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修武当山(古代帝王与武当山)
古人为何要修武当山(古代帝王与武当山)唐太宗 名李世民。贞观年间(627—649),天下大旱,敕祷名山,俱无感应,后遣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武当山有史记载的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祠庙。古籍中明确记载第一位到武当山修道的隐士为西汉戴孟。南朝梁代着名道士陶弘景(456年—536年)所着《真诰》一书记载:“武当道士戴孟者,乃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末世人也”。史载戴孟曾任汉武帝殿中将军。汉武帝遣其入武当山采药,乃弃官学道,号孟盛子。曾经受法于西汉清灵真人裴元仁(前178年—?)的传授,得到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戴孟得道后周游名山,明帝末入华山及武当山,巡游武当诸峰时,白日上升,落帽于武当山峰之上,后人谓之落帽峰。落帽峰位于今天的中笔峰和天柱峰之间。秦始皇 姓嬴名政,统一全国后,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设立了以武当山为名的武当县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国家 ,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历代受到帝王将相的关爱,特别是在明代更加受到皇家的尊崇。历史地位超过了“五岳之长”的泰山。
大禹 原始社会未期部落联盟首领,又称夏禹。相传,曾入武当山治水,现存禹迹池、禹迹桥、禹迹亭。
4000 多年前,大禹自陕西宁强县冢山开始治理、疏导漾水及汉水后,顺江而下,到武当沧浪后,在龙巢山察看汉水流经沧浪洲的情形,进而从龙巢山顺曾河而上入武当山察看。
传说,为导沟壑之水入汉水,大禹先疏导武当山之鬼谷涧、黑虎涧、磨针涧之水,汇入九渡河、剑河流入汉水,并到武当沧浪段,劈开堵住汉水的龙巢山,疏导沧浪之水,使其顺畅地流入长江,成功地治理了武当沧浪地的水患。武当沧浪地的先民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武当山下龙巢山上建起一座禹王庙,此遗址尚在龙山宝塔下,此山口处称龙山嘴。在今天的武当山紫霄宫一带,还有禹迹池、禹迹桥、禹迹亭等,是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的。
秦始皇 姓嬴名政,统一全国后,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设立了以武当山为名的武当县 。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国家 ,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秦始皇也没有忘记武当山,遵祖制承认秦昭王以名山武当为武当县。故《丹江口市志》记:“秦,置武当县。"不说“秦始皇置武当县",即此原因。秦置武当县不仅是因玄武神兴旺和庙宇众多的原因,这与秦始皇想求得长生不老的思想有关。同时,武当县城产生了,在武当山北。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仅15年便亡国了,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发展历史上统称“秦汉”。故对武当山的秦代建筑不易区分,许多常归类于汉代。
汉武帝 西汉皇帝,曾派大将军戴孟到武当山寻找长生不老药。
古籍中明确记载第一位到武当山修道的隐士为西汉戴孟。南朝梁代着名道士陶弘景(456年—536年)所着《真诰》一书记载:“武当道士戴孟者,乃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末世人也”。史载戴孟曾任汉武帝殿中将军。汉武帝遣其入武当山采药,乃弃官学道,号孟盛子。曾经受法于西汉清灵真人裴元仁(前178年—?)的传授,得到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戴孟得道后周游名山,明帝末入华山及武当山,巡游武当诸峰时,白日上升,落帽于武当山峰之上,后人谓之落帽峰。落帽峰位于今天的中笔峰和天柱峰之间。
唐太宗 名李世民。贞观年间(627—649),天下大旱,敕祷名山,俱无感应,后遣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武当山有史记载的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祠庙。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第八年(公元634年),这一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朝廷早已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但仍滴雨未下。最后的时刻,唐太宗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武当山,他派一个叫姚简的人来此祈雨。姚简此行,开始了水神玄武与帝王们延续千年不可分割的缘分……
