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而赵匡胤的家族就是如此。在这种时局混乱的大背景下,所谓的政坛不倒翁,比如历经四朝而不倒的冯道,其实并不多见。很多累世为官的家族,往往会因为站队错误而家道中落。但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王朝更迭频繁,今天还是朱皇帝,明天就变成了李皇帝。皇帝换人了,朝廷班子也必然要大洗牌。

北宋的简史,要从赵匡胤开始说起。

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

夹马营,位于洛阳城的东北部。后世的夹马营以烧烤闻名于世,但在五代时期,夹马营却是个军队大院。

也正是由于赵匡胤出生于军营,加之他的祖辈累世为官。所以现在常有一种说法,即认为赵匡胤是出身军区大院的高干子弟。

但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王朝更迭频繁,今天还是朱皇帝,明天就变成了李皇帝。

皇帝换人了,朝廷班子也必然要大洗牌。

在这种时局混乱的大背景下,所谓的政坛不倒翁,比如历经四朝而不倒的冯道,其实并不多见。很多累世为官的家族,往往会因为站队错误而家道中落。

而赵匡胤的家族就是如此。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

赵氏世系图

赵匡胤的高祖赵朓、曾祖赵珽,虽然都曾经是朝廷命官。其祖父赵敬更是厉害,曾在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手下先后担任过营州、蓟州、涿州的刺史。可谓风光一时。

可是,再粗壮的大腿,也有抽筋的时候。

五代初期,梁晋混战,由于卢龙军被李存勖荡平。赵敬为了避难,被迫弃官而去,率族人南迁。因而原本风光的涿州赵氏,传到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这一辈时,已然是家道中落了。

后来,虽然赵弘殷弃笔从戎,投身军旅。并在一次作战中,因为表现优秀,得到李存勖的赏识,成为一名禁军将领。

但前面也说了。五代政权皆短命,皇位更迭频繁,在这种情况下,赵弘殷不可能一直得到皇帝的重用。他在赵匡胤年幼时,实际只是禁军中层军官,并非高级将领。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说赵匡胤是从小在军区大院混大的干部子女。也可以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但是,要说赵匡胤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高干子弟,那就不准确了。

事实上,赵匡胤与父亲赵弘殷一样,后来的发家过程,基本没沾到多少家族荣光。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2)

《千里送京娘》

947年,他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但不被王彦超接纳。

后来,他又投靠随州刺史董宗本,却遭到董宗本之子董遵诲的欺侮,无法立足,被迫又再次流浪。

如果他真是什么高干子弟,不至于在外面不受人待见。

换言之。虽然赵匡胤有很厉害的祖宗,但那都是过去时。历史上的赵匡胤跟文化人一点都不沾边。他其实是个典型的乱世武将,从小兵做起,靠着一身虎胆,不断立军功才慢慢爬上高位。

像他这种人,能打仗,有本事,但野心也很大。如果有个大佬镇着,他勉强还能安分守己。一旦没有大佬能镇住他了,他必然就会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

而这也正是周世宗郭荣驾崩后,赵匡胤会在第一时间拉拢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等拜把子兄弟组成小圈子,密谋篡位的原因。

在赵匡胤那帮人看来,后周主少国疑,郭宗训才七岁,根本控制不住局势,早晚要被野心家赶下台。而他正好又是个野心家。所以皇帝的宝座,他赵匡胤不会让给别人。

960年正月初二,赵匡胤在完成了篡位的准备工作后,便策划了一个事件。

当时,开封城内正在过新年,但边关却突然传来急报,说是辽国大军来袭。

得到奏报后,后周的三个宰相,范质、王溥和魏仁浦在经过一番商议后,一致认为应当立即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禁军的最高长官)出征,迎战来犯之敌。

在得到朝廷的命令后,赵匡胤没有耽误片刻功夫,他立即升帐调兵,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军事部署。并在出兵的路上,完美复制了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一幕,也以一场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3)

