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真实历史武将排名(三国志汉末权臣)
三国志真实历史武将排名(三国志汉末权臣)看看他们兴衰荣辱的“传奇”人生。今天我想聊一聊何进、董卓和王允三位,彼时,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将创造全新的历史,可短短四年,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的荣华后留下了万古唏嘘。
在三国故事真正拉开序幕之前,
曹、孙、刘还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那些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权臣们,
才是真正的权倾朝野,一人之下。
彼时,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将创造全新的历史,
可短短四年,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时的荣华后留下了万古唏嘘。
今天我想聊一聊何进、董卓和王允三位,
看看他们兴衰荣辱的“传奇”人生。
- 何进:
- 屠夫到将军的奋斗史
1.
何进的人生,如果写一部书,
绝对可以放在书店励志书籍的畅销排行榜里,
(前提是他没有最后被宦官诛杀)。
何进原本是一名家境贫寒的屠夫,
为了生计,何进托宦官的关系,
把妹妹送进了皇宫。
妹妹何氏年轻貌美,
很快赢得了汉灵帝的宠爱,并育有一子,
汉灵帝于是废了原皇后宋氏,立何氏为皇后。
何皇后的哥哥也鸡犬升天。
十年之内如同做天梯,
官位一路直升,权倾朝野。
2.
如果以其屠户出身就否认何进的能力,
难免有失公允。
他出身的确不高,
但打仗还行,起码比董卓强点。
公元184年,黄巾军暴乱,
何进被任为大将军驻扎于都亭,
何进得知黄巾军高管马元义密谋在雒阳起兵,
立刻将其破获,并因此进封慎侯。
何进也很会笼络人心。
可能是出身底层的关系,何进对人比较实诚。
从两点可以看出,
首先是袁绍在其手下时,
经常为其建言献策,
而且是现在看起来很好的点子。
其二是当何进被人诛杀之后,
手下很多人都急于为他报仇,
也最终灭掉了“十常侍”。
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利益纠葛,
但我认为,人格魅力也是其中原因。
3.
当上大将军的何进手握重兵,
连汉灵帝都有所忌惮,想除之而后快。
何进原本是有所警觉的,
可为何后来却一命呜呼了呢?
这只能说他太过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了。
在是否诛杀宦官这方面,
何进和何太后之间意见分歧很大。
何太后心软:自己靠宦官上位,怎么能用完就杀?
何进:宦官和我分权,必须杀!
可是应该果断的时候,他又犹豫了。
公元189年,也就是汉灵帝驾崩的当年,
宦官们为了自保到何进宫里“请罪”,
这本来是一举击破的好机会,
可袁绍怎么劝,何进都不同意。
他没处置宦官,宦官却嗅到了危险,
他们埋伏在宫中,借太后之名召何进入宫。
何进不以为意,独自前往,
结果不出意外,他被宦官诛于剑下。
4.
何进的一生,
从杀猪的屠户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外戚,
也算是底层贫民的逆袭典型。
但也正是他的出身和眼界,
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代枭雄。
当果决时优柔寡断;
当思虑时鲁莽行事,
也注定了这样一个结局。
- 董卓:
- 西羌土霸王,烧杀淫掠抢
1.
何进死了,
太后和两个皇子被太监们劫持,
成了颠沛流离的人质。
朝中没了主心骨,
大臣们着急得到处寻找,
这时候有人嗅到了“利好消息”的芬芳,
这就是董卓。
董卓是个小官的儿子,从小生长在西羌,
长得人高马大,为人行侠仗义,
结交羌族首领,在当地俨然是地头蛇。
如果不是发生了汉末暴乱,
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在西部当个军队统领。
2.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负责对付张角的卢植采取拖延战术,
汉灵帝对其不满,
这时候他想到了屡次击破匈奴的董卓。
董卓被汉灵帝叫来中原,
与皇甫嵩领军出征,围剿黄巾军。
董卓战绩如何?一塌糊涂!
史书上说,他被判“减死罪一等”,
因为年底的大赦天下,董卓才获得赦免。
黄巾军方面,董卓的确菜到家了。
可在西部,他又连战连捷。
公元185年,韩遂边章叛乱,
身为破虏将军的董卓大破叛军,斩首数千级。
汉灵帝知道了大喜,
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董卓由此开始向往外面更高的天空。
3.
公元189年,汉灵帝重病,
他虽然当皇帝荒淫无度,此时却有了几分清醒。
汉灵帝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但军队要转交给皇甫嵩。
董卓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
并且停驻在河东郡,以观察洛阳局势。
4月,灵帝驾崩,
何进被宦官诛杀,太后皇子被宦官劫持。
董卓得知立即动身,在洛阳城外“解救了”皇帝,
并以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唯有,拒不退兵。
从此,董卓专权的时代开始了。
4.