姚简是长安人,曾辅佐李世民南征北战。公元634年,唐太宗废淅州复设均州,任命姚简为武当节度使、均州刺史,人称“姚太守”。
相传,姚简在均州不收礼、不贪财,公正无私,严明法纪,把均州治理得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百姓感念姚太守的恩德。
当听说武当山五龙峰有个五龙池,住着五条龙,可以呼风唤雨,姚简连翻五座大山。史书记载,姚简在五龙峰遇见了5个儒生,自称五气龙君。他们说:“此山是玄武神守护的,看你为人正直,玄武神特让我等前来相助。”随后,大雨倾盆而下,汇成涓涓细流滋润万物。
正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雨,让武当山名扬天下。其后,唐太宗下旨在五龙峰修建五龙祠,于是武当山出现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座皇家庙宇。这座沉寂千年的大山此后渐渐为世人所知,并且最终后来居上,被冠以“大岳”之名凌驾于五岳之上,成为令人神往的宗教圣地。
唐中宗 名李显。在被贬到均州和房陵时,均州知府周憬陪同其游览武当山。
唐中宗(李显) 在被贬至均州和房陵时,曾游览武当山。
《均州志》(丹江口市志)记载:武则天贬卢陵王与房陵(今房县),后迁均州,派御林军大将军李多诈与方员外郎徐伯谚护送卢陵王家眷到均州。当时均州知州周憬,接到旨后见他闷闷不乐,于是安排到武当山游玩,当李显得知老子曾经在此与尹喜论道、又有太宗命均州太守姚简在此祈雨时,非常兴奋。其实时正当四月,春月乍晴。在五龙祠里李显抽了一只签,签曰:“逢申戊午起风云,初夏丁丑照山城。遇西岁月困流陵,神龙甲辰复飞腾。”李显惊讶地发现前两句对应了故去发生的事情,后两句虽然是预卜未来事,虽有酉寅之困,但可喜的是“甲辰复飞腾”。于是一再朝拜真武大帝,高高兴兴的下了山,他重修了武当报恩寺,敬武当之神,报父母之恩。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逝,传位与李显。
武则天 名武曌。公元690年称帝后,封武当真武神为“武当传道真武灵应真君”。
武则天 公元690年武称帝后,封武当山真武神为“武当传道真武灵应真君”。
宋真宗 名赵恒。崇尚道教,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传说圣祖赵玄朗降临,为避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天喜二年(1018),封武当真武神号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宋真宗赵恒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号为"真武灵应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将五龙祠升为观。宋仁宗赵祯推崇真武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庙塑像崇祀。徽宗、宁宗、理宗等都为真武封号,虔诚祭祀。著名道士邓若拙、房长须、谢天地、孙寂然等入山修道,宣传道径,使武当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仁宗 名赵祯。嘉佑四年(1059),加封武当真武神号为“北极镇天真武佑圣助顺应福德仁济正烈协运辅化真君”。
宋宁宗 名赵扩。十分信奉武当真武神。嘉定二年(1209)十一月,加封真武神号为“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福德衍庆仁济正烈真君”。
北宋真宗赵恒推崇道教,封真武神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天禧二年下诏“升祠为观”。宋徽宗赵佶自封教主道君太上皇帝,政和六年敕建“紫霄元圣观”、“五龙观”①。全山道教建筑形成一定规模。南宋宁宗庆元六年,金兵南下,均州宣慰孙嗣将冶所迁到武当山紫霄观,据此抗金十六年。宋亡,全山道教建筑大部分毁入兵火。
元成宗 名铁穆耳。崇奉玄帝(真武),元大德八年(1304),在武没山立《大元敕封真武诏书碑》,把真武神的神格地位由“真君”升为“天帝”,即“玄天元圣仁威玄天上帝”,并把“武当福地”视为真武的修炼圣地。
武当山原有元成帝大德八年(1304年)三月立的《大元救封真武诏书碑》碑云: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武当福地,久属职方,灵应玄天,宜索封典。胳言真武,昔护先朝,定都人马之宫,尝现龟蛇之瑞。虽昭应已修于明祀,而仙源未表于徽称。爱命奉常,议行衰礼。谓元者善之长,圣德合于一元;圣则化而神,元功同于三圣。拯济民生而仁周宇宙,廓清世运而威杨风定。
元仁宗 名爱育黎拔力枚达。十分重视武当道教,皇庆时,京师大旱,诏武当道士张守清祷雨而应,赐“大天乙真庆万寿宫”、“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封真武父母号分别为“启元隆庆天君明真上帝”、“慈宁玉德天后琼真上仙”。
