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十八省为什么不会独立(何谓汉地十八省)
汉地十八省为什么不会独立(何谓汉地十八省)唐朝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版图臻于极盛,并首次将漠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其最大范围南今越南、北到贝加尔湖、西到咸海、东扩朝鲜半岛的辽阔疆域, 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隋朝自灭南陈后,控制了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到敦煌,南到交趾的广大区域,在公元609年达到鼎盛,国土面积467万平方公里我们来看看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的疆域变迁图就可以对此有深刻的了解。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驱逐了匈奴,并征服百越,将河套地区和闽越地区纳入了领土范围,并且建立了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的约34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汉初立国时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到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拓边,强盛时期疆域约有600万平方公里。
华夏自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在开疆扩土,中华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不知不觉中,现代的历史里有了个“汉地十八省”的说法,说汉人的脚步从未踏出汉地十八省,从来都没有能对除了汉地十八省之外的土地进行过有效统治,除了汉地十八省之外,其他的土地是满清入关后带来的嫁妆。什么时候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是对是错呢?
事实上,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汉地十八省的这种说法,只是有些人在人为的宣扬只有汉地十八省才是中国的传统统治区,其他区域包括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东北都是清朝带来的,没有清朝就没有中国,这是完全错误的。
所谓的汉地十八省,也就是清朝将明朝统治区中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事实上,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也本就为历朝历代开拓后的地区,但却被满清政府列为其它民族居住区,这是满清政府的民族分化治理政策,并不是说汉地十八省就是汉人的,其他就是其他民族的。例如辽东自战国以来就是汉族的传统居住的地区,但清入关后驱除了那里的汉人,并把其列为禁地,禁止汉人进入。类似的禁地还有新疆、蒙古、西藏等。在满清时代,这汉地十八省的建立就是为了对当时的满人和汉人进行分离,其实也就是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于汉族人口的歧视,这个汉地十八省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种族隔离,并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意义,更不可能说历代华夏先民的足迹只是在汉地十八省。
中国疆域自古以来就不断的随着开拓和征服而变化,一般从《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开始直到唐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一直到了元朝西藏地方开始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明朝末年郑成功驱逐殖民者正式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清朝时将唐末后长期处于中原政权统治范围之外的新疆收复而纳入版图, 直到1946年外蒙古公投决定独立,自此中国疆域从秋海棠变成“雄鸡”至今。中华之疆域是在不断变迁的,但从未说只有汉地十八省的说法。
我们来看看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的疆域变迁图就可以对此有深刻的了解。
一,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驱逐了匈奴,并征服百越,将河套地区和闽越地区纳入了领土范围,并且建立了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的约34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
二,汉朝时期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汉初立国时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到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拓边,强盛时期疆域约有600万平方公里。
三,隋朝时期隋朝自灭南陈后,控制了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到敦煌,南到交趾的广大区域,在公元609年达到鼎盛,国土面积467万平方公里
四, 唐朝时期唐朝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版图臻于极盛,并首次将漠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其最大范围南今越南、北到贝加尔湖、西到咸海、东扩朝鲜半岛的辽阔疆域, 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
