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天水处于哪个地震带?天水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资料汇编

天水处于哪个地震带?天水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资料汇编  公元前1106年(西周成王九年) 四月中旬,老君山(在今武山县)崩裂,成乱石峡。(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二OO八年七月  本书由史毓英、王奕刚负责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资料截止于2008年5月底。马毅明、曹炳彦、马玉琴、马新建参与了部分编辑工作,汪开云、裴守业对书稿进行了审阅。此外,天水市地震局对资料的收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台小明副局长在5•12地震后抗震救灾期间于百忙中对我们进行了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参考书目有《顺治秦州志》、乾隆《秦州直隶州新志》、光绪《直隶州秦州新志》、《天水地震资料汇编》(1982年)以及新出版的《天水市志》、《秦城区志》、《麦积区志》、《秦安县志》、《清水县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甘谷县志》、《武山县志》。对文献资料我们尽可能作了订正。由于时间紧迫,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难免有遗漏,加上我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错误肯定在所难免,恳请

天水市档案局 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

二 0 0 八 年 七 月

编辑说明

  天水市地处甘肃东南部,位于东经104°35′至106°44′和北纬34°05′至35°10′之间,东西长197公里 南北宽122公里,下辖5县2区,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2100米之间。以渭河为界,天水境内的山脉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属秦岭山系,北部属六盘山系。河流亦分两大水系,沿秦岭主脊线以北为黄河水系,其南为长江水系。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周围及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等五个区域的23条地震带上。其中“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了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9次8级以上地震; 78次7-7.9级地震,均居全国之首。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也是发生在本区域内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天水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这一区域内昆仑-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和南北地震带交汇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曾指出:“秦岭西部,在礼县以北,静宁以南,这里花岗岩呈南北分布。过去有人说北西向的新断裂很重要,有的又说北东向很重要。看来,问题还在天水。这个地区在活动。历史上地震跳来跳去,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地区。选择这里做些工作很有必要。”(《关于大力加强某些地区地震地质工作的意见》)因此,加强天水地区的地震研究,普及有关的防震救灾知识,增强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的防灾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增加对天水地震情况的了解,我们搜集和整理了这一册天水地震史料,供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参考。希望我们能为天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天水人民的幸福生活尽一点绵薄之力!

  本书由史毓英、王奕刚负责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资料截止于2008年5月底。马毅明、曹炳彦、马玉琴、马新建参与了部分编辑工作,汪开云、裴守业对书稿进行了审阅。此外,天水市地震局对资料的收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台小明副局长在5•12地震后抗震救灾期间于百忙中对我们进行了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参考书目有《顺治秦州志》、乾隆《秦州直隶州新志》、光绪《直隶州秦州新志》、《天水地震资料汇编》(1982年)以及新出版的《天水市志》、《秦城区志》、《麦积区志》、《秦安县志》、《清水县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甘谷县志》、《武山县志》。对文献资料我们尽可能作了订正。由于时间紧迫,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难免有遗漏,加上我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错误肯定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二OO八年七月

天水处于哪个地震带?天水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资料汇编(1)

西周

  公元前1106年(西周成王九年) 四月中旬,老君山(在今武山县)崩裂,成乱石峡。(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前779年(西周幽王三年) 壬戌,陕甘地震,洛水、泾河、渭水竭枯,岐山崩。(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前280年(西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襄王二十年) 秦地(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地动,坏城。(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 春,乙亥,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地区。(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汉

  公元前193年(西汉惠帝二年) 春正月乙亥,夕而不见,陇西地震,压四百余家。(《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正月,陇西地震,震中东经103°54′,北纬53°24′。震级6—7级。埋没400余户。(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春乙亥(正月),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前186年(汉高后二年) 春正月二十七日,羌道地震,武都道灰崖山崩。地震八月乃止,压死760人,波及天水、成县、冀县、清水等地。(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春正月二十七日,羌道(今舟曲一带)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前121年(西汉武帝元狩二年) 春正月,陇西地震,倾倒房屋城郭及民房,压死居民多人。(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前70年(西汉宣帝本始四年) 夏四月地震。是年郡国地震者四十九。(《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夏四月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是月壬寅天下四十六郡俱震,山崩水出,坏城郭、民房甚多。压死居民六千余人。(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前47年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 春二月戊午,地震陇西,毁落太上皇庙壁。地再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二月戊午,陇西、天水大地震。震中104°42′,北纬35°54′。震级⒎25级。山崩地裂,水泉涌出。獂道、冀县、上邽城郭、宫寺、民房损坏严重,獂道压死多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二月戊午,陇西郡清水、冀城地大震,坏城廓、官居。(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二月戊午(4月17日),陇西郡及清水、甘谷地大震,清水城廓民屋毁坏,压死人众多,年余方止。(陕西人民出版社《清水县志》)

