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时期谁建议刘备去招募诸葛亮(谁注释了三国志)

三国时期谁建议刘备去招募诸葛亮(谁注释了三国志)希望“襄阳说”不要骂习凿齿了,他在《汉晋春秋》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直接否定汉江以南的“古隆中”;在《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直接认定“古隆中”属襄阳;《汉晋春秋》“南阳城南九十里”和《后出师表》“困于南阳”则说明“南阳”就是南阳郡治宛。不注释“南阳”说明“南阳”在当时是不会引起歧义的,也就是今河南南阳一带,这同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作《出师表》时的“南阳”范围是一致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文章《裴松之为什么不给〈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做注释?》已有说明。习凿齿是支持“南阳说”的。

关于“号曰隆中”,“襄阳说”始终没有回应本人文章《十问“襄阳说”:习凿齿“号曰隆中”》,“襄阳说”最近又说:习凿齿治学严谨,他注释《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襄阳说”把移花接木玩到了极点。

三国时期谁建议刘备去招募诸葛亮(谁注释了三国志)(1)

移花接木、用谎言解释谎言是“襄阳说”的“秘密武器”。

谁注释了《三国志》?是习凿齿吗?

是南朝宋裴松之,而不是东晋习凿齿,他在元嘉十五年到十六年(438年到439年)注释《三国志》,如引西晋《傅子》“十胜十败”注释《三国志·郭嘉传》,补充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形势;引习凿齿《汉晋春秋》收录的《后出师表》(原文出自东吴张俨《默记》)补充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蜀汉形势。

有没有注释“躬耕于南阳”?

三国时期谁建议刘备去招募诸葛亮(谁注释了三国志)(2)

裴松之引用很多资料注释《三国志·诸葛亮传》,但偏偏没有注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和“南阳”,这是什么原因呢?另外他引用的《后出师表》有曹操“困于南阳”,这里的“南阳”在哪里?在“今湖北襄阳一带”吗?“困于南阳”和“躬耕于南阳”是什么关系?

裴松之为什么不注释“南阳”?

不注释“南阳”说明“南阳”在当时是不会引起歧义的,也就是今河南南阳一带,这同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作《出师表》时的“南阳”范围是一致的。

三国时期谁建议刘备去招募诸葛亮(谁注释了三国志)(3)

裴松之为什么把“号曰隆中”注释给“玄卒,亮躬耕陇亩”而不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文章《裴松之为什么不给〈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做注释?》已有说明。

习凿齿支持谁?

习凿齿是支持“南阳说”的。

他在《汉晋春秋》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直接否定汉江以南的“古隆中”;在《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直接认定“古隆中”属襄阳;《汉晋春秋》“南阳城南九十里”和《后出师表》“困于南阳”则说明“南阳”就是南阳郡治宛。

希望“襄阳说”不要骂习凿齿了,

习凿齿治学严谨不?

习凿齿治学显然是不严谨的,一方面说南阳郡在汉江以北,另外一方面却说汉江以南的“号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所以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说“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又说“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也”。

希望“襄阳说”不要再时空穿越了,不要再移花接木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