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个人的真实历史:女真人如何演变为满洲人
清朝一个人的真实历史:女真人如何演变为满洲人在"满洲"命名之日及其后,被称为满洲人的那些人实际上是如何设想自己的?皇太极想制定"一种能够包容女真及其他东北各部落认同的新认同标准"。满洲人是一个"世袭的职业等级集团"。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它维护了源于共同祖先的血统意识是18世纪晚期及19世纪满洲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满洲人的共同职业形象这两个方面。满语"固伦"被译为"国家"、"部落"、"人们",甚或"政权",这主要取决于它使用的场合。文本的汉译使用"国",但它并不能与任何英语术语准确地对应,而且汉译很容易把满洲历史上时间比较靠后的特定时期的含义融入其中。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
序言:多年来,很多人都把清朝理解为传统汉文明的衰落,其支配性特征或具有晚期复兴的性质,或是它的急剧衰落。通过讨论为了尽可能长久地统治中国,满洲人不得不"变成"汉人,这个末代伟大王朝的统治者不是汉人这一令人困窘的小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然而,如果把清朝视为早期现代世界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多民族帝国之一,这种传统的回答就没有说服力了。因为,清王朝更像一个汉族王朝,或者即使清朝的成功是通过修正传统汉族政体的缺陷而实现的,满洲人这样做与其特殊的性格及他们承担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
女真族骑兵
女真人如何演变为满洲人?史学家一致认为大多数满洲人来自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有名的女真人群体。这里的问题是,女真人如何变成了满洲人,他们这样做又意味着什么。满洲人是唯一能够明确指出其来源,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名称来源的准确日期是1635年10月20日。这一天,我国东北地区迅速发展的庞大的女真政权的第二代统治者发布诏谕: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女真人示意图
满语"固伦"被译为"国家"、"部落"、"人们",甚或"政权",这主要取决于它使用的场合。文本的汉译使用"国",但它并不能与任何英语术语准确地对应,而且汉译很容易把满洲历史上时间比较靠后的特定时期的含义融入其中。
在"满洲"命名之日及其后,被称为满洲人的那些人实际上是如何设想自己的?皇太极想制定"一种能够包容女真及其他东北各部落认同的新认同标准"。满洲人是一个"世袭的职业等级集团"。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它维护了源于共同祖先的血统意识是18世纪晚期及19世纪满洲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满洲人的共同职业形象这两个方面。
1869年满洲地图
满洲人在清朝最后几年变成为民族,但是,清朝早期他们还不是一个民族。然而,就满洲的地位而言,1635年命名的固伦是一个"种族"群体,皇太极此举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与蒙古人、朝鲜人及汉人等同的全体女真人的共同身份标志。但远未澄清中国东北的政治秩序,皇太极的诏谕混淆了满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政治差异,满洲并非简单的政治命名,通过声明坚持女真固伦的民族统一,这个名称非常准确地掩盖了政治上的差异。
事实上,正是某些文化及政治标志使得满洲人与周围诸多人群相区别。"满洲"是对于操持可汗语言、信仰其宗教并尊重来自"奴尔干"等地祖先的那些人的新的身份性命名。语言、宗教、敬祖是"满洲"身份的内在组成部分。
不可否认的是,满洲代表着一种统治方式,它凭借源于东北历史上的诸如宗教、语言、祭祀、社会、服饰及发型等特征,使自己区别于那些受其支配的人们。进一步讨论具有分歧的"满洲"概念,我无意否认民族性这一观念的重要性,或否认讨论其特征的价值与重要意义。
满洲地图示意图
但是,满洲人毕竟是世界历史中的"另类角色",而且把他们的经历归入任何西方模式的努力也背离了其本性。与其争论使用什么词语描述其本性,历史学家不如更加深入地考察满洲人的本性促使他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对东亚历史进程的影响。
在我国,满洲人曾积极地资助汉族精英的传统,这对于吸引汉族精英是必要的。对满洲人的这种行为有不同的评价。从极端的角度看,满洲人对汉族学者的资助可以理解为冷嘲热讽式的操纵,或表明他们真正的转变,他们已经完全沉迷于儒家普世主义的吸引中。
当皇太极进入东部蒙古地区时,他发展了努尔哈赤对藏传佛教与玛哈噶拉佛的信奉,这种宗教信仰在树立清代新疆地区可汗权威的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满洲人眼中的清代新疆地区形象与藏传佛教信仰或许在其认同中鲜为人知。
清朝八旗制度的士兵制服
满洲的兴盛:得益于"八旗制度"满洲人能够征服那些本民族以外的人,或至少凭借他们的军事力量即八旗军队与被征服者相隔离。在近代早期,世袭的军事等级制度并非不同寻常,清朝八旗的独一无二在于八旗士兵对统治者的绝对忠诚。与世界许多地区的军队不同,在八旗中服役的军人从未背叛创造他们的政府,他们也从未利用满足生计的资源去对抗中央的权威。