元世祖忽必烈登基之初,因道教三十六代天师张宇演送去“天运在元”的神符,故放纵道教以安定江南。至元十二年重开武当山道场,道士鲁大肴等率众重修紫霄观、“辟荆”建殿;道士张守清等人又在南岩凿壁建舍。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下诏“改观为宫”。至大元年九月到第二年三月,京师无雨,皇太后遣使诏请武当山道士张守清祷雨成功,施舍私钱营建南岩宫,赐额“尺乙真庆万寿宫”。元仁宗爱育黎拨力八达因其诞辰与真武神相同,皇庆元年加五龙宫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并扩建真武殿②。延祜年间,张守清数次应太后之沼在武当山祷雨“屡逢亢旱方虞率士之灵申祷上玄并获甘霖之喜”。张守清因功受封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达官贵人也纷纷捐款,先后建成“浩然斋”和“火雷君沧水圣洞”。到元末,全山三十六座岩洞都建有不同规模的岩庙,“其屋壮丽严峻,洞达高广,盖与此山相雄”。
元顺帝 名妥懽贴睦尔。十分重视并大力扶持武当道教,即位后,每年其生日(四月十七日)时,都要在武当山建金箓大醮。下旨保护武当山五龙宫观产业:不准军官、军士、官员住在五龙宫。
元顺帝于至元三年 (1337年) , 圣旨 《戒臣下碑》(碑在武当山五龙宫 ),碑文是用蒙古语改译汉文。 圣旨大意是 : 元顺帝以前九位元代皇帝重视武当山玄武神, 玄武是北方之神 , 蒙古族也是由北方入主中原, 再则元顺帝生日与玄武生日同是三月三日 , 顺帝认为是吉兆 , 玄武神佑国佑民 , 元顺帝圣旨免去八百里内的农 、 工、 商、 匠、地等税收和差役 , 供养宫观 , 并明令圈地; “ 蒿口 、 蒿坪、 梅溪、 双谷 、 白浪 、 平堰等处村子 " 为庙产。 这是目前所见“官山"的最早记录。
明太祖 名朱元璋。登基后,在南京鸡鸣山建真武庙奉祀真武神。洪武二十四年(1391)诏见武当道士张三丰,不获。
明代是武当道教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授武当山道士丘玄靖为嘉仪大夫、太常寺卿,并遣高道多次请武当全真道士张三丰入朝为官。明王朝除不惜血本大建武当宫观外,还加强了对武当山的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明王朝为扶植和管理武当道教,先后颁降圣旨敕诰三百多道,御制碑文近百通。将武当山所有道士作为皇帝御用神职人员供养,从全国钦选四百余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当山为道。嘉靖年间,武当山全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另有上千人在此耕种,供赡道士。当时,武当山是全国各地道士定期朝拜的“圣山”,是全国道教活动交流的中心。
明成祖 名朱棣,朱元璋第四子。自称武当真武神保佑他和父亲朱元璋取得天下,为“报答神恩”,遣军民夫匠二十多万大建武当山,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
明初有太祖朱元璋与其神仙朋友周颠的一段渊源,已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到明成祖称帝的时期,忽又醉心倾慕习俗传闻,对活了两三百年的神仙道人张三丰,不但屡下诏书访求,并派遣使臣到处寻觅。后来又在湖北武当山为张三丰大兴土木,建设武当成为道教的胜地。因此道教在明代,又平添武当张三丰的一派,以身心内炼金丹,达成性命的双修的丹法为主。明末以后,直到现在,其流风遗被,凡言武术技击,气功吐纳、内功导引、男女采战等江湖术士,无一不附会于张三丰而尊之为嫡传的祖师。声名之隆,影响之大,自吕纯阳以后,所有著名神仙方士,尚无出于其右者。且武当道士,自明代以后,又巍然自成一派,与“全真”、“正一”等家,分庭抗礼,互不相下。武当道观亦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其旨趣虽略同于“全真”,实则大异于唐、宋道教的崇拜对象。据湖北地方轶闻,武当道观的真武大帝圣像,实为明成祖自己的塑像,但故作长发仗剑,俨如天君神帝的形状。究其动机,最初因闻其侄建文皇帝逃匿为僧,隐于房县。房县原位于武当山脉,故兴建道观供奉真武,作为压胜的象征。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若以成祖的为人而论,其大兴武当道观的事实内幕,是否可能存有其他隐秘作用,诚难遽下断语。至于张三丰与武当之因缘,是适逢其会,因此得一跃而为后世道教武当派的祖师,宁非神仙奇遇!《明外史》本传云:
明宣宗 名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遣太常寺丞袁正安到武当山致祭。共为武当山事宜下圣旨十四道。
明宣宗宣德二年,命宪臣即均州群试之,祚策第一。试吏部,复第一。陈祚在太和山深得道家三昧,善处逆境,困难时仍旧发奋读书,蓄势待发,果然在时势发生变化后一飞冲天。遂擢御史,巡按福建。福建方面大吏多被弹击,禁止“和买”(明清两代﹐和买称为“采办”﹐虽有不许扰民的规定﹐但官吏仍向商民勒索),闽人德之。也就是说,福建官吏用“和买”的形式向老百姓强征财物,陈祚作为御史,弹劾不法官员,明令禁止“和买”。还上奏白塔河上通邵伯湖,下注大江,苏、松舟楫,多从往来,浅狭湮塞,请开浚。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如此看来,陈祚不仅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也颇有行政管理能力。
