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统治危机问题(明朝对东北地区统治的建立)
明朝统治危机问题(明朝对东北地区统治的建立)明军克取元大都北京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明太祖发动建国后的第一次北伐。明军取得大胜连破元军,攻克应昌。城破前元顺帝妥欢帖木儿于应昌病逝,其子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仅率数骑仓皇逃亡。面对明军的节节胜利,辽东一带的故元势力已成惊弓之鸟。迫于明军压力,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二月,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携辽东州郡归降。明太祖下诏设立辽东卫指挥使司,以刘益为指挥同知,这也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第一个卫。四月,因不满刘益降明,刚刚当上明朝指挥同知的刘益被部下洪保保(高丽人)叛杀,但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七月,明太祖派将领马云、叶旺率军两万五千从山东渡海进驻辽东。介于辽东故元势力尚强,而马云、叶旺的兵力又不足以击溃元军。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再命靖海候吴祯率庞大海运船队抵至辽东,两路明军合兵后又向北进击夺取辽阳等地。用《明太祖实录》的话讲,即辽东明军“完城练卒,尽收辽东未附之地”,至此明朝在
明朝疆域图
粉碎红巾军的北伐后,元朝又再接再厉,一度消灭了曾遍布中原的各支红巾军,刘福通也在与各方交战中不幸战死。然而随着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的意外身亡,原本对元朝有所改观的形势再度恶化起来。无论是重据北方的元朝,还是盘踞南方的红巾军各都陷入到混乱和内讧中。只待南北双方看谁能先平弭内乱,完成自身的力量整合,再全力进击便能再统南北。
明太祖朱元璋
在这场干系天下归属的竞争中,原红巾军首领朱元璋率先在南方各支反元武装中脱颖而出。在相继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敌对势力后,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南京正式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大明王朝由此立国,朱元璋也被尊为明太祖。就在准备称帝的同时,明太祖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兵二十五万出师北伐。势如摧枯拉朽的明军一路高奏凯歌,相继攻取了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妥欢帖木儿仓皇北逃遁回漠北草原,元朝对内地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而退返漠北的元廷也被称为北元政权。介于故元还有较强残余势力,明军夺占大都后没有片刻停歇予敌喘息,继续四处征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至七月间,明军已相继平定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八月至亦年正月,明军夺取山西。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明军占领陕西。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军自临洮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安抚吐蕃,河州以西的朵甘、乌斯藏诸部归附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消灭明夏政权,四川、重庆归属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入云南昆明,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将妻子逼入滇池殉死,自己与众臣子自经而亡,云南被纳入明朝版图。至此明朝完成了对内地的基本统一。
明太祖北伐灭元
逐步统一内地的同时,明太祖也在时刻提防着故元势力的卷土重来。当时北元仍占据着长城以北的广阔区域,复辟之心不死,还不时袭扰明朝北边。为了打击北元,明太祖一朝先后共发动了八次北伐,重点打击方向即是位于漠北的元廷。与此同时心思缜密,一直在谋略全局的明太祖又另辟蹊径,将东北地区作为又处一经略的重点。自唐末以来,得东北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对此深以为然的辽、金、元三朝都极为重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和经营。尤其元顺帝北迁后,北元更将东北地区视为抵挡明朝威胁漠北元廷的重要屏障。是时,北元若是控制东北地区则可进逼燕京北平(即北京)。明朝若能控制东北地区亦可形成对蒙古高原的钳形夹击。如此关系全局的利害要地,明太祖自然不会弃之不顾熟视无睹。事实上早在明朝平定西北地区之初,明太祖深邃的目光便已投向了尚为故元势力盘踞的东北地区。
明朝骑兵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明太祖发动建国后的第一次北伐。明军取得大胜连破元军,攻克应昌。城破前元顺帝妥欢帖木儿于应昌病逝,其子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仅率数骑仓皇逃亡。面对明军的节节胜利,辽东一带的故元势力已成惊弓之鸟。迫于明军压力,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二月,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携辽东州郡归降。明太祖下诏设立辽东卫指挥使司,以刘益为指挥同知,这也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第一个卫。四月,因不满刘益降明,刚刚当上明朝指挥同知的刘益被部下洪保保(高丽人)叛杀,但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七月,明太祖派将领马云、叶旺率军两万五千从山东渡海进驻辽东。介于辽东故元势力尚强,而马云、叶旺的兵力又不足以击溃元军。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再命靖海候吴祯率庞大海运船队抵至辽东,两路明军合兵后又向北进击夺取辽阳等地。用《明太祖实录》的话讲,即辽东明军“完城练卒,尽收辽东未附之地”,至此明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得以真正建立。