  二月戊午,陇西郡清水、甘谷地大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前18年(西汉成帝鸿嘉三年) 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地震,石鼓鸣,声隆隆如雷。(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地震,石鼓鸣,声隆隆如雷,闻平襄200余里。二月,恰逢广汉郑功等起义,便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之说。(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93年(东汉和帝永元五年) 二月癸巳,天水、陇西大地震。山崩地裂,河决泉涌。(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二月,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二月癸已,自天水至陇西地震。二月戊午,兰州、天水地震,山崩地裂,河决泉涌。(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97年(东汉和帝永元九年) 三月,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三月庚辰,陇西地震。十地月,天水至陇西大震。(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十二月,(武山)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19年(东汉安帝元初六年),春二月乙巳,京师及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坼裂,水泉涌出。壬子,诏三府选掾属高第,能惠利牧养者各五人,光禄勋与中郎将选孝廉郎宽博有谋、清白行高者五十人,出补令、长、丞、尉。(《后汉书•孝安帝纪》)

  公元121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 冬十一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坼裂。诏三公以下,各上封事陈得失。遣光禄大夫案行,赐死者钱,人二千。除今年田租。其被灾甚者,勿收口赋。(《后汉书•孝安帝纪》)

  公元123年(东汉安帝延光二年),汉阳(今天水西北)地震。

  (延光)二年 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后汉书•五行志》)

  (左)雄复上疏 谏曰:“先帝封野王君 汉阳地震”。(《后汉书•左雄传》)

  注: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北),辖境当今甘肃陇西以东渭水、散渡河、牛头河流域,礼县以北西汉水流域和定西县等地。汉安帝延光二年,皇帝封乳母王圣为汉阳君。当年汉阳发生地震。十年后,汉顺帝又欲封其乳母宋娥为山阳君,所以左雄引当年旧事以谏阻顺帝。

  公元128年 (汉顺帝永建三年) 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水涌出。(《后汉书•五行志》)

  京师地震,汉阳地陷裂。甲午诏:室伤复害者,赐年七岁以上钱人二千。一家被害,郡县为收殓。乙未诏:勿收汉阳今年田租口赋。夏四月癸卯,遣光禄大夫案行汉阳及河内、魏郡、陈留、东郡贷贫人。(《后汉书•顺帝纪》)

  永建三年,京师、汉阳地皆震裂,水泉涌出。(《后汉书•左雄传》)

  春三月丙子,汉阳地震陷裂,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诏勿收汉阳今年田租口赋。(《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永建三年正月丙子(128年2月23日),汉阳地震。震中东经105°24′,北纬35°54′。震级⒍5级,烈度8度。平地陷裂,水泉涌出,压死者众多。(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永建三年,汉阳大地震,极震区在冀城南。地坼涌水,坏民居,压死多人。有全家被难,无人收尸者。(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正月丙子(2月23日),京都、汉阳地皆震,坏屋杀人,地坼水涌出,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38年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 春二月乙亥,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春,二月乙亥,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崩。(《资治通鉴卷五十二》)

  永和三年春二月乙亥,陇西地震,山岸崩,地陷。先是,太史令张衡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各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二月乙亥,陇西地震,山崩地陷。(清《伏羌县志》)

  顺帝永和三年,冀城地震,城郭皆裂,压死居民无数。(乾隆三十五年《伏羌县志》)

  顺帝永和三年二月乙亥(138年3月1日),冀城地震。震中东经103°24′,北纬35°34′。震级⒍75,烈度9度。城郭皆裂,压死居民无数。(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正月丙子,冀城地震。城廓皆裂,压死居民无数,地坼水涌。(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根据1965年《地震工程研究报告》,此次地震震中应在陇西、甘谷一带。

  公元143年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 是岁,凉州地百八十震。(《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正月辛丑,诏曰:“陇西、汉阳、张掖、北地、武威、武都,自去年九月已来,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杀害民庶。夷狄叛逆,赋役重数,内外怨旷,惟咎叹息。其遣光禄大夫案行,宣暢恩泽,惠此下民,勿为烦扰。”(《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二年……凉州自九月以来,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败坏城寺,民压死者甚众。(《资治通鉴卷五十二》)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143年10月),陇西、汉阳等六郡地震。震中冀县西,东经105°18′,北纬34°32′。震级7级,烈度9度。从上年九月开始一年内地震180多次,山谷坼裂,城郭寺院倒塌,压死民众。(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汉安二年(143),汉阳等郡自去年九月乙未至是年春正月月辛丑,地震180多次,山谷坼裂,败坏城寺,伤害民庶。(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凉州所辖陇西、汉阳等6郡地震。自上年九月至是年春正月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44年(东汉顺帝建康元年) 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后汉书•五行志》)

