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然而,在太和七年(493年)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汉化的改革,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时,决定迁都到洛阳,在失去了防卫王都的作用后,再加上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自此,北方六镇不可避免的衰落了。空间距离的扩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北魏抵抗柔然的军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镇。六镇将军多有拓跋氏贵戚贤臣担任,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仕途却不受影响,且常被特别提拔,因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中的一支在攻占了中原大部分的地区以后,跟其他异族一样也在此建立了一个异族政权。即是北魏。并且在随后几十年的征战中,北魏的政治中心逐渐往南迁移。并将国都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上的另一只游牧民族柔然也随后崛起了。为了抵抗北部游牧民族柔然的攻击,防卫王都平城,北魏在长城沿线建立一系列军镇用以抵抗柔然铁骑,其中有六个军镇最为强大

先说北魏分裂之前,这里先带大家了解一个地点,这就是“武川镇”。

武川镇(今呼和浩特市西北25公里)是北魏边防六镇之一,后世被人誉为是“王气所聚”之地。为什么呢?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1)


因为这里是北周、隋、唐三朝家族的崛起之地。影响了中原地区几百年的历史。

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中的一支在攻占了中原大部分的地区以后,跟其他异族一样也在此建立了一个异族政权。即是北魏。并且在随后几十年的征战中,北魏的政治中心逐渐往南迁移。并将国都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上的另一只游牧民族柔然也随后崛起了。为了抵抗北部游牧民族柔然的攻击,防卫王都平城,北魏在长城沿线建立一系列军镇用以抵抗柔然铁骑,其中有六个军镇最为强大也最为重要,那就是著名的北方六镇。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2)


北魏边防六镇有武川镇、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

北魏抵抗柔然的军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镇。六镇将军多有拓跋氏贵戚贤臣担任,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仕途却不受影响,且常被特别提拔,因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

然而,在太和七年(493年)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汉化的改革,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时,决定迁都到洛阳,在失去了防卫王都的作用后,再加上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自此,北方六镇不可避免的衰落了。空间距离的扩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随着孝文帝的迁都,一大批镇守边疆的贵族也随着迁移,因此北方六镇在失去上层政治的支撑后,六镇的军将逐渐被边缘化了,这引发了军人集团的不满。要知道六镇的镇守者原来是贵族,现在因为留守边疆逐渐被政治中心所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功劳,甚至还面临着沦为社会下层的危机。使得这些掌握着军事力量的军人集团开始逐渐的联合起来,他们通过不断的联姻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来自上层的压迫越大,在面临沦为社会底层的军人集团联系的也就越紧密,而他们所激起来的反弹、所表现的团结,是当时任何一个集团也比不了的。

当这种不满的情绪逐渐积压为怨气,再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固的家族联姻的支撑,这为北魏的边疆统治区域埋下了隐患。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3)


最终于正光五年(524年)三月,因为沃野镇的一个领主对待百姓非常苛刻,最终激起民变,愤怒的人们攻入沃野镇并将领主杀死,而且开始组织起来一起反抗上层的统治,很快,大量不甘于上层的压迫的下层百姓开始加入到反对残暴统治的起义中,战火很快蔓延到了北方一系列军镇。

而最为强大的六镇的军人集团也乘势起兵,加入到内战中,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的军阀混战之后,最终脱颖而出的是来自武川军人集团的宇文泰和怀朔镇军人集团的高欢,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运,这两个并世的枭雄,最终将北魏分割成东魏和西魏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权。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被北周武帝所灭。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4)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六月,杨坚出身于西魏的同州,其父亲杨忠当时为同州刺史。

据记载杨坚家族从五代祖就世代在武川为武将,但是直到在杨忠这一代才逐渐兴盛,杨忠因为是宇文泰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所以在西魏被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因在对战东魏的战争中军功卓著,被封为隋国公。这也是杨坚称帝后改朝代为隋的原因。

由于杨忠经常跟随宇文泰征战在外,所以杨坚得以有幸见到宇文泰。

一代枭雄宇文泰曾夸赞杨坚:“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在杨坚的成长过程里,从西魏到东魏,再到北齐与北周,战争一直没有间断,仅大规模的战役就有五次,小规模的战斗就更多了,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战争的天平逐渐倒向西魏。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5)