明军克取元大都北京
明朝夺占辽东后,在松花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仍然盘踞着故元太尉纳哈出的数十万人马。势力强大的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频繁活动于辽东及辽河流域之间,也是明朝在东北地区的重大威胁。受制于北元从西北及西南方向的诸多牵制,明朝暂时无力对付纳哈出。至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的故元梁王政权后,明太祖开始着手彻底解决纳哈出。明太祖先下令调集北平、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民工二十万,运输粮食一百二十三万石至北边松亭关、大宁等要塞。又经过四年准备,明太祖派征虏大将军冯胜统军二十万,出松亭关进攻纳哈出。在明军步步进逼下,力穷势枯的纳哈出被迫投降。明军俘获纳哈出所部军民二十余万,“牛羊马驼辎重亘百余里”。经此一战,明朝肃清了盘踞东北地区的故元势力。
明朝武士
收取纳哈出占据的松花江流域(主要为吉林及部分辽宁地区)后,明朝并没有停止在东北地区扩张的脚步。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征虏大将军蓝玉率十五万军大破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是为捕鱼儿海大捷。明军追击至兀良哈地区时,故元辽王、惠宁王、朵颜元帅府相继投降。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朝在归降的蒙古诸部(黑龙江以南,西拉木伦河一带)设置卫所,分别是:设于齐齐哈尔的福余卫,设于桃南的泰宁卫,设于朵颜山(今索伦县西南)的朵颜卫,统称为兀良哈三卫。景泰年间,明人陈循所撰的《寰宇通志》对兀良哈三卫的起初地域有过明确考证,“其地东至海西,西至开平,北至北海”。换言之自大兴安岭以东,北至呼伦贝尔草原俱被纳入明朝版图。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将周兴率师出居庸关北征也速迭儿,扫荡“元始兴之地”的斡难河(今鄂嫩河)流域。明军一举击溃北元残部,使之十余年不敢到边境骚扰。同时也一度建立起明朝对斡难河流域的管辖。可惜的是!随着明军主力的撤退,斡难河流域重又落入北元手中。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周兴率师再出开元追击忽剌温女真酋长西阳哈,进至哈尔滨、呼兰、海伦、宾县等地。明军俘虏女真部民六百五十人,马四百匹而还。此战之后,明朝势力进入呼兰河流域。
明代人物俑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在他的积极经略下,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版图扩张至松花江、牡丹江及牙兰河一带。明太祖对各部酋长实行“安抚”政策,“给与印信,自相统属,打围牧放,各安生业,经商买卖,从便往来”。在明太祖积极不懈的努力下,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收到良好效果,东北各族对明朝的认同迅速提升,奠定了日后明朝在东北地区北部的统治基础。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明朝的国家战略重心向北方转移。除了迁都北京、五次北伐蒙古外,明成祖继续强化对东北地区的经营。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十二月,忽剌温女真(又称海西女真,因松花江当时称海西江)酋长西阳哈主动归附明朝,明成祖任命其为兀者卫首任指挥使,呼兰河流域也由此正式归属明朝。除了曾对忽剌温女真施以武力讨伐外,对黑龙江流域的其他各部族,明成祖还是以大力拉拢招抚为主的。明成祖为此多次派遣官员至各部累加诏谕。史载,明朝使节或入“海西等地,招谕夷民”,或“往谕奴儿干吉列迷诸部落招抚之”,或往豆满江等地安抚建州女真。介于此前,盘踞东北地区的故元势力已被明朝无情摧毁,又有不识时务的酋长西阳哈被明朝打得抱头鼠窜。吸取了这些前车之鉴,东北地区北部各部族纷纷向明朝归附,明成祖的招抚政策取得了空前效果。据《辽东志》记载,“东北至奴儿干,涉海有吉列迷诸种部落,东邻建州、海西、野人女直,……永乐初,相率来归”。《殊域周咨录》亦记载,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海西、建州女直诸酋长悉境来附”。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诏命“置奴儿干卫”,并以把刺答哈、阿刺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胪寺等为千户所镇抚。此举也标志着明朝正式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设置行政建制,开始施行统治。
明朝骑兵
随后的短短六年间,明朝又在鄂嫩河、嫩江、松花江、精奇里江、格林河、亨滚河、乌第河和乌苏里江流域等广大地区,“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据学者统计,明朝所设卫所多达一百三十二个。随着明朝在东北地区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建立一个更高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或者说已经势在必行。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奴儿干卫地方官员忽刺冬奴等人来朝时奏称,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明朝也接受了这个建议,正式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并任命内地官员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明成祖又派遣太监亦失哈、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该地“开设奴儿干都司”,具体管理卫所事务。奴儿干都司辖境辽阔,“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奴儿干都司的建立,标志着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一大业基本完成。
明代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