  正月,凉州六郡地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死伤民众。(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三国

  公元240年(魏正始元年) 冬十一月甲寅,秦州雷电,十二月辛已,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242年(魏正始三年),秋八月庚申,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晋

  公元285年(西晋武帝太康六年) 冬十月,南安山崩,水出。(《晋书•武帝纪》)

  冬十月,南安郡(辖今武山县)地震,新兴山崩,水涌出。(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319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 五月己丑,祁山地震,山崩,杀人。(《晋书•五行志》)

  五月癸巳 天水郡始昌县地震,祁山崩裂,压伤民众。(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注:《顺治秦州志》将此次地震系于大兴三年夏五月乙丑,文曰“祁山地震,山崩杀人”。

  公元366年(东晋废帝太和元年、前秦苻坚建元二年) 秦、雍二州地震裂,水泉涌出,金像生毛,长安大风震电 屋坏杀人。(《太平御览•十六国春秋辑补》)

  东晋废帝太和元年(366年),前秦秦州、雍州地震。震中东经105°42′,北纬34°36′。震级⒌41,烈度6度。水泉涌出,房屋倒塌,压死民众。(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秦、雍二州地震裂,水泉涌出。震中秦州,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秦州地震⒋25级,烈度6度。水泉涌出,坏屋杀人。(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397年(东晋安帝隆安元年) 秦、雍等地地震156次。(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公元412年(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后秦姚兴弘治十四年)

  雍秦等州所在地震 前后一百五十六 。(《太平御览》)

  公元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后秦姚弘永和元年) 天水冀县石鼓鸣,声闻数百里,野雉皆鸲。秦州地震者三十二,殷殷有声者 八。山崩舍坏,咸以为不祥。(《晋书•载记第十九•姚弘》、《十六国春秋•后秦》、《十六国春秋补辑》、《太平御览》)

  后秦秦州大地震,震中秦州,东经105°30′,北纬34°18ˊ。震级5级,烈度 7度。(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天水冀县石鼓鸣,声闻数百里,野鸡皆鸣。少顷,秦州地震32次,殷殷有声8次,山崩舍坏。(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秦州一带地震。清水、张家川等地地震30余次,殷殷有声者8次,崩山坏舍。(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秦州地震,5级,烈度6度,震32次,山崩舍坏。(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后秦秦州治所上邽(今天水市)。领郡四:天水郡、略阳郡、陇东郡、广武郡,相当于今天水市、平凉市一带。

天水处于哪个地震带?天水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资料汇编(2)

南北朝

  公元429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 秦地震,野草皆自歹。(《资治通鉴•宋纪三》)

  西秦地震 草木皆自歹。(乾隆二十九年《秦州直隶州新志》)

  公元477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 闰月,秦州地震 殷殷有声。(《魏书•灵征志》)

  注:①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秦州州治上封 (今甘肃天水市) 辖三郡:天水郡治上封 略阳郡治陇城(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 汉阳郡治今甘肃礼县。其境相当于今甘肃省静宁、庄浪、清水、秦安、天水市、甘谷、礼县、西和县境。(上邽因避讳道武皇帝改上封)

  ②本年系闰十二月 宣统新志误为闰五月。

  公元479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 闰五月,秦州地震,殷殷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481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 二月戊戌,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春二月戊戌,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482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六年) 五月癸未,秦州地震有声。八月甲午,秦州地又震,有声如雷。乙未又震。(《魏书•灵征志上》)

  夏五月癸未,秦州地震,到八月复震,有声如雷。乙未又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秦州地震,八月甲午,复震。有声如雷。乙未又震。(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公元48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 三月甲子,秦州地震有声。(《魏书•灵征志上》)

  春三月甲子,秦州地震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正月辛未,并州地震,殷殷有声。闰月丙午,秦州地震。二月甲子,京师地震。丙寅又震。丙午,秦州地震有声。(《魏书•灵征志上》)

  闰正月丙午,秦州地震。二月丙午,秦州地震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注:查陈垣《二十史期间表》中二月无丙午干支。疑此次记载与同年正月间丙午地震为同一次。

  公元500年 (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 六月庚午,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夏六月庚午,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注:北魏宣武帝景明时秦州治上封(今天水)辖三郡:天水郡治上封 略阳郡治陇城 (今秦安东北) 陇西郡治陇西 其境相当于今甘肃省渭源、陇西、漳县、武山、定西、通渭、甘谷、天水市、秦安、静宁、庄浪、清水一带。

