制度的一个重要物证。
契丹人本来没有这种繁文缛节的丧葬仪式,是于中原文化接触后才吸收的,《辽史•礼志一》日:“太宗克晋,稍用汉礼。”
据专家考证“棺床小帐”应源于唐代。唐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等都有出土其形制与此墓出土的“棺床小帐”几乎完全相同。据目前所知,辽墓中尸床上设置帷慢的,只有皇帝及契丹大贵族和高级官员的陵墓中才有,如辽庆陵和陈国公主墓。
叶茂台七号墓主人手握水晶珠,显然也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刘熙《释名·释丧制》记载:“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 通辽出土的陈国公主墓中公主和驸马手中都握有龙、凤、双鸟等琥珀雕饰。
从叶茂台七号墓的出土文物中还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比如说随葬的琥珀。其实早在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来自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琥珀就曾大量运进来,只不过在以玉为尊的中原地区并不流行,但是却在契丹找到了销路,有研究者认为,琥珀在契丹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甚至在玉、金银器和陶瓷之上。
琥珀的大量输入自然与契丹人的强大有关,最鼎盛时大辽国控制了北方的广大地区,草原丝绸之路因之可以畅通无阻。据《契丹国志·诸小国贡进物件》卷二十一记载:“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镔铁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