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领兵出征前,曾有人提醒范质、王溥等人,辽军来袭的消息过于巧合了,会不会是谣言?现在一定不能让赵匡胤离京。如果放他离开,他肯定会造反。

但作为“过来人”的范质、王溥,对此提醒也很无奈。

他们并非不能预料到赵匡胤会造反,只是他们太清楚当时的政治格局了。

后晋时期的德节度使安重荣曾说过:天子哪有天生的,不过是谁兵马强谁当罢了!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4)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郭荣死后,禁军大佬都围着赵匡胤转。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朝廷设计杀了赵匡胤,也无济于事。

因为即便赵匡胤死了,那些和赵匡胤绑在一根绳上的同党,势必也要篡位。甚至有可能为了替赵匡胤报仇还要血洗开封。

想当年,郭威就做过这种事。

既然有前车之鉴,范质等人为了不至使悲剧重演,也只能是选择默认现实。

事后,为了稳定时局,赵匡胤先是以皇帝身份大肆封赏了在陈桥兵变中,拥护自己的一票禁军将领。

即便是没有参与兵变的大臣,如范质、王溥等人,赵匡胤也继续让他们担任宰相。

接着,赵匡胤又表示将优待后周皇族,封郭宗训为郑王。

最后,赵匡胤还郑重宣布:大宋朝廷的各项政策与后周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改朝换代而产生恐慌。

然而,就在赵匡胤极力维稳时,还是有两个人按捺不住,起兵造反了。

这两个人,分别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为啥李筠和李重进为什么要造反呢?

李筠造反的原因很简单,他觉得自己在禁军的资历比赵匡胤深。郭荣死后,他认为皇位应该轮到自己坐。

至于李重进,原因也差不多。他是郭威姐姐的儿子,也就是郭威的外甥。他觉得就算郭宗训坐不稳皇位,继任者也应该是身体内有一半郭氏血统的自己,哪能轮到赵匡胤鸠占鹊巢呢!

后来,为了推翻赵匡胤,李筠和李重进还联络了北汉,打算来个南北夹击,把宋朝扼杀在摇篮里。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5)

像这种多个节度使造反,同时还勾结外敌的情况,如果是放在后梁、后唐、后晋,成功的几率会很大。

比如当年李从珂联合石敬瑭推翻李从厚。石敬瑭勾结耶律德光推翻李从珂。

不过,由于郭荣在位期间,曾推行强干弱枝政策,把禁军的老弱裁汰到地方,同时还将藩镇精锐征调入禁军。这导致后周时期的藩镇实力早已不如中央的禁军了。

因而,李筠和李重进发动的这场叛乱,很快就被赵匡胤平定。

事后,见禁军战斗力爆棚,各地的节度使均是老老实实,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而赵匡胤也意识到,这么强的军队,如果不能完全抓到自己手上,自己的儿子,甚至是自己本人,也可能会被篡位。

于是在961年,赵匡胤便主导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杯酒释兵权。

关于杯酒释兵权,由于人尽皆知,具体的细节就不说了。

这里只提一个点,就是杯酒释兵权时,赵匡胤还没有开始中央集权改革。

也就是说,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五代时期是没有区别的。

五代时期,如果皇帝跟大将说,以后你别带兵了,我给点钱,你回家当富翁去吧。

大将们会是什么反应?

第一反应,大概就是起兵造反吧!具体案例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李从珂。

对于这个问题,赵匡胤当然是心知肚明。

所以,他主导的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其实并不激烈。他的主要目的,也只是把禁军抓在自己一个人的手上。

至于被“释兵权”的石守信等人,赵匡胤并没有完全剥夺他们的军权。他们从禁军将领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又被外放做了节度使,仍然可以在藩镇当土皇帝。并且,赵匡胤还与他们联姻。

这一来一去,赵匡胤控制了禁军,原先的禁军将领变成了节度使,套现离场,大家都获利。这便是北宋的杯酒释兵权没有像五代那样,动辄就因为皇帝收权而引发叛乱的原因。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6)