在我国,至少八旗制度与其反映的军事组织模式的改革始于满洲地区。事实上,早期女真的社会组织比较原始,实际上,女真语中并没有"部落"一词。随着女真社会的发展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肯定需要表示"部落"的词语,大约在明朝,女真人借用蒙古人的该词来表示氏族联盟。
努尔哈赤画像
努尔哈赤的成就是把女真人的各大联盟纳入到一种社会组织中,他能够利用这种组织实现其政治目的。这种组织即军队,在军队中,同一部落的成员共同服役,他们通常被编入同一佐领,其首领是世袭的。
然而,亲近的氏族被置于不同官员管理之下,这些官员是皇室成员。这种军事组织不久被命名为满洲,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士兵吸引到满洲人与其他参与者共同进行的军事伟业中,而不是继续东北女真各部落长期分裂的状况。
为了特定的目的,清王朝有可能借鉴投入满洲伟业中的早期旗人的服役情况。清廷在旗人居住、生计、训练与地位方面的种种安排进一步强化了满洲人的共同命运感。旗人及其家人必须住在主要城市附近的隔离居住区,从而加深了汉人"下山之虎"的印象。
清时期地图
土地的授予与最终的俸禄制度取代掠夺而成为旗人生活的来源,但是,清王朝在旗人中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供养原则,而且涵盖出行、婚丧等特殊开销。八旗军队的训练遵循统一的规则,在关内,对八旗军队的需求与在东北地区是一样的。军队按照历史传统进行装备。
旗人在法律上享有基本的特权,由于首都任命的特殊的帝国使臣,汉人被排斥在这种权利之外。在清朝,这种制度极为复杂,美国读者将其视为"铁杆庄稼、文官制度与传统的统治方式之间的通道,它也深刻体现出古老的通讯体系、政治倾向与某些舆论政策的结合"。然而,八旗制度并非临时之举,它反映出了清朝统治者的占有欲望。
大清帝国地图
但是,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越长,继续保持东北地区的服役状况就愈加困难。这一过程的转折点是驻防旗人在驻防地永久居留显而易见之时。当驻防地的满洲士兵希望在驻防当地而非京师或满洲埋葬已故家人时,这就更加清楚了。由此看来,新的制度必须建立起来,以加强旗人与国家的联系。
清朝处理问题的方式具有八旗等级的官僚化特点。从18世纪早期开始,清朝开始大量任命佐领,而不再实行官员世袭制。事实上,清朝制定了评价与提拔旗人的一整套制度,针对旗人、皇室成员及包衣的官学体系在清朝发展成熟,旗人凭借官阶或翻译水平在政府中谋取一官半职。
清时期的满洲
满洲的衰落同样重要的是,1865年后,当皇室在清帝国中的作用更加积极、权力更为直接地集于爱新觉罗家族手中之时,满洲政府发生的变化。
事实上,在这个日益衰落的帝国中,多数旗人享有的所剩无几的特权与八旗生活相联系,这些特权是对他们在居住与职业方面长期受法律限制的一种补偿。即使在谋取其他职业日益成为必要的情况下,某些旗人宁愿坚持他们特有的多音节姓名而不取汉名,尽管这样可能有碍他们就业。骑马、射箭在满洲人的生活中已经不再重要。
但是,清政府试图运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与训练方式促使满洲实现军事现代化。同样,满洲人不再使用满语,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革命者仍然能够通过其音调识别满洲人。满洲男女仍然保持着17世纪流行的、与明朝长袍相比富于灵活性的服饰风格,尽管这种风格已经不合时宜,而且许多汉人已经改着西装了。
满洲贵族画像示意图
尽管不是针对所有社区,惯性的力量、尤其是仍然保持着隔离居住的社区中存在的惯性力量解释了某些连续性:在20世纪早期作为满洲人并不容易。多数研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相对和平的过渡。
事实上,当革命者进攻八旗驻防地时却发生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西安驻防的情况最严重。革命思想传遍各省,镇江、福州、太原等城市也发生了类似情况。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危险,满洲人公然维护他们的认同,并且至死不渝。
结束语综上所述,满洲人主要但并不完全是女真人,在17-20世纪,他们为统治清朝的使命而组织起来。清朝是一个征服王朝,这一点对于探讨其政治与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满洲人统治整个帝国的数百年间,他们声称并保持着被统治者对己之忠诚却是更加重要的。
而且,清帝国境内的各种人群也坚信统治者确实如此:民众认可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他们用其特有的政治习语进行表达。如今,审视汉人和中国边疆民众之间令人烦恼的政治与宗教性的论述,这些论述都强调清朝成就的重要意义。
清朝满洲人画像示意图
满洲人不仅创造了帝国的疆域,而且制定了各种政治制度。出于战争的需要,他们面临将自己与各种不同来源的追随者组织起来的历史任务。满洲人不仅利用已有的组织形式,他们还对其进行改革以满足特定的需要,并修正了它的不合理之处。
满洲八旗制度或许是这一过程的最好说明,它同时包含着女真的组织原则与既往各朝的行政经验。清皇室的满洲组织制度是又一例证,它根据汉人的理论,但重要的特点有所区别。甚至在文官制度领域,清朝也通过采纳与适应、借用与改变等必要手段对现存制度加以修补,从而实现其一致性与灵活性。
参考文献:
《清实录》
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的兴起》
史达礼《满洲文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