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十大红山文物(赤峰的历史沿革)
赤峰十大红山文物(赤峰的历史沿革)这一处遗址的发现奠定了敖汉是世界小米之乡的地位。敖汉地区确实以小米为主食,现在也是。考古证实敖汉是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产地。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国内外三家不同的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证实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有的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琼斯领衔的课题组研究发现,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东南亚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考虑到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
前面文章讲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突然又找到点资料补充一下夏商时期及远古时期的历史和考古资料。更有研究价值,体现了这片土地的先民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距今约八干年前
在今赤峰敖汉旗宝国吐乡(现兴隆洼镇)兴隆洼村就有人类聚落。考古界和史学界定名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位于牤牛河上游的缓坡台地上,地处平坦,视野开阔,加之近有泉水长流不断,故很适宜古代人居住。除兴隆洼文化的遗存外,还保存着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遗址。
兴隆洼文化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兴隆洼聚落
是一处规模壮观、构筑严密的原始建筑,在180余米的椭圆形围壕内,整齐地排列着十余排100余座房屋,座落在聚落中心位置的大房子,面积达140平方米。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极其丰富,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独具特色,其中陶器器表大多压印,刻划3~5种不同纹饰,从口、肩、腹三个部位分列,极为雅致大方。渔猎所用的鱼镖,多带“倒刺”,刃部镶有细石器,坚实锋利。兴隆洼文化遗址除敖汉境内发现外,考古人员还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等地发掘了相应的遗存,所有这些,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上游今赤峰地区,正处在中国远古社会由氏族阶段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社会组织、防卫设施、意识形态、宗教礼仪也正在按着国家的要求孕育、发生。这是赤峰先民对中国八千年文明史的卓越贡献。1982年进行首次发掘。1983年秋至1984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兴隆洼文化遗址进行7次大规模发掘。1992年和“八五”期间被列入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而永载史册。
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1992年秋,在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首次清理出埋入房址内的居室墓,随之也发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器,其中出土在墓主人耳旁的玉玦最为耀眼,不仅玉质精良,而且做工精细。
中国最早的玉器——玉玦
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在兴隆洼发现聚落遗迹,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内有圆形灶坑,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从该文化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两耳处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还有的墓用两头整猪随葬。
考古证实敖汉是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产地。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国内外三家不同的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证实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有的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琼斯领衔的课题组研究发现,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东南亚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考虑到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这一处遗址的发现奠定了敖汉是世界小米之乡的地位。敖汉地区确实以小米为主食,现在也是。
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去敖汉旗史前博物馆、赤峰市博物馆参观。
欢迎点赞、评论交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