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武汉黄鹤楼是怎么来的(武汉黄鹤楼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武汉黄鹤楼是怎么来的(武汉黄鹤楼的历史你知道多少)我们能登临黄鹤楼是很久以后的事,因为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三十年是不存在的。它的历代兴废,可以孤帆碧空写很大的文章。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孙权修筑夏口城,城“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469年祖冲之撰《述异记》记述到黄鹤楼;636年即唐贞观十年,黄鹤楼第一次载入正史《梁书》:战死者的骸骨“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723年(唐开元十一年)崔颢来了,一首《黄鹤楼》成千古绝唱,随着这首题咏的脍炙人口,黄鹤楼广为人知。从此,黄鹤楼“别是人间翰墨场”,孟浩然、李白、阎伯理、刘禹锡、白居易、杜牧以及苏辙、黄庭坚、岳飞、陆游、范成大、辛弃疾等唐宋名人纷至沓来,并留下不朽诗文。当然,他们有的是上楼凭栏,有的只是面对故址而叹。唐宝历二年,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大修武昌城垣,第一次把黄鹤楼建成独立景区。现在黄鹤楼前的“孔明灯”,为元代至正三年的胜像宝塔,仅此一物,足证黄鹤楼的古老。冯天瑜先生在

武汉黄鹤楼是怎么来的(武汉黄鹤楼的历史你知道多少)(1)

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上看翻船”是武汉三镇老孺皆知的俗语,它的原意是“看帆船”,确是居高临下的最佳位置,惟见百舸争流孤帆远影。有人把此语滥用为“看翻船”,颇有对袖手旁观者的指责意味。即便如此,还是说明黄鹤楼的显要和优越。

黄鹤楼几乎从武昌城一诞生就有了,自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初建戍楼至1985年重现“黄鹤百年归”,历一千七百多年。它“瞰三江而吞九津,控西蜀而踞东吴”,有几分峨然霸气。方志学者王葆心曾写道:“黄鹤楼者,江汉间千八百年之胜迹也。岳阳可媲弟昆,晴川为其孙子,赤壁析为五地,仲宣僻在一隅。”简直无可匹敌。

黄鹤楼的妙处在紧靠江滨的蛇山七峰之黄鹄山上。这就决定了它既坐实物质的自然山体,又承载着精神的时空超越。有人追溯其文化根源,认为与楚人崇凤有关。“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这是楚魂屈原的《离骚》。楚国的漆器中多有凤鸟出现。“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话广为人知。贬中有褒,说明楚地人性格的一面,像《山海经》中所记的九凤一样强悍而狡黠,神通广大。有人说,武汉三镇就像一只飞翔的大鸟,汉阳是其头,武昌和汉口是其张开的双翼。武汉有两座凤凰山,两座黄鹄山(洪山原名),都以并不存在的鸟命名,说明了崇鸟之风盛。凤凰来栖,此山有神,此地有灵。

谁能画壁招黄鹤,我欲乘风问白云。”相传黄鹄山下有家辛氏酒店,一位瘦骨伶仃的道人时常来此蹭食,酒足饭饱后拂袖而去,店主人也从不要他买单。有一天,此道人进店落座就桔下酒,自饮自酌。酒酣耳热之时,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然后对主人说道,贫道叨扰贵店多时,承蒙款待,方外之人无以回报,此桔皮丢进你家井中,可自成美酒;此黄鹤只要你们双手一拍,就可下来跳舞助兴。道人打个稽首飘然而去,杳若白云。自此辛氏酒店生意更加红火,于是他建楼命名黄鹤——这是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之一。此外还有吕洞宾修楼跨鹤飞升、费文(礻韦)登仙驾鹤返憩之说。

武汉黄鹤楼是怎么来的(武汉黄鹤楼的历史你知道多少)(2)

黄鹤楼

冯天瑜先生在《黄鹤楼志》序言中写道,黄鹤楼得名,有“因山”、“因仙”两说。“‘因山’说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说却令赏楼者插上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只有登上斯楼,才能理解此话含意,并且相信仙境并非传说。