  公元503-504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 正月辛酉,凉州地震。壬申,并州地震。六月丁亥,秦州地震。十二月辛已,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夏六月,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注:景明四年十二月按公元纪年法应为次年元月。

  公元506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 七月己丑,凉州地震,殷殷有声,城门崩。八月庚申,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公元508年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 春正月庚寅,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春正月庚寅,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512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 四月庚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恆州之繁畤、桑乾、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五千三百一十人,伤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十月壬申,秦州地震有声。(《魏书 •灵征志上》)

  冬十月壬申,秦州地震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注:《顺治秦州志》将此处的年号记为“永昌”。查中国历史年表,北魏无“永昌”年号,应为“延昌”之误。

  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 十二月乙巳秦州地震有声。(《魏书•灵征志上》)

  公元521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 六月,秦州地震有声 东北引。(《魏书•灵征志上》)

  夏六月,秦州地震有声。至五年,莫折念生反。(《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隋

  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十一月京都大风,发屋拔树,秦陇压死者千余人。地大震,鼓皆应,净刹寺钟鸣,佛殿门锁自开,铜像自出户外。(《隋书•五行志》)

  十一月,戊子,立晋王广为皇太子。天下地震,太子请降章服,宫官不称臣。(《资治通鉴•隋纪三》)

  十一月戊子(600年12月13日),秦陇大地震。震中东经105°42′,北纬34°36′,震级6.5度,烈度8度。秦陇压死者千余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注:秦陇,秦州、陇州。时秦州治上邽(今天水),陇州治襄武(今陇西),泛指今甘肃定西地区南部及天水地区一带。

  唐

  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 二月壬寅 秦州地震 廨宇及庐舍崩坏殆尽 压死官吏以下四千余人 殷殷有声 仍连震不止。命尚书右丞相萧嵩往祭山川,并遣使存问赈恤之,压死之家给复一年,一家三人已上死者给复二年。(《旧唐书•本纪》)

  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坏廨宇及居人庐舍数千间,地坼而复合,震经时不定,压死百馀人。玄宗令右丞相萧嵩致祭山川,又遣仓部员外郎韦伯阳往宣慰,存恤所损之家。(《旧唐书•五行志》)

  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 ……(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依旧都督府,督天水、陇西、同谷三郡。其年,复还治上邽。(《旧唐书•地理志》)

  二月壬寅,秦州地震 西北隐隐有声 坼而复合 经时不止,坏卢舍殆尽 压死四千余人。(《新唐书•五行志》)

  又开元中,秦州地震 寻差官宣慰 兼降使祭山川 所损之家委量事安置奏闻。(《旧五代史•五行志》)

  二月十八日 秦州地震。令右丞相萧嵩致祭山川。又令仓部员外郎韦伯阳往宣慰 存恤所损之家委 随事处置闻奏。(宋《唐会要》)

  二月壬寅 秦州地连震 坏公私屋殆尽 吏民压死者四千余人;命左丞相萧嵩赈恤。(《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二月 秦州地震 廨宇及居人庐舍陷坏 压杀四千余人。诏压死家复一年,一家二人已上死者给复二年。(《册府元龟》)

  左补阙李祥上疏曰:“……又开元中秦州地震。寻差官宣慰兼降使致祭山川 所损之家 委量事制置奏闻。”(光绪二十一年刊本《五代会要》)

  清水古秦亭旧地 在汧渭之间 ……汉武帝时始名清水 ……后因唐开元时地震 宝应初复遭吐番兵火 城圮庐毁。宋太平兴国二年 曹玮因南二里许 人家稠密处改筑今城。(乾隆《清水县志》)

  二月壬寅,秦州大地震。震中东经105°48′,北纬34°32′。震级7级,烈度9度。隐隐有声,地表坼而复合,余震经时不止,房屋倒塌殆尽,压死4000余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二月二十八日,(3 月19日)地大震。震中在白沙、山门之间。震级7级,地理座标为北纬34°42′,东经106°18′,是清水境内发生的  一次震级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地震。地坼而复合,庐舍殆尽。(陕西人民出版社《清水县志》)

2月,秦州大地震,7级9度。地裂水涌,房屋多毁,压死4000余人。(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二月二十八日,秦州地震。先是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有声,俄而地震。地坼而复合,震经时不定。坏庙宇及人居庐舍数千间,压死四千余人。(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据专家考证 麦积山石窟群中间部分 便是因为这次地震而塌毁。由此 整个窟群遂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上七佛阁屋顶、廊柱也可能是这次地震破坏的。

  五代

  公元931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 十二月……秦州地震。(《旧五代史•明宗纪九》)

