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吗(自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埋下祸根)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吗(自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埋下祸根)唐朝看似平定了安史之乱,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也为日后唐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最开始的平叛之路并不顺利,安禄山手上都是大唐的精锐部队,再加上唐肃宗李亨对待武将是极其的不信任,并没有将兵权下方到某个将领身上,就导致了整个平叛大军群龙无首,战争处在了相持阶段。打打停停多年,大唐的国力算是彻底的消耗殆尽了,最后还是伪燕国内部出了问题,才让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唐朝。此时燕国内部矛盾重重,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了,安庆绪继承了皇帝的位置。安禄山活着的时候史思明可以安心地当小弟,现在安禄山死了,自然就不甘心再给他的儿子当小弟了。安庆绪对于这个叔叔也是很忌惮,双方都想要除掉对方独掌大权。最后史思明成功地干掉了安庆绪,当上了燕国皇帝。搞笑的是,史思明最后也死在了自己儿子史朝义的手上。燕国就在这种内斗中消耗了巨大的实力,唐朝抓住来这个机会,对群龙无首的安禄山部进行了收编。安史之乱就这样

都说大唐是盛世王朝,这种说法确实没有错,大唐王朝的前半段确实算得上盛世王朝,可是一切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就戛然而止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将大唐王朝整个一分为二,前半段辉煌荣耀,后半段灾乱不断,可以说安史之乱对于大唐王朝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发动如此大规模甚至差点推翻大唐王朝的叛乱,其中的叛乱头目安禄山和史思明自然算得上是一代枭雄。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一代枭雄的呢?这一切都还要从唐朝皇帝李隆基和宰相李林甫说起。

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沉醉于吃喝玩乐,本人十分懈怠,他想要在自己创造的开元盛世这本功劳簿上安度晚年。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对朝政不管不顾,人也是年老昏庸,按照三国名人诸葛亮的话来表达就是,亲小人远贤臣。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后期,大肆地打压那些前期提拔上来的能臣,把重要的职位都分给了能讨他欢心的佞臣。亲小人远贤臣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唐玄宗这么做过,很多昏君都做过类似的举动,皇帝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地任命国家重臣,最后导致国家灭亡。唐玄宗李隆基比有些皇帝还好一点,不至于做亡国之君,凭借着唐朝前期积累下来的底蕴,顺利的在如此严重的叛乱中苟延残喘的存在着。翻阅史书,为什么有的皇帝是昏君有的皇帝是明君,其实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昏君往往都是性情中人,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在做事情,这倒不是说明君就不是性情中人,而是明君往往都可以很好的压制自己的私人情感,一心为公。在史书中就可以看到,昏君的身边总是会有一大批狐朋狗友,而明君身边并没有什么狐朋狗友有的往往是一群能臣悍将。明君是孤家寡人,昏君是有一堆朋友,所以有的时候昏君之所以被人称之为昏君不是因为他人不好而是他不适合当皇帝罢了。之所以在这里提到明君和昏君,就是因为要说的唐玄宗李隆基情况非常特殊,唐玄宗李隆基两种皇帝都当过,他前期是明君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期是昏君又亲手毁掉了大唐的盛世王朝。而宰相李林甫就算是唐玄宗后期的狐朋狗友之一,朝政处理得一塌糊涂,但却因为能讨唐玄宗李隆基的欢心而位列宰相之位。李林甫深知自己没有什么本身,能压制的住朝中有能力的臣子全是因为皇帝宠爱,因此为了能长久地讨唐玄宗李隆基欢心,为了能更好的压制那些朝中有能力的汉臣,他向唐玄宗李隆基进了谗言。就是因为这个谗言,为大唐盛世的崩溃埋下了伏笔。李林甫上书进言,表示胡人忠勇又单纯,整日就想着如何报答陛下,陛下如果想要保护好大唐的边境,就可以重用这些胡人,让这些胡人担任节度使,这样既体现了大唐的开放包容又压制了那些心怀不轨的汉臣。就是这么一条狗屁不同的建议,昏庸的唐玄宗竟然答应了。就这样胡人节度使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安禄山和史思明正是这些胡人节度使得代表人物。