明英宗 名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一月十五日遣平江伯陈佐到武当山致
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 明英宗御敕张三丰造像一组 其冶铸质地、雕塑艺术及工艺之精尖与金殿内真武组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均属明代艺术精品 是武当山存留的国宝级文物。
明仁宗 名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二月遣礼部右侍郎胡滢到武当山致祭。在位一年,为祭祀玄帝、管理武当道教下圣旨五道。祭真武;复位后,天顺元年(1457)四月二十五日遣定西候蒋琬武当山致祭。共为武当山下圣旨八道。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仁宗“命驸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同内官朱卜花、唐观保,外事同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琥、驸马都尉沐昕计议而行。”[4](卷1上)是时,明仁宗刚刚登上皇位,任命沐昕坐府典兵,表明新皇帝对这个皇亲国戚的信任和重视。
明代宗 名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正月十五日遣翰林院侍讲徐珵到武当山致祭真武。共为武当山下圣旨六道。
明宪宗 名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四月二十日遣吏科右给事中沈瑶到武当山致祭真武。成化九年(1473)七月,派太监陈喜等送真武圣像二堂于太和、玉虚安奉;成化十二年(1476)遣陈喜送《真武经》500部到武当山。共为武当山及周围地区下圣旨六十道。
明成祖朱棣在大修武当山期间,于永乐十六年十二月初三日下圣旨(公元1418年)《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中称“武当山蟠蜛八里余里”并将其全部内容刻碑立于玉虚宫、五龙宫、净乐宫、南岩宫、紫霄宫五宫之中。从那时起,“八百里武当山”的说法形成定制,传遍天下,更为后代史书、文学作品所引用。在这之前记载都只说明武当山范围概数,没有具休范围起止点。直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宪宗朱见深于六月初六日在 《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的圣旨中称“朕维大岳太和山,乃玄帝显灵之地也。形胜蟠蜛八百余里,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凹,北至白庙儿。”此时才由皇帝划定武当山的具休范围。实际上就是当时均州所管辖的汉江以南的大部分行政区域。当时均州与今丹江口市行政区基本相同。冠子山即在今丹江口市与谷城县交界的大界山附近。麦凹在今丹江口市与房县交界处的界牌垭与分水岭之间。鸦鹕寨在今十堰市茅箭区擂鼓抬附近。(十堰市成立之前原均县与郧县交界处)白庙儿在今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白庙村,距原江汉河道约50里。依此范围,沿山地高低起伏区域周回实有八百多里。(明代1里约合今0.96里,前文中的“方圆”、“周围”、“根蟠”、“蜛地”、“蟠蜛”都是指武当山的“区域周回”即周长。)
明孝宗 名朱佑樘。弘治元年(1488)四月十二日遣阳武侯薛伦到武当山致祭真武;经治七(1494)年八月,送圣像十九尊及供器等到武当山。共为武当山下圣旨三十二道。明武宗 名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三月二十七日遣崇信伯费柱到武当山致祭真武。共为武当山下圣旨二十一道。
神山峭拔近星天,殿阁坚高霭碧烟。
风静老猿攀柏啸,日明仙鹤傍人旋。
文皇创建崇优礼,历代颛祈国祚延。
奉命南来跻福地,幸踏云梯谒圣贤 。
诗的首联称武当为“神山”,准确反映了明代武当山在朝廷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颔联写景,明代武当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全山多有珍禽异兽,老猿攀爬到古柏老树上仰天长啸,仙鹤围绕着香客游人盘旋起舞,这种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景象,是武当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颈联写史,“文皇”指明太宗文皇帝朱棣,他于永乐年间创建了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并敕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崇奉武当山真武神的祀典超迈前代。明永乐以后历代皇帝即位都要遣官告祭武当真武之神,并经常命武当道士举办规模宏大的斋醮法事,求神保佑“皇图巩固,宗社平安”。尾联记事,写作者奉明孝宗之命斋送神像到武当山奉安之事。据明代太监王佐编《大岳太和山志》卷四《钦降像器》云:弘治七年 ( 1494年 )八月初九日,“敕御用监太监扶安、尚衣监太监余庆、御用监左少监张昺:今命尔等管领黄船并马快船只,装送真武圣像并供器等项,前去大岳太和山奉安,就修斋醮。已敕湖广三司并管山内外官员预先整理伺候应用。尔等沿途务要十分仔细,用心照管,不许丝毫怠忽……” 。