  公元932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八月,秦州地震。(《旧五代史 •五行志》)此后又于同年九月乙巳(10月28日)发生地震。(《旧五代史•五行志》)

  12月,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十二月庚午,秦州地大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933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八月乙巳,秦州地震。民房倒塌,压死居民。是月地又大震。十二月庚戊地又大震。(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八月,秦州地震两次,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天水处于哪个地震带?天水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资料汇编(3)

  公元966年(宋太祖乾德四年) 甘谷地震,压死六千余人。(《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

  公元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 九月丙戌,秦晋诸州昼夜12震。(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九月丙戌,秦、陇诸州昼夜地震12次(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九月丙戌夜,地震12次。(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注:《天水市志》以本年为北宋太祖雍熙三年,误。查中国历史年表,太祖无“雍熙”年号。

  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 三月戊申……秦州地震。(《宋史•本纪》

  三月,秦州地震。《宋史•五行志》)

  春三月戊辰,秦州地震。秋七月乙亥,秦州水。(《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三月,陇城、天水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三月戊申,秦安东北、天水西南一带地震,张家川在其内。(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注:宋代秦州治成纪(今天水),辖四县: 成纪、陇城(今秦安东北、庄浪西南)、清水、天水(今天水西南)。

  元

  公元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 六月……丁酉,巩昌府陇西、宁远县地震,云南乌撒、乌蒙三日之中地大震者六。(《元史•本纪第二十二》)

  六月丁酉,巩昌府通渭、陇西、宁远等县地震,夏秋之间复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夏四月,大雨河溢,地震山崩。(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 五月戊申朔,乙丑,秦州成纪县山移。是夜,疾风电雹,北山南移至夕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敕遣官核验赈恤。(《元史•本纪第二十五》

  五月,戊申朔, ……乙丑,秦州成纪县山移。是夜,疾风电雹,北山南移至夕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士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敕遣官核验赈恤。监察御史马祖常言:“山,不动之物,今之动者,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故致然耳。”(《续资治通鉴•元纪十七》)

  夏五月乙丑,秦州成纪县山移。是夜,疾风雷雨,北山南移至藉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1318年(元仁宗延祐五年) 二月癸巳朔,日有食之。……秦州秦安县山崩……己卯……巩昌陇西县大雨,南土山崩,压死居民,给粮赈之。……戊子,巩昌路宁远县山崩。(《元史本纪•第二十六》)

  二月……丁酉,秦州秦安县山崩。五月……巩昌陇西县大雨,南土山崩,压死居民;给粮赈之。秋,七月……戊子,巩昌路宁远县山崩。……八月,庚子,帝至自上都。 是月,伏羌县山崩;秦州成纪县暴雨,山崩,朽壤坟起,覆没畜产。(《续资治通鉴•元纪十七》)

  二月,成纪(今天水)、秦安地震,声如雷。(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七月戊子,宁远山崩。(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 八月壬寅……秦州成纪县山崩。(《元史•本纪第二十七》)

  八月壬戌,秦州成纪县地震,山崩。(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八月,秦州成纪县地震,山崩。(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333年(元顺帝元统元年) 元统元年八月,巩昌、徽州山崩。九月庚申,秦州山崩……十一月丙申,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辛亥,秦州地裂山崩。(《元史•五行志》)

  八月壬申,巩昌徽州山崩……(九月庚申),秦州山崩……丙申,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令有司赈被灾人民……辛亥,江西、湖广、江浙、河南复立榷茶运司。追谥札牙笃皇帝为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时寝庙未建,于英宗室次权结彩殿,以奉安神主。封伯颜为秦王,锡金印。是日,秦州山崩地裂。(《元史•本纪第三十八》、《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五》)

  元统元年秋,九月庚申,秦州山崩,冬十一月,成纪县地裂山崩。辛亥,秦州地裂山崩。(《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十一月,成纪县地震,山崩。(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注:成纪为秦州治。

  公元1335年(元顺帝元统三年) 六月,秦州成纪地震,地裂山崩。(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336年(元顺帝至元二年) 五月壬申,秦州山崩。(《元史•五行志》)

  五月……壬申,秦州山崩。(《元史•本纪第三十九》)

  至元二年夏五月壬申,秦州山崩。(《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1340年(元顺帝至元六年) 六月……己亥,秦州成纪县山崩地坼。(《元史•本纪第四十》)

  (至元)六年六月己亥,秦州成纪县山崩地裂。(《元史•五行志》

  六年夏六月已亥,秦州成纪县山崩地裂。(《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1342年(元顺帝至正二年) 二月,成纪地震,山崩水涌,溺死人畜无数。同年六月,成纪南坡6级地震,压死人畜。同年十二月,秦安地震,震百余日,移山陷谷,毁没宿舍。(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343年(元顺帝至正三年) 二月戊戌……秦州成纪县,巩昌府宁远、伏羌县山崩,水涌,溺死人无算。(《元史•本纪第四十一》)