在搞定了禁军的指挥权后,赵匡胤随即就展开了针对南方的统一战争。

962年,趁着武平军(现在的湖南)高层发生内斗,赵匡胤派大军南征,于次年,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武平军。

宋军拿下湖南的同时,还以假道之计顺便吞并了割据荆州四十多年的南平国。(今天的湖北荆州、宜昌一带)

拿到两湖之后,赵匡胤继续磨刀霍霍,下令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并命诸州造轻车,以供山地输送之用。

后蜀皇帝孟昶看见这架势,知道宋朝是针对自己来的。于是,他便采纳知枢密院事王昭远的建议,派兵扼守入川各要道,同时派使者到北汉联络,也打算来个南北夹攻。

但是,后蜀使者在前往北汉的途中,见识到了宋朝的强大,扭头就投降了赵匡胤。

赵匡胤经蜀使透露,知晓了四川内部的基本情况后,遂调集六万大军,杀向后蜀。

得知宋朝发兵的消息后,孟昶慌了。急忙问王昭远怎么办。

王昭远拍着胸脯表示:主上莫慌!我有诸葛孔明之才,只恨无处施展,如今宋军竟敢来自寻死路,这正是我大展拳脚的好机会。您就瞧好了!看我一战灭了宋朝。

然而,等到双方交上手后,自诩有孔明之才的王昭远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

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可以用孟昶妃子花蕊夫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来概括: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军还没发力,十几万后蜀军就已经缴械投降了。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7)

值得一提的是,王昭远兵败被俘后,不仅没被杀,反而还被宋朝封为左领军大将军,最后是善终。

从这就可以看出,赵匡胤挺厚道的。他除了对郭荣的儿子不怎么样外,对威胁不到自己皇位的人,往往都会网开一面。

拿下了四川,赵匡胤并没有急于对南汉和南唐开战。他暂停了统一进程,并在与宰相赵普商议后,决定加强内政建设,向藩镇和节度使开刀。

大体来说,赵匡胤当时做了三件事。

首先,为了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赵匡胤向地方上派去了大量的“通判”。

从职务上看,节度使、州刺史,仍然是地方一把手,通判是他们的副手。

但在权力上,通判有直接向皇帝打报告和监察官吏(包括节度使)之权。

并且,赵匡胤还另做规定,地方的知州和知县都要由朝廷任命,并由中央派官员担任。

经此一板斧下去,节度使在藩镇内的人事任免权被朝廷剥夺。

而随着人事任免权的缺失,知州和知县不再需要攀附节度使。节度使能管理的地盘也随之大大缩水。从原先的管理多个州和若干个县,变成了只能管理自己驻地所在的州县,甚至只是自己驻地所在的城池。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避免动荡,赵匡胤的这一改革起先只在新攻取的两湖地区执行。后来才向四川推广。

北方的节度使,由于要防备辽国,赵匡胤并没有在北方推行改革,以前是啥样,现在还是啥样。以此来稳定人心。(宋太宗时期才在全国推广)

大体来看,赵匡胤在两湖、四川的行政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北宋中央将这些地方牢牢掌握在了手中,没有重蹈唐末五代时期,四川动辄就脱离中央而自立的覆辙。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8)

除了在南方改革行政外,赵匡胤当时还在全国范围推行了两项新政策。

一是收缴地方财权,二是收缴地方兵权。

收财权的过程很简单,赵匡胤下令,地方除了必须的开支外,其余收缴的税款一律上交到中央。

收兵权的过程也很简单,因为周世宗郭荣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把中央禁军不能打的军士下放到地方,把地方能打的军士征召到中央。这就是著名的“强干弱枝”政策。

只不过,后周时的这一政策还不够完善。

比如什么士兵能打,没有统一标准。

而没有标准,存在弹性,地方节度使就可以玩猫腻,在私下里搞小动作了。

赵匡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用木头做成所谓的“兵样”,传送到各地,要求节度使将符合条件的士兵,一概送到中央。