五, 元朝时期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 、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1310年 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 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后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六 ,明朝时期1415年的明朝和蒙古(北元),《中国历史与经济地图册》,美国哈佛燕京学院1935年版
明朝时期,《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 吐蕃 ,南包 安南 ,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 东胜 ,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 哈密 、 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明朝疆域约997万平方公里。
七,清朝时期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领有台湾 、 澎湖 、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 ,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清朝收复了新疆,并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藏和蒙古地区的统治。
关于嫁妆论:
通过以上的疆域变迁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华夏自古对中华大地的统治都远远超出了所谓汉地十八省的区域范围,所谓的满清带来嫁妆论是极其荒谬和错误的,现今中华的疆域是历代先民和开疆将士们通过流血和牺牲换来的,其中虽然不乏满清的功劳,但最终的功绩应该归属于整个中国历史,归功于为了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稳定的将士,归功于二战胜利后对世界局势和势力范围的划分,归功于为了维护历代保有的疆域而献出生命的解放军战士,正是拥有了绝对的实力,我们才能成为世界第三疆域大国,这不是简单的所谓嫁妆论就能带来的,任何鼓吹嫁妆论和将汉地和其他地区划分开来,鼓吹其为少数民族传统地区的行为都是严重的分裂主义行径,现代中国所有的区域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从来没有将汉地和其他区域分开的这一说,我们可以通过找寻那些所谓的汉地之外的区域之历史来确定这些。
东北公元前11世纪,箕子在辽西建立箕子侯国(即箕子朝鲜),为周王册封。周朝典籍明确记载“肃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与东北的关系。 辽宁大部地区属于当时的燕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形成国家,是土著部落的聚居地。 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 前226年,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秦将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遂亡。秦在东北地区设辽西郡及辽东郡等。辽东郡: 范围约在今的辽宁省 。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置郡。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开原市以南,朝鲜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区。辽西郡:辽西郡:战国燕置。秦汉治所在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这都是早起华夏先人开发并管理东北地区的证明。
从西汉时朝鲜半岛的北部纳入中国版图后,到唐朝时已经领有现在东北区域的一半,内蒙的大兴安岭往西地区的疆域,辽金时期治有东北,元朝从开始一直拥有东北的全部,整个明朝时期,整个东北汉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而最南面的辽东地区汉民占百分之九十。东北地区就是以农耕汉民为主体的村落城镇中间间杂一些半军事化的少民部落。各地都有明朝政府派出的官员组成的地方政府。但由于驻军不足,所以封赏一些半军事化的少民部落为地方保安部队,一是供应一些粮食防止他们抢劫危害一方。二是利用他们的军队为政府所用。对于他们自己之间的争斗,只要不为害汉民大众,政府也懒得管。这就是明朝直到中晚期的东北真实状况的东北状况。当时的东北民族部落是多民族的,有辽,金,鲜卑,俄国,朝鲜,蒙古等等几十个族源部落。当时明朝政府分不清,统一称为“女真人”,在哪个地方就称为那个地方的女真。例如努尔哈赤部落本源几代在朝鲜,但逃到辽东的建州后,就被明朝政府定名“建州女真”。
明朝对东北的控制延续的时间并不长,从朱元璋置辽东都司经营辽东,后朱棣招抚女真部落,于永乐九年(1411年)设奴儿干都司, 共辖130多个卫所。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儿干的流官驻军,不过之后女真仍奉明朝为主,至万历年间卫所增加至384个。到了后期后金崛起后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进占辽东。
鼓吹东北自古不属于中国的伪满教科书
此时的东北邻国高丽于元明之际大肆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1393年朱元璋内迁铁岭卫,默许取代高丽的李氏朝鲜占据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地区。
清朝建立后,东北由于后金和清朝的控制和其对汉人的政策导致居住人口减少,资源开发等相对落后于关内,东北的领土经过尼布楚条约等后边的一系列条约而减少,直到民国开始,张作霖父子用火车移民东北,才使东北焕发了活力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繁荣地区和工业基地。