  六月乙巳,秦州秦安县南坡崩裂,压死人畜。七月戊辰,巩昌山崩,人畜死者众。(《元史•五行志》)

  至正三年春二月戊戌,秦州成纪县山崩水涌,溺死人无算。夏六月乙巳,秦安县南坡崩裂压死人畜。(《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三月,宁远山崩水涌,溺死人畜无算。(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345年(元顺帝至正五年) 冀城地震,百余日方止。(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十二月癸亥,冀城地震,百余日方止。(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1352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 三月……陇西地震百余日,城郭颓夷,陵谷迁变,定西、会州、静宁、庄浪尤甚。(《元史•本纪第四十二》)

  十二年……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迹者。会州公廨墙圮,得弩五百余张,长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开挽。(《元史•五行志》)

  (至正)十二年春二月,陇西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顺治秦州志》)

  至正十二年三月,秦州等处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乾隆《伏羌县志》)

  三月,巩昌、秦州等处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从三月开始,秦州等地地震百余日,震声如雷,山崩地陷,压伤人畜,毁民舍。(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4月18日,会州陇西地震,秦州各处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353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三月,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地震。(《元史•五行志》)

是月,会州、定西、静宁、庄浪等州地震。(《元史本纪第四十三》)

  明

  公元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 正月己丑,巩昌、临洮、庆阳地震。(《明史•五行志》)

  公元1407年(明永乐五年) 二月戊午,西和地震。(《乾隆通志》、乾隆《西和县志》)

  公元月1477年(明宪宗成化十三年) 闰二月癸卯,临洮、巩昌地震,城有颓者。四月戊戌,甘肃地裂,又震,有声。榆林、凉州亦震。宁夏大震,声如雷。城垣崩坏者八十三处。甘州、巩昌、榆林、凉州及沂州、郯城、滕、费、峄等县,同日俱震。(《明史•五行志》)

  公元1483年(明宪宗成化十九年) 二月甲戌 (3月19日)陕西伏羌县地震。(《宪宗实录》)

明成化十九年(1483)甲戌,地震。(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合并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及其所属州县(约相当于今甘肃天水、陇南及定西大部)均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明史•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

  公元1485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 闰四月癸未,巩昌府、固原卫及兰、河、洮、岷四州,地俱震,有声。(《明史•五行志》)

  注:据《顺治秦州志》记载,此年“陇右大旱大饥”。

  公元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 地大震。(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据《明史五行志》记载,此年“十二月辛卯,四川地震,连三日。二年五月庚申,成都地震,连三日,有声。”但震级不详,有可能波及陇南天水地区。

  公元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 六月戊申,岷州、宁远俱震有声,房屋摇动。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丑正午刻,宁远自东南方起,地震连复两次,声似雷鸣,至西北方止。(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491年(明孝宗弘治四年) 九月庚子(10月29日),陕西秦州、宁远、伏羌、礼县三县地震,声如雷,房屋震动。(《孝宗实录》)

  九月庚子,秦州及宁远、伏羌、礼县地震,有声如雷,房屋震动。(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九月庚子,秦州及宁远地震,有声如雷,房屋动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492年(明孝宗弘治五年) 七月壬午(8月6日)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孝宗实录》、《国榷》)

  公元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 闰五月乙巳(6月25日)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如雷,动摇屋宇。(《孝宗实录》)

  明弘治六年闰五月甲辰,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国榷》)

  公元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 十月乙酉(11月16日)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如雷。(《孝宗实录》)

  明弘治九年十月乙酉,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如雷。(《国榷》)

  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十二月甲午(1月9日),陕西秦州地震 (《孝宗实录》、《国榷》)

12月,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弘治十二年已未为公元1499年,但该年十二月是公元1500年元月。《秦城区志》将此次地震系于1500年12月,误。

  公元1509年(明武宗正德四年) 四月丙戌(5月13日)陕西固原州、秦州、岷州并地震 有声如雷。 (《武宗实录》)同时,波及巩昌、固原、秦州、岷州、宁夏中卫。(《国榷》)

  4月,秦州地震,有声如雷。次年2月又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地震发生在阴历四月,按公元纪年应为5月。《秦城区志》误。

  公元1520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 二月乙丑(2月24日),陕西秦州地震 有声如雷。(《武宗实录》)

  公元1523年(明世宗嘉靖二年) 十月,徽县地震。(嘉靖《徽郡志》)