事实上,在与东魏高欢集团的对峙中,宇文泰集团其实是非常弱势的,尤其是在武力上,根本就不具有与高欢抗衡的实力。

经过了军阀混战之后,高欢的麾下收纳了大部分的鲜卑武装。所以前期在于高欢的对峙中,宇文泰一直都是处于防守的状态。宇文泰之所以能够坚持并最终取得优势主要是他接收了北魏汉化政策的成果。宇文泰其麾下军队大多为汉人,只有少量的鲜卑军人。所以宇文泰集团在进入关中和陇右地区后,在拉拢了大量的关中豪强的同时进行了军队改革。

这次军队改革就是——府兵制。府兵制就是闲时农耕,战时出征,这一改革将一盘散沙的地方武装打造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并且强调了军队归皇帝所有,完成了府兵的国家化。这项制度延续了将近两百年。在唐太宗时达到了鼎盛。

宇文泰的府兵制的顶端是八位柱国大将军,除了宇文泰和西魏皇室一位,还有李虎(唐高祖李渊爷爷)、独孤信等。八柱国之下还有十二大将军。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6)


为了使汉族豪强归心宇文泰给予了一批汉族将领为军队的高级将领,但是最高的统治阶级还是以宇文泰为首的军人集团。正是借助于府兵制,得到了汉族豪强的支持,西魏的战斗力逐渐增强,慢慢的可以与东魏抗衡。

高欢吸纳了大量了鲜卑贵族和军队,甚至在战争中高欢都是以鲜卑语来号令军队的,所以在国家政策上往往都有点偏向鲜卑,相比之下汉族地位普遍地位低下,在腐败的朝政和持续激烈的民族矛盾之后,北齐的实力在慢慢的消解者。宇文泰在汉化形成了一个胡汉杂糅的实力——关陇集团。而高欢却因为内部矛盾,实力在不断的消耗。彼此消长之下,北周的军队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所谓关陇集团就是关中、陇右这一地区的豪强集团,关陇集团的出现是宇文泰府兵制改革之后又一次官制改革的结果。宇文泰通过《周礼》改造中央官制,拉拢汉族豪强和士人;同时又赐姓一些汉族将军鲜卑姓氏,以达到杂糅胡汉的目的。杨坚的家族就被宇文泰赐姓位“普六茹氏”。就这样一个胡汉杂糅的政治同盟登上了历史舞台。

关陇集团的出现是南北朝民族融合的最后一环,在魏晋南北朝近四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王朝的兴替往往与民族政策的好坏与民族融合的高低有关。

随着杨坚逐渐的长大,宇文泰和高欢也已相继病逝。他们子嗣分别取代了东魏和西魏,建立了北周和北齐两个国家。而杨坚在成年后就跟随在其父亲杨忠的身边,并且在战争中杨忠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得到了大柱国之一的独孤家族青睐,杨忠为他迎娶了独孤家族的第七个女儿,即是后来的独孤皇后。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7)


此后,在对北齐的战争中,归功于府兵制胜利的天平逐渐朝着北周倾斜,最终公元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掉了北齐,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使中国从天下三分到南北对立。这一年杨坚杨坚36岁,被封为上柱国,而他的女儿杨丽华被北周武帝选为太子妃。

在灭掉北齐的第二年,北周武帝就病逝了,随继宣帝继位,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晋升位大司马。

随着杨坚政治地位和政治威望的提高,周宣帝对他也有所猜疑,为了化解宣帝的猜疑,杨坚请求外调为扬州总管,暂时的避开政治中心。虽然对最高的权力充满了渴望,也只能继续隐忍待发。但好像天意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周宣帝暴毙,留下了只有八岁的静帝,在经历连续两位短命皇帝的北周,北周王室的气运黯然而收。

然而此时的杨坚再也不用收敛他的王者霸气,为了防止北周宗室发动兵变,他先后将五位亲王召回长安秘密处死,这引起了手握重兵的地方势力派深感不安。

最终在当年的六月,镇守山东的大将尉迟迥、郧周总管以及益州总管发动叛乱。在用时四个月后,杨坚平定叛乱。

北魏历史讲解(北魏的分裂和隋朝的统一)(8)


杨坚平定叛乱后,宣布将姓氏改为原来的汉族姓氏,这意味自己就是汉族的正统地位。所以吸引了一大批汉族政治集团的支持,在加上北周宗室也已无力抵抗,最终在平定叛乱后的第二年(581年),以隋代周,建立汉族政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