我们能登临黄鹤楼是很久以后的事,因为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三十年是不存在的。它的历代兴废,可以孤帆碧空写很大的文章。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孙权修筑夏口城,城“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469年祖冲之撰《述异记》记述到黄鹤楼;636年即唐贞观十年,黄鹤楼第一次载入正史《梁书》:战死者的骸骨“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723年(唐开元十一年)崔颢来了,一首《黄鹤楼》成千古绝唱,随着这首题咏的脍炙人口,黄鹤楼广为人知。从此,黄鹤楼“别是人间翰墨场”,孟浩然、李白、阎伯理、刘禹锡、白居易、杜牧以及苏辙、黄庭坚、岳飞、陆游、范成大、辛弃疾等唐宋名人纷至沓来,并留下不朽诗文。当然,他们有的是上楼凭栏,有的只是面对故址而叹。唐宝历二年,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大修武昌城垣,第一次把黄鹤楼建成独立景区。现在黄鹤楼前的“孔明灯”,为元代至正三年的胜像宝塔,仅此一物,足证黄鹤楼的古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曾在《晴川阁上致崔颢》一诗中写道,正是崔颢在墙上的一挥而就,有意无意间点化了寥廓江天间的诗情不朽。“是绿色的烟云成就了一位无名诗人的千古名篇,还是于落寞困顿中道出了心灵深处的无尽怅惆?机遇就是这样青睐了你,你以诗魂高踞于江城——正如王勃于滕王之阁、范仲淹于岳阳之楼。”历代咏叹黄鹤楼的诗词过千、楹联数百、文赋近百,而最为人记住的还是“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颢诗,可见抢占先机是何等的重要。诗因楼写,楼因诗名,不能不说是机缘巧合。

武汉黄鹤楼是怎么来的(武汉黄鹤楼的历史你知道多少)(3)

黄鹤楼

我不知道中国有哪一座楼比黄鹤楼更具地理形胜和文化色彩。滔滔江汉,莽莽龟蛇,悠悠白云,以巍巍宏楼作了诗眼,风情无限。人们需要这么一座楼,或登高送远,或感怀忧时,实在非黄鹤楼莫属。因此,即使它曾废为乌有,仍在人们的心灵中屹立不倒,这就是文化的生命力。仅在清代,黄鹤楼就有七次兴毁记载,最后一次是光绪十年,“灯初挂壁月沉山”之时,汉阳门外董家坡骨货作坊失火,给黄鹤楼引来祝融之灾。《申报》作了详细报道。1908年在原址建起的实际上是纪念张之洞的奥略楼,人们仍俗称为黄鹤楼。1927年,毛泽东写《菩萨蛮·登黄鹤楼》,登上的就是奥略楼。“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黄鹤楼遗物只留下元代胜象宝塔和同治攒尖铜顶。

在汉口的江汉关没有出现之前,黄鹤楼一直是武汉的象征。“白云千载意,黄鹤为低回。”(郭沫若)“白云黄鹤”是江城的代称,演绎出很多景观,流传着不少佳话。近代中国,张之洞、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无不登临黄鹤楼这江天辽阔之地,指顾中国,心骛八极。楼里楼外,实在包含太多。这里雅俗共赏,文人雅士们来宴饮、娱乐、观景、送别,寻常百姓也来闹豁子,混日子。从清末的一张照片看,黄鹤楼前、孔明灯下简直是个热闹窝子,民间艺人多,打卦算命多,小吃摊点多,各色人等已然形成了“生态文化圈”。三楚民风民俗,有元宵节五龙朝贺礼、七月十五看河灯、八月十五饮酒赏月、重阳节登高比脚力,无不与黄鹤楼相关。还有不少轶闻传说,也以黄鹤楼为载体。

武昌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关于黄鹤楼的民间故事最真实的是“黄鹤楼上飞金叶”,流传甚广,我小时候不止一次听人讲过。说的是清末汉口沈家庙有个无业游民沈元喜,住在九如巷破棚子里靠捡渣滓收荒货为生。有一年,他在汉正街谦祥益对面的金庭公店,从烧火煮饭的婆婆手里收购了一些铜砖,没想到竟是黄金,由此发了横财。开始在升基巷口开店铺,后来娶妻纳妾,生个儿子叫腊狗。有了后代,沈元喜便建沈家庙宗祠,将金砖铸成大小“和尚”暗藏其间,并建花厅“一步厅”(后为怡步巷),指望尽享其乐。岂料人算不如天算,那腊狗长成一个疏懒成性挥金如土的浪子。有天沈元喜给腊狗满匣金叶子,要他藉此成家立业。腊狗突然发疯,跑到黄鹤楼上将那金叶子一片片抛撒,任人哄抢,以为乐事。沈元喜自叹“报应”,临终前交待后事,即“放账不收账,无钱打和尚,九如莫改名,家庙是祠堂”。这个故事不用讲得很细。最后结果是腊狗穷得一身精光,乞讨无门,最后倒毙在长堤街保寿桥上。