由于从地方到中央,军饷翻倍,士兵们愿意去禁军,所以尽管节度使不愿意放人,但终究无法抵挡这种大势所趋。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9)

等这两项新政策落实后,藩镇基本被中央死死压制。见时机成熟,赵匡胤随即又开始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969年,赵匡胤把王彦超等一批老节度使的兵权也给收了。然后委派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韩令坤镇守常山、郭进镇守西山、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李继勋镇守昭义、赵赞镇守延州、姚内斌镇守庆州、董遵诲镇守环州、王彦升镇守原州、冯继业镇守灵武。

这些新任命的将领,由于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造反,到了地方后,掀不起大浪。

所以,在经过这一番调整后,赵匡胤的中央集权改革,到这里就算是基本完成了。

至于那些被了收兵权的节度使,他们当然心不甘情不愿了。比如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就对赵匡胤很不满。但是当他想起兵跟朝廷叫板时,却发现自己的手下,能打的全被中央调走了;留下来的,全是老弱病残。

他不想服从朝廷的安排,可让他指挥一群老弱病残对抗朝廷,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面对赵匡胤的一纸调令时,他也只能选择认怂,把不满压制在心里。

对于节度使们的不满,赵匡胤当然也知道。

为了平息老家伙们的怨气,赵匡胤给予他们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需要强调的是,当时全国并未统一,并且外部还有辽国虎视眈眈。赵匡胤作为武将出身的皇帝,他当然知道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所以大体上讲,赵匡胤时期的改革宗旨并不是达到“重文轻武”之目的,让文官骑到武将头上。

而是要给文官“补课”,达到让文官能制衡武将,避免武将干预朝政的目的。

换言之,宋初的武将,仍然有掌兵之权,只是不能干预政治。其实,这本来就是武将该有的定位。因为不是每个武将都有出将入相的本事。唐末和五代时期对武将的重用,反倒是一种极端的表现。

至于文官,之前的地位太低了,需要通过大幅度提高地位,才能与武将平起平坐。如果把这种文官地位的猛然提升,看成是赵匡胤对武将们的打压。那就是一种偏见了。

事实上,真正导致北宋重文轻武的人,不是赵匡胤。而是赵光义和宋真宗。这一点留下后面再细述。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0)

970年,解决了内政的赵匡胤对南汉用兵。

次年,南汉在宋军的猛烈打击下灭国。两广地区并入宋土。

南汉被灭后,南唐陷入宋朝的三面包围。

南唐后主李煜为求自保,明面上对宋朝服服帖帖,主动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实则暗中备战,将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的各要点,以防备宋军的进攻。

看到李煜是这种不服的态度,赵匡胤遣使到南唐,要求李煜到开封朝见自己。

按照赵匡胤的计划,李煜敢来,就顺手将其软禁。李煜不敢来,就以此为借口出兵。

974年九月,李煜以生病为由拒绝入朝。赵匡胤随即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进攻南唐。

平心而论,以南唐的基本盘,还是有可能与后周和宋朝较量一下的。就像当年杨行密割据淮南,与朱温大战三场,三战三胜,令朱温不敢染指淮南。

但奈何,李煜的老爸李璟实在太废柴了。当年灭闽国,灭楚国,无功而返不说,还空耗了国力,给李煜留了个烂摊子。

而偏偏,李煜也是个优柔寡断的废材。他从小在皇宫里长大,对社会的无知,到了可怕的地步。而且,他还缺乏识人之明。

当宋军打到江宁城下时,李煜在身边人的忽悠下,竟然还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快快乐乐的在宫中玩耍。

在这种情况下,南唐不亡国,那真的是没有天理了。

975年十一月,面对兵临城下的宋军,李煜在绝望中,率领文武群臣向宋朝投降。

自此,经过13年的征战,自晚唐以来的军阀混战局面,即将被宋朝归于一统。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也即将迎来一个盛世局面。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1)

然而,就在大家都高兴时,此时却有一个人高兴不起来。这个人就是赵光义。

在赵光义看来,时局越乱,他继位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天下一统,盛世来临,他继位的可能性就越小。他担心一旦不能继位,自己的项上人头还能不能保得住。

那么,为什么赵光义会有这种忧虑呢?