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支持之下,兵力逐渐强盛起来。大唐王朝的兵力分布从原来的重内轻外,变成了现在的重外轻内。自信的唐玄宗并不认为大唐王朝国内会出什么事情,单纯的想着只要保护好大唐的边境,唐朝就可以永久的以天朝上国的姿态传承下去。在安禄山和史思明刚刚受到重用的时候,他们确实是战战兢兢,极尽所能地来讨好唐玄宗李隆基的欢心。安禄山更是直接认了杨贵妃为干妈,间接地就成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干儿子,这只是其中一件事情。历史上的安禄山虽然体型肥胖但十分灵活,为了讨皇帝和干妈的欢心,安禄山总是挺着肥胖的肚子在台子上卖力地跳舞,不知道安禄山是真灵活还是假灵活,反正是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欢心。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故意讨好,来到了蜜月期。你侬我侬的时间并不长久,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夺取了别人权利有的时候比杀人父母还招人恨。安禄山和史思明一时之间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一下子就得罪了大批原来唐玄宗的狐朋狗友,又因为这些胡人节度使手握兵权,也不招大唐武将的待见。文臣眼红武将不待见,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政敌不可谓不多。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原来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或许会唯唯诺诺的小心讨好,但是时间长了就不同了。俩人享受到了权利的快感,又手握重兵,完全没有必要在小心翼翼地活着了。就这样,在准备充分之后,安禄山和史思明以清除皇帝身边奸臣的理由起兵反叛了,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吗(自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埋下祸根)(1)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叛军一路节节胜利,顺利地攻占了洛阳和长安,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安禄山也在洛阳登基称帝了,建立了大燕政权,安禄山当皇帝了另一个主角史思明呢?其实这个史思明一直都是安禄山的小弟,能当上大唐的节度使全靠安禄山的举荐,所有安史二人是以安禄山为主。再说此时的唐玄宗,眼看着大唐盛世支离破碎,早已年迈的身体让他根本就没有平叛的心力,唐玄宗认命自己的儿子也是大唐的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平叛的全部事宜,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这位唐肃宗李亨也没有闲着,他迅速地登基称帝然后封唐玄宗为太上皇,然后就开始了他的平叛之路。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吗(自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埋下祸根)(2)

最开始的平叛之路并不顺利,安禄山手上都是大唐的精锐部队,再加上唐肃宗李亨对待武将是极其的不信任,并没有将兵权下方到某个将领身上,就导致了整个平叛大军群龙无首,战争处在了相持阶段。打打停停多年,大唐的国力算是彻底的消耗殆尽了,最后还是伪燕国内部出了问题,才让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唐朝。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吗(自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埋下祸根)(3)

此时燕国内部矛盾重重,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了,安庆绪继承了皇帝的位置。安禄山活着的时候史思明可以安心地当小弟,现在安禄山死了,自然就不甘心再给他的儿子当小弟了。安庆绪对于这个叔叔也是很忌惮,双方都想要除掉对方独掌大权。最后史思明成功地干掉了安庆绪,当上了燕国皇帝。搞笑的是,史思明最后也死在了自己儿子史朝义的手上。燕国就在这种内斗中消耗了巨大的实力,唐朝抓住来这个机会,对群龙无首的安禄山部进行了收编。安史之乱就这样在收编中告一段落了。影响大唐国运的安史之乱就这样被平息了吗?当然不是,其实平叛成功只是唐朝皇帝的一种说法,真实的情况是不仅没有平息,还为唐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吗(自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埋下祸根)(4)

虽然安史集团内耗严重,可是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他们依然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此时唐朝并没有能力一口气吃掉这股军事力量。在安禄山和史思明死了以后也只能采取分化蚕食的办法,对二人的部下进行分封。在安史集团中有四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的首领在投降唐朝以后全部被封为了节度使,这四个节度使在唐朝的北方就相当于四个皇帝,这四个节度使不向唐朝纳税,只是名义上归顺了唐朝。唐朝此时也没有办法,对于藩镇问题他们已经没有能力管控了,安史之乱的七年对峙已经把唐朝的国力消耗殆尽了。就这样藩镇问题从安史之乱以后,一直伴随着苟延残喘的大唐王朝。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出现的不仅仅是藩镇问题,在唐朝后期还有太监专权、朋党之争等等问题,。这就是蝴蝶效应,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的皇帝,对朝臣都是极度不信任的,尤其是对武将,也不能怪这些皇帝,他们生怕安史之乱再次重演。皇帝不信任朝臣,身边能信任的就只剩下了太监,所有太监专权也是自安史之乱衍生出来的。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吗(自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埋下祸根)(5)

唐朝看似平定了安史之乱,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也为日后唐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