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作用:三省六部的渊源竟在战国
三省六部作用:三省六部的渊源竟在战国后来的朝代,宋朝虽有三省,但主要职权转移到了其他机构,三省没有什么权利。元朝三省开始渐渐设立不全,有的皇帝使用其中的一省或两省。到了唐朝初年,仿照这五省六曹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东晋的时候,中书省的权利又让皇帝担忧,于是设立门下省,由侍中掌管,以削弱中书省的权利。南北朝的时候,为了减弱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利,把尚书台提升为尚书省。自南北朝开始,三省格局形成,各自管理一部分中央事务。隋朝时期,设立了五省六曹制,五省分别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内侍省。秘书省管理宫内书籍历法,内侍省主要管理宫中的宦官,是两个不干涉国家政务的部门。其他三个是政务机关。
一、三省的起源更迭,终是君王独裁的工具战国的时候,韩国设立了一个职位:少府。少府是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的,可以说是皇室的私人秘书。秦汉之后,少府这个职位就一直延续,不过在一些朝代进行了改变,延伸到了国家管理上,直到元朝的时候被废除。
秦朝的时候,在少府中设置了掌管典籍文卷的官吏,称为尚书,也就是后来尚书省的出处。当时丞相府整理的关于各地情况的文书,都交给尚书,由尚书再转交给皇上。此时的尚书并无实权。
汉朝初期,由于丞相的权利过大,引起的皇上的不满,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然后汉武帝开始削弱丞相的权利。汉武帝下令让三公之下的九卿越过三公,直接向皇上汇报,奏章由皇上直接审批。这样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皇帝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皇帝便需要一个帮助他处理文书的秘书。皇帝身边,离得最近的,处理文书的,就是尚书,于是尚书便得到了皇上的宠信,开始为皇上批阅奏章。后来汉成帝将御史大夫由副丞相等级提升为丞相等级,进一步削弱丞相权利;又设置尚书台,扩大尚书的职权。慢慢的,三公(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的权利被架空,尚书的权利越来越大。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培养自己的权利,设立了秘书令,掌管机密事务。曹丕建立魏国之后,尚书台的权利已经让他产生了戒心,为了削弱尚书台的权利,曹丕借用曹操所设的秘书令,成立中书令,设中书省,分离尚书台的职务。尚书台的地位逐渐下降,渐渐只能听命执行,不能参与决策。
东晋的时候,中书省的权利又让皇帝担忧,于是设立门下省,由侍中掌管,以削弱中书省的权利。南北朝的时候,为了减弱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利,把尚书台提升为尚书省。
自南北朝开始,三省格局形成,各自管理一部分中央事务。
隋朝时期,设立了五省六曹制,五省分别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内侍省。秘书省管理宫内书籍历法,内侍省主要管理宫中的宦官,是两个不干涉国家政务的部门。其他三个是政务机关。
到了唐朝初年,仿照这五省六曹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后来的朝代,宋朝虽有三省,但主要职权转移到了其他机构,三省没有什么权利。元朝三省开始渐渐设立不全,有的皇帝使用其中的一省或两省。
三省从无到有,从私人秘书到管理国家政务,又到为了权利削弱做出的不断更改,说明所有的中央秘书,都只能是独裁者的工具。
二、管理制度的摸索,六部各司其职汉朝时,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下设立六个部门,统称为六曹尚书,每曹有尚书一人,进行管理。
三国魏国,尚书台下的曹数越来越多,于是让一曹统领数曹,总的统领还是六个曹。
隋朝的时候,六个部门被命名为吏部、度支、礼部、兵部、都管、工部。
唐朝时,度支改名为户部,都管改名为刑部,于是就有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都归属于尚书省之下。
此后六部一直延续到清朝。
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三、三省职能中书省。决策机构,长官为中书令,主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掌管为侍中,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矫正错误,保证皇上诏令的准确无误。
尚书省。最高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尚书令,下属有左、右仆射协助。尚书省主要是执行国家政令,所以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在尚书省下进行管理。
皇上的命令从中书省起草,之后让门下省进行审核,最后交给尚书省去执行。这样可以避免权利集中到某一个部门手里,保证君主的独裁。
四、六部职能吏部。主要管理国家的官员体系,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由吏部管辖。
户部。掌管古代和民生相关的东西,主要有户口信息、土地、赋税、财政、国家疆土等。
礼部。掌管和国家礼节相关的事务,如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吉凶占卜、接待外宾等。
兵部,掌管军队相关事务,如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等,此外要管理度量衡和铸钱。
五、六部的古今对比吏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户部。财政部、民政部。
礼部。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
兵部。国防部。
刑部。司法部、公安部。
工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