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

赵匡胤继位之初,宋朝的时局与五代时期没什么两样。

所有人,也包括赵匡胤自己,都普信天子宁有种耶?谁的拳头硬,谁就是皇帝的道理。

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不敢像郭荣那样,把自己还未成年的儿子立为储君。

所以,赵匡胤从继位伊始,就把当时已经成年的赵光义默认为储君,不仅封其为亲王和京兆尹,还默许他培植势力,不断坐大。至于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赵匡胤一开始就没有培养他们的计划。

不过,由于赵匡胤一直没有公开承认赵光义的储君身份。在赵匡胤活着时,赵光义一直都只是“隐皇储”的身份。

也就是,有太子之实,但没有太子之名。

赵匡胤如果不想让他继位,也是可以的。

所以,赵光义也知道自己的皇储身份其实并不稳固,他一直很揪心自己能不能继位。

而正当赵光义为了继位问题而担心时,该来的还是来了。

976年二月,早已向北宋称臣的吴越国王钱俶词条来到开封朝拜。按照惯例,赵匡胤应该派赵光义负责接待工作。可是,这一次他却让赵德昭亲赴宋州迎接。

从外人来看,赵匡胤的安排,只是更换了接待负责人而已,没啥大不了的。

但站在赵光义的角度,却是赵匡胤开始有意安排自己儿子接班的政治信号。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2)

到了四月,赵匡胤带着赵光义及一班大臣巡幸洛阳。在这次巡幸行程中,赵匡胤通过迁都洛阳,又借机试探满朝文武和赵光义的态度。只要赵光义答应迁都,他此前在开封积累了十几年的根基,就不复存在了。

这时候,赵光义也是看出来了,随着宋朝的形势越来越好,赵德昭和赵德芳也都已经成长为成年人。赵匡胤向自己摊牌了,有意要传位给儿子。

于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赵光义也向赵匡胤摊牌,拉拢群臣极力反对迁都。

眼见大伙都反对迁都,赵匡胤也不好再多说什么。这个事情也就此作罢。不过,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已然产生了隔阂。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赵匡胤的在位时间能长一点,活到60岁左右再驾崩,赵光义极其党羽,很可能就被赵匡胤清洗了。继位的人,大概率是赵德昭或赵德芳。

只不过,老天爷并没有给赵匡胤重新调整储君的机会。

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死了。

死得非常突然。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死前,曾与赵光义豪饮至半夜。

在赵家兄弟两人喝酒期间,完全看不出赵匡胤要死的迹象。但到了第二天清晨,当宋皇后安排宫女为赵匡胤更衣时,却发现赵匡胤已经死了。(估计是死于心梗、脑梗、脑溢血之类的突发病)

眼见皇帝暴毙,宋皇后在震惊之余,立即嘱咐内侍都知王继恩去找赵德芳,让赵德芳赶紧进宫继位!

在宋皇后看来,王继恩是信得过的人。

然而,王继恩离开皇宫后,却毫不犹豫的跑到了赵光义的府上,将赵匡胤半夜暴毙一事和盘托出,并让赵光义赶紧进宫继位。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3)

当宋皇后看到入宫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时,大惊失色,赶紧口称万岁,并哀求赵光义继位后,保全她与赵德芳的性命。

见嫂子是一副卑微姿态,赵光义也信誓旦旦地对天发誓,将与宋皇后共享富贵。

于是,这场继位风波,就这么被赵光义悄无声息的平息了。

到了第二天,满朝文武惊讶地发现,大宋皇帝已经换成了赵光义。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4)