黄鹤楼建于武昌,属于三镇。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是视觉形象上的,也是感觉意念上的。不能设想,没有黄鹤楼武汉是何等缺憾,何等苍白。因了它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即使有了万里长江大桥,人们还是期盼着黄鹤楼的再现。正如诗人曾卓说的:“谁说它随仙人远去?在乌云急雨、电闪雷鸣中,那只黄鹤一直在故乡上空凄惶地盘旋,寻找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1985年,全新的黄鹤楼在原址靠东约两里处神奇地出现,横空出世,天设地造。“黄鹤百年归”,不能不说是继长江大桥落成之后的国家盛举。此前此后,《光明日报》、《长江日报》和武汉市作家协会等联合举办“黄鹤楼征文”活动,并举办黄鹤楼笔会。全国80位著名老作家、诗人、书画家应征,其中有30位聚会江城赋诗撰文、题字作画。老作家碧野情不自禁地写道:“黄鹤归来,万人景仰。长昼,黄鹤楼承受太阳的金辉;深宵,黄鹤楼披着银白的月光。好像天上的宫阙,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神秘的美感。”当年征集诗文楹联,应者如云:“万里长江流日夜,千年黄鹤返楼台。”“三楚雄风惊日月,一楼兴替寓春秋。”极一时之盛。

“今日名楼再造,江城添锦绣,绕雕梁画栋,万古白云不再闲。”(李南方联语之一)让我们登临巍峨今楼及整个景区,作一次古典亦现代的巡礼,追求一次灵魂的升华。

千古名楼仍面临长江,西对大桥。从蛇山西首拾级而上,第一层平台立有白色的元代胜像宝塔,为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又名“五轮塔”。西藏佛教密宗在元代奉为国教,北京西城有妙应寺塔。此塔在内地是很少见的,为忽必烈之孙威顺王1343年建。1955年拆除它时,发现铜宝顶上刻记明洪武二十七年年号,可能是重修过。1958年迁建于此,保留下武汉最早的古代建筑,仅晚于洪山的原南宋兴福寺无影塔。

第二层平台难得一片裸露的天然基石,上面竖立“黄鹤归来”纪念铜雕,由湖北美术家刘政德设计。两只仙鹤立于与蛇盘恋的龟背上,确有些切题,比较传统。据刘先生介绍,他的作品当年作为旅游商品销售很多,现在仍在制作。站在这里稍息,望望对岸龟山。龟归同音,故有人说武汉人特别想家,因而有个龟山。天时地利,仙鹤也归心似箭。

第三层平台上去就是主楼了。这是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放大到51·7米高,共五层,博大雄奇,翘角凌空,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兼现代的飘逸。里面分三段处理,各层都有大厅,供游人欣赏。一楼前厅壁上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创作的大型陶版壁画《白云黄鹤图》,楼顶仙人驾鹤腾飞,楼前众人围观歌舞,欢乐浪漫,令人浮想联翩。二楼大厅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黄鹤楼仿制模型,追溯黄鹤楼的演变史,墙上阎伯理唐永泰元年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载形制风貌、江山胜迹和游人盛况,可以参读。还有仿汉代瓷嵌壁画《孙权筑城》与《周瑜设宴》所描绘的故事。三楼正厅由中央美术学院华其敏创作的大型壁画《人文荟萃,风流千古》,描绘唐宋12位文化名人的形象及他们的诗词题款,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四楼是接待厅,有《古黄鹤楼》挂毯和曹立庵书李白诗句“长江万里情”等,备有案台和文房四宝,古色古香,以传承在黄鹤楼挥毫吟作的风尚。五楼四周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楼家本创作的大型国画写意《江天浩瀚》,展现长江古老文化及汹涌波涛中的历代黄鹤楼,延续不断,生命不息,真乃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至此,高屋建瓴,游览和情绪都进入高潮。