蒙古中国古代地理志《山海经》中的《北经》中最北的范围就是在今天内蒙古的阴山一带。到了周朝时期,西周时期有个小诸侯国叫代国,它就是在内蒙古南部。后来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人南下,将整个内蒙古统统吞并。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云中郡,其郡治就在现在的呼和浩特附近,秦代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约是今日的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西汉时期,将云中郡划分为云中郡和定襄郡。东汉时期,又重新设置了云中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令大将蒙恬北筑长城,退却匈奴七百余里,从匈奴人手中得到了河套一带地区,而河套就是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朝基本上是继承了这一地区,魏晋时期也差不多如此。到了南北朝,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并且向北攻击柔然,此时北魏占据了除蒙东大兴安岭之外的整个内蒙古。北魏和漠北柔然的边界基本上和今天中国和蒙古国 边界大致相同,只是向北稍微推进了一点点。北魏占领了除蒙东之外的整个内蒙古。隋朝时期,内蒙古属隋朝管辖。
霍去病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史称封狼居胥。
唐朝时期,唐朝疆域极盛时期的确灭掉突厥,短暂的统治过外蒙古和贝加尔湖,后来即使在突厥复国之后,唐朝对内蒙古的统治还是没有放手过,即使到了唐朝后期,内蒙古的蒙西和蒙中仍然处于唐朝管辖,到了元朝时期,蒙古完全归属中国。清朝时期不仅统治了传统的内蒙地区,还对外蒙地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统治,但在清朝末期,蒙古驱逐了清朝通商大臣,宣布了第一次独立。
新疆新疆从西汉开始纳入中国版图。西汉之初,西域各地处在匈奴统治之下。公元前138年,为击退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劫掠,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东汉在西域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史”,继续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唐朝时期,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于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唐朝灭亡后,新疆一直游离于中原政权之外,最终由清朝击败准格尔汉国将其收复,重新纳入中华领土。
西藏公元1235年,蒙古大举攻宋,窝阔台阔之子端经甘肃陕西南部,进入川中,并直抵拉萨,控制了西藏的核心地域,并开始在此地区沿途设驿站,供应物资。当时西藏的重要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前往凉州,代表西藏各僧俗势力,向蒙古降服纳贡。公元1251年,蒙哥继位,蒙古大汗为调整蒙古宗王关系,进行新的分封,将前藏与后藏的各个地区分封给包括忽必烈,阿里不哥在内的一系列蒙古王子。
公元1247年,萨迦·班智达和蒙古宗王阔端在两州举行会晤,二人就西藏归属蒙古等关键性问题达成共识。会谈后,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这一历史性文件。《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一出“卫、藏之僧人、弟子和施主等众生阅读了此信件后,无不欢欣鼓舞”。
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事务,并监督政府与僧人之间的关系。八思巴喇嘛成了这个新机构的总领。
1288年,总制院改称宣政院,管理青藏高原全境,另外,通过对藏传佛教的扶持,忽必烈开始接受佛教,元朝开始走向“政教合一”,忽必烈得到了西藏宗教界的衷心拥护,元朝对西藏的统治更加深入。忽必烈时期,在青藏地区进行人口普查,建立站赤系统,为青藏地区设计了一个税收体系和兵役体系。并且在西藏驻军和派驻官员。这是中国正式将西藏纳入领土范围的开始。
明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乌斯藏都司以及朵甘都司统治西藏地区,下设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等一系列机构,还通过封西藏宗教领袖的形式笼络西藏上层人士。但是明朝所设立的一系列职位,授予对象都是西藏本地人,明朝自始自终没有在西藏驻军,对西藏的统治不如元朝。
到了公元1716年,准噶尔部进攻西藏。占领了拉萨,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带兵进藏,于1722年成功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清朝收复西藏后,恢复了达赖和班禅制度,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和2000卫队,标志着中国对西藏地区统治的加强,但在清朝末期,英国入侵西藏导致了清朝在西藏体系的崩塌。
台湾公元230年,黄龙二年,三国吴的万人船队曾到达夷洲即台湾,这是中原王朝最早和台湾的交通记录,随后隋炀帝派陈稜和张镇周率一万多东阳兵,从义安泛海出发抵达台湾对当地人进行招抚,从此台湾纳入到中国版图。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到了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1620年的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推动。期间荷兰人占领了台湾,但民族英雄郑成功又将荷兰人驱逐出去,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赤嵌楼为承天府,台湾正是归入中华统治。
清朝时期虽然通过和荷兰人的合作,打败了明郑政权,但却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导致台湾几乎沦为他国之土,最终二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中华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