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和现代打仗差距有多大呢,古代战争就是计谋
古代打仗和现代打仗差距有多大呢,古代战争就是计谋为什么正史对战争内容语焉不详?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文人写史,文人天生就是纸上谈兵,对战争不熟悉,甚至对战争有点鄙夷;而中国的武将很少留下文字,也就是说,懂战争的人很少把战争的情况传下来。第二,中国历代写史讲究以史为鉴,将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借鉴,而这种成败得失大多是从政治、道德角度出发的。比如,一场战争的失利,往往会被解释成因为某一个奸臣的出现或者某一个皇帝的荒唐暴虐,而不会归结为武器落后、战术有问题或者后勤补给不力等原因。当然,这说的都是演义,那正史上有记录战争的吗?正史里确实有写战争的内容,但关键问题是,正史里有关战争的描述简直是惜字如金,很多事都说得不明白,比如刘邦在垓下之战怎么打败项羽的,《史记》就写得语焉不详。所谓计谋,诸葛亮当然是代表人物,像《三国演义》整本书里有很多火攻的计谋,火烧乌巢、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似乎打仗就要靠火攻。说起单挑,大家就
在《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中,古代战争场景总是夹杂着夸张与神化,显得神秘莫测。中国古代到底是怎样打仗的?请听《纸上谈兵》一书的作者张明扬在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系列活动中,和读者们一起“纸上谈兵”。
『古代战争就是“计谋”加“单挑”吗』
先说说《纸上谈兵》这本书的缘起。我小时候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说岳》这些演义小说,书中对于古代战争的描述比较多,于是我就对中国古代战争产生了兴趣。
但是,这些古典小说里的“纸上谈兵”往往比较单薄。根据书中的描述,中国古代战争大多是由计谋和单挑构成的。
所谓计谋,诸葛亮当然是代表人物,像《三国演义》整本书里有很多火攻的计谋,火烧乌巢、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似乎打仗就要靠火攻。
说起单挑,大家就更不陌生了,像《说唐》中就有一群像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和罗成这样的顶级战将,还搞了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将单挑排名。打仗似乎基本上决定于单挑,单挑赢的全军压上,输的全军溃败,打仗就和打擂台一样,后面跟着的士兵就好像是啦啦队。
克卫 配图
当然,这说的都是演义,那正史上有记录战争的吗?正史里确实有写战争的内容,但关键问题是,正史里有关战争的描述简直是惜字如金,很多事都说得不明白,比如刘邦在垓下之战怎么打败项羽的,《史记》就写得语焉不详。
为什么正史对战争内容语焉不详?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文人写史,文人天生就是纸上谈兵,对战争不熟悉,甚至对战争有点鄙夷;而中国的武将很少留下文字,也就是说,懂战争的人很少把战争的情况传下来。第二,中国历代写史讲究以史为鉴,将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借鉴,而这种成败得失大多是从政治、道德角度出发的。比如,一场战争的失利,往往会被解释成因为某一个奸臣的出现或者某一个皇帝的荒唐暴虐,而不会归结为武器落后、战术有问题或者后勤补给不力等原因。
正是为了搞清楚中国古代到底是怎样打仗的,所以我才写了这本书。
『竞争压力催生军事革新』
这本书最主要一个论点是,在古代中国,来自周边的军事竞争压力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中原王朝催生军事革新。比如,明清长达20余年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为明清两大帝国营造出研发军事装备和应用新型火器的绝佳环境。
所谓的军事革新,我觉得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性的,也就是武器的升级和新武器、新装备的诞生。比如,汉代出现了大黄弩等一系列弓弩的升级,中原步兵为了对付匈奴骑兵,革新了很多远程的射击兵器。另一方面是知识性的,也就是新战术的革新。比如胡服骑射长途奔袭战术、骑兵正面冲击战术、砍马腿战法等等。
武器技术革新和战术革新不是割裂的,很多时候是相互联系、互相激发的。技术革新促进战术革新,新式武器装备需要新的战术、新的战法把潜力发挥出来,战术革新又对武器的进一步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原王朝如何对付北方骑兵』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主要是骑兵与步兵之争。中原王朝是如何对付北方骑兵的呢?有两大传统方法:一是用骑兵去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叫作“以骑制骑”;还有一种是用步兵去对付骑兵,叫作“以步制骑”。
在汉高祖时代,“平城之战”的惨败暴露出了中原步兵对付北方骑兵的一个重要缺陷,即缺乏机动性。你慢人家快,很容易被别人包围,把后勤线切断。所以,到了汉武帝时代,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汉武帝想到了一个办法:你有骑兵,我为什么不能也发展骑兵呢?