登基之后,赵光义为了安抚人心,便仿效赵匡胤的当年之举,大封功臣,已示皇帝虽然换人了,但大家依然能享受富贵之意。

同时,他还将四弟赵廷美封为齐王、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将赵德昭封为武功郡王,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

借此,给世人留下一种自己不贪念皇位,自己以后也将传位给弟弟的贤德印象。

不过,由于赵光义并不像赵匡胤那样,对朝堂有着绝对的控制力。所以,赵光义继位一年多后,朝廷内外仍然是人心浮动。

很多人认为赵光义含着金汤匙长大,能力远不如赵匡胤,一直怀疑他的执政水平。

甚至于,还有人怀疑他的人品,认为他烛影斧声,是弑兄登基,继承合法性不足。

为了让流言闭嘴,也为了夯实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到了978年,赵光义逼迫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和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向宋廷纳土归降。

自此,乱了近百年的南方被宋朝统一。

可是,福建陈氏和吴越钱氏本来就是苟延残喘之辈。降服这两家,并不能证明赵光义的执政能力。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5)

978年形势图

于是在979年正月,赵光义便调集大军攻打北汉,并在四个月后,逼迫北汉国主刘继元率十州四十一县向宋朝投降。

在宋军攻灭北汉期间,赵光义的操作还算是正常的。

他考虑到了围困太原的难度,也考虑到了辽国可能会派兵支援。可谓是考虑充分,以一种极为端正的态度,打赢了这场战争。

可是,灭掉北汉后,赵光义却飘了,居然想趁热打铁,收复幽云十六州,彻底解决自己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听说皇帝要收复幽云,群臣吓了一跳,连忙集体劝诫,表示咱们刚打下北汉,军队上下皆已疲惫不堪。而且,咱们粮草也没有准备好。现如今,匆忙北伐不是明智之举。

然而,赵光义却不顾众臣反对,偏要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收复幽云。

于是,这便引发了979年的高粱河之战。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6)

关于赵光义不休整就北伐的操作,实事求是的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比如,他在战术上可以趁机打辽国一个措手不及。李存勖当年就用过这一招。

922年正月,契丹军克涿州,围定州。

当时所有人都劝李存勖休整之后再北上,耶律阿保机也认为李存勖要休整一段时间之后才敢北上与自己决战。李存勖就是利用大家的惯性心理,不休整,直接北上,才打了疏于防备的契丹军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上,赵光义的直接北伐,也确实让宋军占了先机。

979年五月,赵光义还在太原大摆庆功宴。

六月,他就率领宋军主力到了幽州外围。

而当宋军主力突然出现在幽州地界时,无论是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还是南院大王耶律斜轸,都是一脸错愕的状态。

他们料到了宋军可能会来,但没有料到宋军的主力会来,更没料到赵光义会亲自跑到幽州督战。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耶律奚底的部队被宋军打败,耶律斜轸收拾残兵后,也只是以游击战术骚扰宋军,始终不敢与宋军正面交手。

可以说,此时此刻正是宋朝收复幽云的最佳时刻。

然而,在这个关头,赵光义的部署却出现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

《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打仗的时候,攻城是下下策。

赵光义劳师远征,他应该只以一部分兵力牵制住幽州城内的守军,宋军主力则应该北上至居庸关和德胜口,拿下这两座要塞,将辽军增援部队拦在关外。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7)

退一步说,就算宋军无法拿下居庸关和德胜口,也要在关口摆出决战架势,与辽军决战。等到击退辽军主力后,再回师攻打幽州城。到那时候,孤城一座的幽州必然不战而降。

可是,赵光义却把主力放在幽州城下,没日没夜的攻城。

这样一来,辽军还没到,宋军就已经因为久攻幽州不克而士气低落,后劲不足了。

后来,辽国大将耶律休哥和耶律沙统帅辽国五院军之精锐赶到幽州外围。赵光义听说这一消息后,他的反应不是紧张,而是喜笑颜开。他认为这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机遇,便指挥宋军进攻。