其实若有闲暇心情,可以感受黄鹤楼五层分别表现的艺术主题:神话、历史、人文、传统、哲理,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直冲云霄。可惜一般人多是走马观花,不太仔细观赏每层楼的设计匠心和艺术作品。他们或许会迫不及待地穿过大厅走向回廊,到外面凭栏远眺三镇全景。我多次去黄鹤楼,总的感受这是一座文汇之楼,既宽容地吸取了当时全国的文化智慧,也适当地表现了本土的乡邦情怀。黄鹤楼四面匾额多为本地书法家和名宿所写,如顶层由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题 “楚天极目”,水利工程专家陶述曾题 “北斗平临”;底层由著名书法家黄亮题“势连衡岳”、邓少峰题“云横九派”。我还了解到,黄鹤楼也可称之为文物之楼,集中了当时武汉能够搜罗到的许多文物,如老字号药店叶开泰的红木太师椅,堂堂正正地摆在四楼。“文革”破四旧查抄的文物不知有否在此。

举全市之力重振鹤楼雄风,确是当年的明智之举。这不仅是重建一座黄鹤楼,还要建成整片景区。我曾参与黄鹤楼及蛇山历史文化遗存考察并写报告。山上原来很多景点已经湮灭,经删繁就简,部分恢复保留并按新的规划重建,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园林胜景。南区,曾是楚王宫旧址,进入南大门就是一泓鹅池。围绕池边,紫竹苑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驻跸处,也是湖北布政使徐惺的隐居地;上方是崔颢题诗图浮雕及李白搁笔亭,还有毛泽东词亭、“壮观”石壁、落梅轩、古乐宫等。半包围鹅池的是诗碑廊和古碑廊,构成中南地区最大的文化碑林。翻过山脊进入北区,这里山石嶙峋,林木幽深,分外清静。在松园、梅园和杜鹃园间,点缀着吕祖洞、仙枣亭、费(礻韦)亭,有洞天仙境的感觉,耐人寻味。从白云阁走过进入东区,通过一段秀木成林的山坡地带,漫步寓意春夏秋冬的牌坊,昔日“鄂王”的身影恍若再现。在岳武穆遗像亭前,岳飞挟鞍勒马的青铜雕塑背后是反映岳家军驰骋疆场抗击金兵的大型青石浮雕,壮怀激烈,可歌可泣。这是我的朋友——本土环境艺术设计师陈人钰等人的得意之作。

武汉黄鹤楼是怎么来的(武汉黄鹤楼的历史你知道多少)(4)

黄鹤楼游人

整个黄鹤楼公园,依山就势,四季长青,人文景观掩映在自然景观之中,无愧于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称号。20多年来,黄鹤楼公园接待了数以千万计的中外游客,他们读懂了武汉,始知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座楼,而是一项宏伟的文化系列工程。1999年是“千禧年”,即将迎来21世纪的曙光。武汉市政府决定铸一座千年吉祥钟,安置的地点在黄鹤楼与白云阁之间。经过近一年的奋斗,21吨重的世纪之钟在“白云黄鹤”处敲响了,以镗鞑之声加入了世界的和平祈祷。我在浇铸现场看到了那尊黄钟大吕急于成型前奔流腾飞的瞬间,也特意去了一次黄鹤楼,感悟到今天就是历史,我们也是祖先!世纪之钟和铜顶一样,将来也是历史文物。

黄鹤楼景区增添了新景观,那是20世纪武汉人精神智慧的结晶。钟声响过十年,我们抱有期待的新世纪已过去了十年。黄鹤楼下还在变化,蛇山南麓的拆房还绿已基本完成,整个黄鹤楼公园包括了首义公园;一个更大的城市中心在形成中,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首义广场正在扩建,届时,三角形镂空纪念碑将与黄鹤楼相呼应。

面对此情此景,想想黄鹤楼的千年兴替,在这城市时空的兴奋点上,我们是吟哦古人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是朗诵今人秦兆阳的“无边大地铺三镇,寥廓江天耸一楼”呢?

武汉黄鹤楼是怎么来的(武汉黄鹤楼的历史你知道多少)(5)

长按二维码,关注不懂哥

备注:( 文章由罗时汉执笔,授权不懂哥、泽攀说编辑整理并在首发,转载此文请备注出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