中原王朝发展骑兵与游牧民族发展骑兵相比,成本大大提高了。因为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骑马养马就是他们的生活,所以游牧民族发展骑兵的训练成本很低,养马成本也较低;而中原王朝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发展骑兵的成本很高,养马贵,训练骑兵也耗时长、收效慢。因此,中原王朝要发展骑兵,前提就是要财力雄厚。“文景之治”使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国力强盛,汉武帝在境内养了大批的战马,做好了征伐匈奴的物质准备。
有了战马,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天生就是在马背上长大的,而中原王朝的骑兵都是农民出身,短时间内无论怎么训练,都不可能成为技术高超的骑兵。在作战能力上,特别是骑马射箭的技术和匈奴人之间的差距更是无法弥补。
于是,汉武帝在卫青、霍去病这两位亲信的帮助下,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术,即骑兵正面冲击战术。这种战术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掌握骑射技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拿着长兵器正面进行白刃战。这样,不仅最大程度上掩盖了汉朝骑兵骑射能力的薄弱,而且把汉朝军队的人力优势发挥了出来。除了人多以外,正面冲击战术还发挥了汉朝军队的另一个优势———纪律性远远强于出身于松散部落的匈奴人。所以,靠着这种搏命的正面冲击战术,汉武帝几次征伐匈奴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以骑制骑”和“以步制骑”』
除了汉武帝外,李世民时代对付东突厥的军队也是以骑制骑。唐朝建立之初,东突厥的骑兵力量非常雄厚,动辄几十万骑兵压境,对唐朝提出了很大的军事挑战。
唐朝对付东突厥的办法是什么?唐朝发展出了一支完全模仿东突厥的轻骑兵军团。在隋炀帝时代,隋朝的骑兵战术风格不是轻骑兵,而是重骑兵,重骑兵的好处是正面攻坚能力很强,但是速度慢,机动性较差。所以,重骑兵的优势是冲击步兵的能力较强,但对付轻骑兵不太行。为了对付东突厥,唐朝“以突厥为师”,有针对性地发展出一支很强大的轻骑兵。正是凭借这样一支强大的轻骑兵军团,运用闪电战的战术,不停地连续作战,不给东突厥骑兵任何喘息机会,唐朝终于打败了东突厥。
除了“以骑制骑”,还有“以步制骑”。为什么会用步兵打骑兵?原因很简单,培养骑兵需要强大的财力,“以骑制骑”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才能选择的军事策略。而事实上,在大多数的时候,中原王朝往往处于守势,所以主流策略还是用步兵对付骑兵。
中原王朝的历代将领想出了很多天才的战法,都是关于如何用步兵对付骑兵。比如汉朝,除了用骑兵和匈奴骑兵打仗之外,弓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步兵采用远程的弓弩来对付匈奴骑兵。李陵出征匈奴时,用弓弩加步兵密集结阵,给匈奴骑兵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后来,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发明了一个很有名的阵法叫“却月阵”:在阵前放了很多战车,阻挡鲜卑骑兵的快速冲击;战车上有很多弓弩,还配置了长矛阵;背后是一条河,河上有很多船,打不过的时候,可以坐船撤退。这样布阵的另一个好处是方便输送援兵,还能把最薄弱的后方保护住。据说,刘裕就是靠着“却月阵”,以几千步兵大败北魏的几万骑兵。
以步制骑还可以用一些特别的武器。岳飞大败金兵的时候,有一种武器叫“麻扎刀”,类似于斩马刀,用来砍马腿。用大刀砍马腿说起来简单,但需要有很强的纪律性,因为万千骑兵高速冲过来的时候,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对步兵的心理冲击很大。历史上很多步兵惨败于骑兵,就是因为骑兵一下子冲过来,步兵因为害怕四处逃散,很快就溃败了。
『红夷大炮改变历史进程』
说完冷兵器,我们再谈谈热兵器。
热兵器影响战争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是在明朝初年。当时,明代火器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发明了火铳,为了对付北方的蒙古骑兵,明成祖成立了中国历史上、可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专用火器的部队———神机营。
第二个重要的节点则是西方火器的引入。红夷大炮,其原型是16世纪中后期发明于欧洲的一种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很快被仿制。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当时,袁崇焕将军第一次把大炮架在了城墙上,而在此之前,火器一直是作为野战兵器使用的。据史料记载,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成了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
皇太极继位之后,满洲人发现红夷大炮确实很厉害,于是也开始仿造,并更名为“红衣大炮”。到了明清战争末期,清军的火器装备无论是技术还是数量都不在明军之下,甚至超过了明军。红衣大炮的特点是射速偏慢,炮体过于沉重,但射程远、威力大,适用于攻城战和防御战。正是红衣大炮的大量应用,帮助清军以很快的速度打开了明城墙,势如破竹地取得了胜利。
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新武器的出现,很可能就此改变历史的进程。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张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