明世宗 名朱厚熄,年号嘉靖。信仰道教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专求长生,尤推崇武当真武神。嘉靖元年(1522)四月二十五日遣工部右侍郎陈雍到武当山致祭真武;嘉靖三十一年(1552)拨内帑银11万两,遣工部右侍郎陆杰等率湖广军民重修武当山宫观,建石坊一座,赐额“治世玄岳”。共为武当山下圣旨一百四十道。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世宗
重修武当山宫观,太和、南岩、紫霄、五龙、玉虚、遇真、迎恩、净乐八大宫有房屋6266间。除将武当山原有庙观全部修缮外,另新修“治世玄岳”石牌坊一座。 清乾隆后,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清末,武当山仅剩庙房3千多间。
明穆宗 名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二十一日遣尚宝司寺少卿徐琨到武当山致祭真武。共为武当山下圣旨七道。
明穆宗鉴于其父崇道过滥,对道教采取了打击、抑制的政策,但他也爱好服食丹药。明神宗即位后恢复了崇道政策,对张天师进行册封,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敕令张国祥天师编印《万历续道藏》,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神宗深受道家黄老学说和世宗潜心修道的影响,深居宫中28年不上朝。明后期的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对正一道延续了利用、扶植的政策。
明神宗 名朱翊钧。万历元年(1573)遣工科给事中吴文佳到武当山致祭真武。曾先后为《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作序,刊版印行后,送往武当山。
从1998 年春天被洪水冲跨的小寨子河水库向上走约数里路,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古代道教建筑遗址--金沙坪凝虚观。由于朝武当的主神道不从金沙坪经过,凝虚观也毁废多年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所在,甚至连《丹江口市地图》也没有标出它的方位。不过,尽管道观已经成为废墟,但废墟上几块或倾斜或仆倒的古碑却有些来历,不可小觑。
小寨子河是个土名,有关地图标志为“螃蟹夹子河”,也是一个很俗气的名字。实际上,这条河在古代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青羊河,又称东河。东河从凝虚观前蜿蜒流过,清澈明净的河水给人一种鲜洁凉爽的感觉。赤脚在河水中行走,你会发现在几块青石之间有石灰糯米汁粘合的痕迹。原来这里有一座古桥,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涨洪水,桥被冲垮了。桥基旁的乱石堆里仆卧着一块石碑,拂去浮土,碑中间“通玄常久之桥”六个大字,端庄遒劲,颇见功力,碑左边刻的是“协镇湖广均房等处地方副总兵胡世英题”。胡世英是清初武将,字汝迪,安徽歙县人,曾因镇压“小闯王”李来亨农民起义,擢任均房协镇副总兵;后因平定吴三桂叛军屡立战功,升总兵官。该碑系凝虚观管理常住道士五某所立,时在康熙壬子年春(公元1672 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凝虚观大殿的崇台上,有一块高2.23 米,宽0.85米的皇帝圣旨碑,题为“皇帝敕谕武当山遇仙坪凝虚观住持及道众人等”。立碑时间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三月,这是一块颇有文物价值的古碑。它记载了明神宗对武当山道教的重视,也记载了皇帝印造、施舍《道藏》的历史。我们今天看到的《道藏》共计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编纂于明初,是研究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文献典籍。在明代,《道藏》的印制由皇宫内的太监掌管,由皇帝直接施舍到京城或全国各地的著名道观。因而皇帝在圣旨中说:“凡尔羽流,其焚香讽诵,倍受奉行。为国祝禧,为民解罪。法严顶礼,永远尊藏。不许亵玩损失。”古碑已经倾斜,站在古碑前,你不禁会问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赐给偏僻的凝虚观一部《道藏》呢?这部珍贵的典籍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呢?