  注: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嘉靖二年正月,南京、凤阳、山东、河南、陕西地震。”没有说明地震的具体地点和严重程度。时巩昌府所属各州县均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但我们没有在当地史料中查到相关记载。又,《明史•本纪十七》将此次地震系于嘉靖三年,原文是“三年春正月丙寅,朔。两畿、河南、山东、陕西同时地震。”

  公元1526年(明世宗嘉靖五年) 三月丁未(5月5日)陕西清水县、礼县地震。(《明世宗实录》)

  三月丁未(5月5日),清水县、礼县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40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 四月庚午,洮州、甘肃俱震。(《明史•五行志》)

  公元1542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 九月甲戌,平阳、固原、宁夏、洮州同日地震,有声。十一月丁巳,巩昌、固原、西安、凤翔地震。(《明史•五行志》)

  冬十月十三日(11月19日)宁远县地震 移时再震 树木动摇 鸡警犬吠 人被塌伤者众。(明万历十五年《宁远县志》)

  冬十一月十三日,陇右地震移时,山崖崩坠,尘飞蔽野。(《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十一月 秦州属县地震 山崖崩坠 尘飞蔽野。(乾隆二十九年《直隶秦州新志》)

  十一月 徽州地震 山崩。(民国十三年《徽县新志》)

  十月十三日(1542年11月19日)宁远、伏羌、清水等县地震。震中宁远,东经104°54′,北纬34°42′。震级5.5度,烈度7度。鸡惊犬吠,压死民众甚多……十一月,秦州属县地震,山崖崩坠,尘飞蔽野。(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冬十月十三日,宁远地震。震级⒌5级,裂度7度。移时再震,树木动摇,鸡惊犬吠,人被压伤者众。(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543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 十月壬申(10月28日)陕西秦安县地震有声。(《世宗实录》)

  十月(1543年10月28日),秦安县地震有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 秋八月,鸡山崩移,寒鸡川。水不流年余。陇水清旬日。(《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八月,秦安地震有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 三月丙子(4月18日),陕西秦州地震。(《世宗实录》)

  秋八月,癸丑,秦安地震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1545年9月28日)秦安地震有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3月,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 夏,清水恭门山裂,深不下二百余丈……秋八月戊子,秦安县地震 癸巳又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八月戊子,秦安地震,癸巳又震。(乾隆《秦州志》)

  癸已(9月3日)清水县弓门镇山裂,深200余丈。(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 六月辛酉(7月22日),陕西秦安县地震 声如雷。(《明世宗实录》)

  9月28日,秦安地震有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51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年) 秦安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 四月甲子(5月5日),陕西秦州地震有声。(《明世实宗录》、《国榷》)

  4月,秦州地震有声,此后两年又发生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 四月壬午(5月13日)陕西秦州等处地震……丙戌(5月17日),陕西秦州、礼县地震。(《世宗实录》、《国榷》)

  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 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五行志》)

  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地大震,河、渭溢,死者八十三万有奇。(《明史•本纪第十八》)

  陕西诸郡地震,声如雷,山移地震,郡邑皆陷,压死人畜无数。(《乾隆通志》)

  冬十二月十八日,陇右地震,有声如雷。(《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宁远(今武山)鸡飞犬走,人被塌伤众。(明万历《宁远县志》)

  清水坏民屋舍。(乾隆《清水县志》)

  伏羌(今甘谷)地震声如雷。(清乾隆《伏羌县志》)

  十二月,宁远、伏羌等处地震,坏民屋舍。……

  (1556年月1月23日),陇右地震,波及秦州及属县。震中陕西华县,东经109°42′,北纬34°30′。震级8级,烈度11度。震声如雷,鸡飞犬吠,房屋倒塌,压死人众多。(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秦安地震,坏民屋舍。(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十二月十二日(1月23日),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波及张家川,有声如雷。毁坏民房多处,为6度破坏。(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地大震,声如雷鸣。(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嘉靖三十四年应为公元1555年。但此次地震发生于旧历十二月,按公元计算,就是1556年元月。《天水市志》将此次地震系于嘉靖三十五年,误。

  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 九月庚申(10月7日)陕西秦州、秦安各地地震。(《明世宗实录》)

  九月(10月7日),秦安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 三月十七日(4月15日)宁远又地震。(明万历十五年《宁远县志》)

  三月十七日,宁远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 正月庚申,陕西地震……五月丁卯,蒲州地连震三日,声如雷。六月甲申,又震。十月丙午,华州地震,声如雷。至壬子又震,戊午复大震,倾陷庐舍甚多。(《明史•五地志》)

  陇西地震者十余次。(《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陇右地震十余次。(乾隆二十九年《直隶秦州志》)

  陇州地震十余次。(道光《两当志》)

