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半壁江山落入敌手(天予不取自取其咎)
明朝半壁江山落入敌手(天予不取自取其咎)作者在这个部分并没有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做法有太多的指责,但是随后,朱允炆又再次放归了进京祭拜的朱棣的三个儿子。秦末,项羽在鸿门宴中放走刘邦,间接导致了项羽的败亡。这一历史事件在明朝又再次上演。建文帝登基后,如疾风暴雨般挥出重拳减除了多个藩王,而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除掉燕王的羽翼,然后再对燕王动手。但是却在燕王入朝参拜新君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亲为理由,让燕王朱棣安全回到了北平。现代社会不存在古代那么明晰的阶级秩序,但是且不论公司里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上下级关系,就日常人际交往中也需要注意到知人善用。这里的用当然不是指任用,而是善于借用对方的优势来完善自己。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闪光点的眼睛,一张善于与人交际的嘴,一颗愿意学习的心,何来不能进步之说?降机遇于予,须知时不我待
降人才于予,必要知人善用
作者在写完朱元璋逝世之后,对朱棣造反进行了一番评论。总结起来就是造反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且无类似的成功经验。但是朱棣最后却颠覆了这一预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人善用。
从最初接纳道衍和尚到后来重用朱高熙等人,都表现了朱棣独有的智慧。从战争的起因、双方的实力等方面来说,朱棣最初都没有占据优势,但是凭借自身的军事智慧和睿智的眼光他打赢了一场本来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而朱允炆的失败一定程度上就是看人的眼光方面的失败,无能的李景隆、军事能力缺乏的黄子澄都为战争的失败推波助澜。虽然算不上一着不慎导致满盘皆输,但也影响到了战争的整体走向。
现代社会不存在古代那么明晰的阶级秩序,但是且不论公司里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上下级关系,就日常人际交往中也需要注意到知人善用。这里的用当然不是指任用,而是善于借用对方的优势来完善自己。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闪光点的眼睛,一张善于与人交际的嘴,一颗愿意学习的心,何来不能进步之说?
降机遇于予,须知时不我待
秦末,项羽在鸿门宴中放走刘邦,间接导致了项羽的败亡。这一历史事件在明朝又再次上演。建文帝登基后,如疾风暴雨般挥出重拳减除了多个藩王,而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除掉燕王的羽翼,然后再对燕王动手。但是却在燕王入朝参拜新君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亲为理由,让燕王朱棣安全回到了北平。
作者在这个部分并没有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做法有太多的指责,但是随后,朱允炆又再次放归了进京祭拜的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允炆和哈姆莱特一样,性格中都有延宕这一突出的特点。其实在对诸王进行大扫除的时候,朱允炆的计划就已经非常明晰了,相信朱棣也能够清楚得感觉到朱允炆的目的。既然如此,就理应朝着目标大步向前,而不是畏畏缩缩,由此错失了良机。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做出决定之前,朱允炆肯定在心里做出了多番考量,因为任何人的任何决定都是在知道利大于弊的前提下做出的。
就把握机会这一点上来说,古代和现代都是相通的。一般说来,任何一个明智的人在清楚地知道机遇到来时都会毫不犹豫的扑向它,抓住它,利用它。问题就在于,普通人很难判断迎面而来的是机遇还灾难。我想朱允炆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他虽然知道时不我待的道理,但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是好时机,所以干脆就坐等时间流走。所以,大可不必对朱允炆求全责备,毕竟身在高位,离地面太远,做出正确的决定本来就不易。
(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