康熙皇帝 名玄烨。康熙四十二年(1703)为武当山太和宫、静乐宫等五宫观御书匾额五块,即“金光妙相”悬挂于太和宫金殿内、“默赞皇猷”悬挂 于静乐宫、“仙箓崇虚”悬挂于周府报国庵、“曲成万物”悬挂于南岩宫、“清虚至德”悬挂于玉虚宫。“金光妙相”匾额至今还悬挂于金殿内。
康熙皇帝经常微服私访,察看民情,一天,他来武当山游玩。这时庙山上的灯亮了,钟响了,蜡着了,那个徒弟想:师父大概要回来了。康熙和随从来到大殿,烧完香康熙刚要走,那个徒弟上前抱住他的腿直叫师父。康熙很吃惊, 说:“你怕认错了人吧!我怎么是你的师父呢?”徒弟就把师父先前说的话说了一遍。康熙双手合并,仰起头,闭着眼睛,念道:“善哉,善哉。”刚说完,那个徒弟也变成了仙人。
康熙从武当山上往下走,忽然起了大风,眼中吹进了一个小石子,他气愤地说:“这地方十年九旱,飞砂走石。”走了一会,他的一个随从说:“皇上今天把这儿说的太瞎了,这里的人以后会饿死的。”康熙说:“那不要紧,这里以后有的是地瓜和麻油。
乾隆皇帝 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元年(1376)四月十三日下诏豁免武当山香税;乾隆四十三年(1778)赐“天柱枢光”匾额于太和宫皇经堂,至今尚存。
乾隆巡游武当路线图现身 缘何未登武当成谜(图) 来源:十堰晚报 200多年前的八百里武当山是什么样子?皇帝登临武当山之前有哪些准备?日前,丹江口市汉江集团铝业公司退休干部王永国向记者展示的一幅彩色绢画长卷图《均州属地名胜图》,揭开这些秘密。 今年67岁的王永国现任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员、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为研究沧浪、均州以及武当的历史文化,追寻先人历史文脉渊源,王永国寻遍国内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10年前,终于在国家图书馆发现《均州属地名胜图》。2011年,他最终以申报《沧浪地传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的名义申请复制,得到国家图书馆的特批。 《均州属地名胜图》是一幅彩色绢画长卷图,作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长4.71米、宽0.3米的《均州属地名胜图》,曾称《汉水上游名胜图》、《均州附近名胜图》,全国仅存一幅,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 此图是专门为乾隆皇帝登临武当山而绘制的出巡路线图。图从右至左分别沿汉江逆水而行,两岸景致一览无余。自襄阳牛首起,经谷城、老河口、均州城及武当山古神道一直到武当山金顶。图中详细绘出沿途风景名胜,标注建筑名称、地名,其间里程精确到半里。 专家分析,本图应为官方组织人员勘测、调查,经宫廷画师绘成,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画中显示 自均州城内净乐宫台基起,至金顶共计壹佰贰拾里 ,图中山川地貌、道路、水系、宫观建筑更为详尽。如今,因修建丹江口大坝,很大一部分区域已经淹没于库区水下,无法再现历史,所以更加显现出此图的珍贵。 据专家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帝王巡游活动就开始了。乾隆皇帝出巡,依惯例,宫廷画师都会绘制一路的巡游地图。 《均州属地名胜图》是为乾隆出巡武当而准备的行程安排,因此,从襄阳牛首至武当山金顶沿途选定12处可作(建) 行宫 的位置和10处 扎营之所 。均州辖区内有8处 行宫 、6处 扎营之所 。 据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介绍,到目前为止,研究会还没有发现记载皇帝登临武当山的史料。 为乾隆皇帝出巡武当绘制的路线图已出炉,那么,乾隆缘何没有登临武当山成难解之谜。
道光皇帝 名爱新觉罗宁。道光十一年(1831)御书“生天立地”匾额,赐于太和宫皇经堂,至今尚存。
太和宫[皇经堂]是道教设醮和早晚开坛功课的场所。也是武当山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清代木雕作品。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民国四年再次修茸殿堂三间,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屋顶饰翠缘鱼琉璃瓦,前为廊后为檐,正面为全开式格扇门。面阔三间10.13米,进深9.2米,通高9.9米。额书“白玉京中”四个大字,刚劲有力,金碧辉煌。道家称天上有白玉京,是神仙的居处。又说“老子(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指诸神在皇经堂内,如同天上的白玉京中。额坊隔扇门有木制浮雕的众多道教人物故事和珍禽神兽,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殿悬挂的金匾上书“生天立地”四个大字,是清道光皇帝亲笔御赐。殿内供奉着主神是真武,两边侍从是金童玉女。左边供奉的是三清尊神,右边奉着观世音,道教称“慈航道人”,这是道教中全真教派三教合一的产物。殿内依次排列的还有灵官、吕洞宾及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