  六月,清水地震死亡840余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六月辛酉,清水地震,死军民840余人。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61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年) 二月戊戌,甘肃山丹卫地震,有声,坏城堡庐舍。六月壬申,太原、大同、榆林地震,宁夏、固原尤甚。城垣、墩台、府屋皆摧,地涌黑黄沙水,压死军民无算,坏广武、红寺等城。(《明史•五行志》)

  公元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 是岁,宁夏地震,圮边墙。(《明史•五行志》)

  秋八月,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 秋八月,清水地震。(乾隆六十年《清水县志》)

  秋八月,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68年(明隆庆二年) 三月甲寅,陕西庆阳、西安、汉中、宁夏,山西蒲州、安邑,湖广郧阳及河南十五州县,同日地震。戊寅,京师地震。是日,山东登州、四川顺义等县同日震。乐亭地裂三丈余者二,黑沙水涌出。宁远城崩。四月癸未,怀庆、南阳、汝宁、宁夏同日地震。乙酉,凤翔、平凉、西安、庆阳地震,坏城伤人。(《明史•五行志》

  三月甲寅,陕西庆阳府、西安府及临潼一带地震,倒塌城池房屋,压伤人口。(明万历《续文献通考》)

宁远、 陕西庆阳、宁夏等处地震,宁远城崩。(《宣统新通志》)

  三月甲寅,宁远城崩。(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注:据《明史•五行志》,“宁远城崩”发生在“戊寅”日,而非“甲寅”。《武山县志》误。

  公元1571年(明隆庆五年) 十一月庚辰(12月23日)陕西泰宁县地震,有声如雷。(《穆宗实录》)

  注:查《明史•地理志》,陕西无泰宁县。据《校勘记》:抱本、嘉本作秦安县,是也。

  秦安地震,有声如雷。(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 四月庚申(5月29日),巩昌、秦州俱地震。(《神宗实录》、《国榷》)

4月,巩昌府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当年四月,按公元纪年应为5月。《秦城区志》误。

  公元1590年(明神宗万历十八年) 六月丙子,甘肃临洮地震,坏城郭、庐舍,压死人畜无算。(《明史•五行志》)

  公元1604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 八月壬午(8月28日),巩昌诸处地一日震十余次。秦州地震 声如鸣鼓。 (《神宗实录》、《国榷》)

  闰九月庚辰,巩昌及醴泉地一日十余震,城郭民居并摧。白阳、吴泉界地裂三丈,溢出黑水,搏激丈余。(《明史•五行志》)

8月,秦州地震,声如鸣鼓。(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607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 七月乙卯,松潘、茂州、汶川地震数日。(《明史•五行志》)

  公元1609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 六月辛酉,甘肃地震,红崖、清水诸堡压死军民八百四十余人,圮边墩八百七十里,裂东关地。(《明史•五行志》)

  公元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 二月癸未(3月5日) 秦州又地震。(《神宗实录》)

  六月二十五日,宁远地震,有声。洪广营倾倒,城裂二十余丈。(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是年六月二十五日,宁远地震,有声,洪广营倾倒,城裂二十余丈。(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618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 清水县地震四十余日。(乾隆二十九年《直隶秦州新志》)

  清水地震40余日。(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清水张家川一带地震40余日。(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 二月庚午(3月20日),临洮、岷州、秦州皆地震(《熹宗实录》)

  公元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九月甲寅,平凉、隆德诸县,镇戎、平虏诸所,马刚、双峰诸堡,地震如翻,坏城垣七千九百余丈,屋宇万一千八百余区,压死男妇万二千余口。十一月癸卯,陕西地震。(《明史•五行志》)

  公元1630年(明毅宗崇祯三年) 宁远红嘴山崩,场垣俱毁。场禾上树,川庄一夕移于山上。(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631年(明毅宗崇祯四年) 六月乙丑,临洮、巩昌地震,坏庐舍,损民畜。(《明史•五行志》)

巩昌诸处地震,坏民舍牲畜。(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公元1634年(明毅宗崇祯七年) 甘肃全省大地震,坏屋伤人无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 三月,宁远地震。(《乾隆通志》、康熙四十八年《宁远县志》)

  四月,宁远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 宁远地震。(康熙《宁远县志》)

  七月,宁远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 五月戊子,甘肃地震。(《明史•五行志》)

大饥 死者无算 人相食。秦州、礼县同时地震 地裂水出。(清康熙二十六年《秦州志》)

  秦州地震。震中秦州。东经105°30′,北纬34°30ˊ。震级5级,烈度 6度。地裂水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秦州、礼县同时地震,地裂水出,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秦州、礼县地震,5级6度。(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本文来源:天水在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