结果,宋军在突击中中了辽军的埋伏,战场上的形势瞬间逆转!本就疲惫不堪的宋军,顿时陷入崩溃的边缘。

而就在宋军即将要崩溃的同时,幽州城里还能动弹的辽军也杀了出来,与耶律休哥的部队里应外合,夹击宋军。

剩下的事情,就是大家熟悉的剧情了。

宋军在辽军的夹击下,直接崩溃。赵光义为了稳住局面,亲自上阵,结果被对面的耶律休哥看到了。

敌国皇帝,此时出现在你的眼前,换作是你,你会放过他吗?当然不会了!

于是,耶律休哥立即挥舞大刀,亲率一支辽军对赵光义执行斩首行动。赵光义的大腿也因此中了两箭。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8)

见皇帝有性命之虞,负责赵光义安全的侍卫亲军不敢怠慢,拼死与辽军厮杀。并在厮杀过程中将耶律休哥打成重伤。

耶律休哥身受重伤,无法再骑马,只能坐在车上继续指挥战斗。场面略为尴尬。

不过,赵光义那边的情况更尴尬。

他在侍卫亲军的护卫下,向南狂奔。但由于大腿中箭,不能长时间骑马。所以,他在逃至涿州附近后,就找了一辆驴车,趴在驴车上继续逃命。

而由于皇帝乘驴车跑路,实在罕见,于是赵光义便有了“高粱河车神”的绰号。

插一句。关于驴车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赵光义找涿州的老百姓借了一辆拉货的驴车。

二是说赵光义在涿州碰到了当时正往前线运军粮的宋军部队。这支宋军部队的负责人杨业见赵光义不能骑马,便找了一辆驴车将其护送到了金台屯(河北保定附近)。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19)

再说回高粱河之战。

辽军骑兵追杀到涿州后,没看到赵光义,加之耶律休哥重伤,无法长时间指挥战斗。辽军便撤退北返。

宋军主力在辽军撤退后,也从多个方向往涿州集结。由于宋军也没见到赵光义,还以为他死在了战场。于是,军士们便发挥了五代时期武将的“优良传统”,居然想临阵拥立赵德昭为皇帝。

而这个事,赵光义起初不知道。

他在金台屯等了两天,见宋军主力始终逗留在涿州,便派人前去打听情况。当他得知涿州的宋军以为他死了,现在竟然正准备着拥立赵德昭为新皇帝后,顿时吓得不轻,连忙派官员去涿州宣召,我还活着呢!现在立马都给我滚回来!

事后,因为武将擅自拥立皇帝的行为惹怒了赵光义,他在回到开封后,大发雷霆,以北伐不利为借口,不仅对积极拥立赵德昭的将领给予降职等处罚,还对攻灭北汉的有功将士也不予以行赏。

对此,赵德昭看不下去,便在朝堂上请求赵光义对将士进行封赏,以稳军心。

结果,赵德昭的此举,等于是又捅了赵光义的肺管子。

赵光义在气急败坏之下,对赵德昭阴阳怪气地说道:不急,等你哪天做了皇帝,再赏他们也不迟嘛。

皇帝在朝堂直接说出这样的言论,那不等于是让臣子去死吗?

惊恐不安的赵德昭下朝后,觉得叔叔容不下自己,便在回家后,自杀身亡。

北宋的统治知识总结(北宋的简单历史)(20)

得知赵德昭自杀,赵光义非常惊悔,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道:我的傻侄儿呀,你何必要这样呢!

事后,赵光义命人将赵德昭好生安葬,追封他为魏王。然后按赵德昭生前的意思,讨论平北汉功劳,该赏的赏,该升职的升职。

不过,赵光义对众将拥立赵德昭一事,始终是耿耿于怀。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对武将进行了又一波的压制。

可以说,宋朝是在高粱河之战后,才真正开始重文轻武。

关于赵光义的骚操作,留在后面再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