入主洛阳之后,董卓做了几件事。
第一,废立皇帝。
他以霍光事为例,主张立刘协废刘辨,
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汉献帝,
皇帝废了,他也顺便处理了何太后,
连丧礼都不让人办。
第二,偷盗珍宝。
汉灵帝在时就搜刮民脂民膏,
死后带了很多珍宝进棺材。
董卓趁着何太后遗体下葬的时候,
令人开启汉灵帝墓,偷取其中珍宝。
第三,加官进爵。
董卓自拜相国,封郿侯,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还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
第四,烧杀抢掠。
他在洛阳被人反对时,火烧宫殿、官府、民宅,
他滥用酷法,因为一人觐见时忘记取下佩剑,就活活将人打死;
他放纵士兵在雒阳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
他还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这样一个倒行逆施的盗贼,怎么可能一马平川?
很快,反董大军便浩浩荡荡发展起来了。
5.
说来也巧,董卓刚刚入住洛阳的时候,
想要收缴何进的军队,
但遭到了其手下丁原的反对,
于是董卓收买吕布杀了丁原。
而他的死,也是吕布动的手。
王允收买了吕布,
在董卓心情不错参加皇帝庆祝会的路上,
被吕布一剑刺杀。
董卓在历史上臭名远播,
他从西羌进入汉庭,
宛若恐怖势力介入国家政权。
完全无视国家利益和黎民百姓,
金钱权力,一时欢愉是他最在意的东西。
这也注定了他的结局不会善终。
- 王允:
- 白纸一样的忠臣,染上了污点
1.
王允派人杀了董卓,
他就成为了下一任权臣。
与出身底层的何进,长于边疆的董卓不同,
王允是真正的名门出身。
他的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
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
王允也很聪明,小小年纪就满腹经纶。
而且,他的品行也非常高洁,
习文章、阅经典,习武义,
十分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
小小年纪就成为了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2.
19岁时,王允被推举为郡吏,
为官期间,他秉公执法。
说两件事,第一件:
小黄门赵津借着自己的主子是当权宦官,
在当地横行霸道,
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都不敢反抗。
但王允得知了这一消息,
立刻下令逮捕赵津,斩首示众。
第二件事,是一个叫路佛的无赖
向太守王球行贿,要王球给他个官当。
王允知道这件事之后,当众揭露路佛的丑行,
但也因此被王球锁记恨,将其捉拿关押,准备处死。
要知道当时卖官鬻爵蔚然成风,
王球是风气,王允反而是个例。
后来,还是刺史邓盛听说了这个消息,
骑快马救下了王允。
这之后,王允做官更加努力,
如果没有发生黄巾军起义,
他之后可能成为造福一方的清官,
或者进入朝堂成为刚正不阿的大臣,
在史书上留下不痛不痒的一笔。
然而,历史的进程也改写了他的人生。
3.
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
东汉政府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
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
王允不但击败了黄巾军,
还揪出一个“内奸”——张让。
但皇帝不相信他的话,反而任由张让陷害王允,
也多亏了士人集团的多方协助,才让王允免于被害。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
董卓废少帝,拥献帝继位,
王允被拜为太仆,此后担任三公之一的司徒。
在朝期间,王允积极联系朝中的忠臣良将,
努力拥护汉献帝权威,
表面上逢迎董卓,暗地里却筹备起了反董的斗争。
4.
公元192年,董卓倒行逆施,天下大乱,
王允悄悄地联系了董卓的干儿子——吕布,
吕布果然反水,杀死董卓。
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张种抚慰山东”,
这时候,他就开始膨胀了。
王允想:自己连董卓都能杀,简直天下NO.1!
原来他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现在他却居功自傲,刚愎自用。
史书上说他“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
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
在原来的朋友面前摆架子,给脸色,
慢慢的,以前的朋友离他越来越远了。
5.
董卓死后,凉州军如何处置成了大问题,
有传言说王允想要解散凉州军,
凉州军首领大惊,将领李傕郭汜集结军队,进发长安。
王允带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
李傕、郭汜追至,将王允当即处死,
时年五十六岁。
纵观他的一生,用“忠心社稷”形容毫不为过,
可就是因为最后那半年的居功自傲,
让他白纸一样的人生蒙上了一个污点。
对于他的评价,我很喜欢陈普的一首诗:
事成一让一矜功,一吉分明对一凶。
青琐门前招不去,相期犹不负林宗。
以上这三位,
虽然我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但他们代表的是三个不同的类型。
何进像一个铁憨憨,
刚好赶上了风口,
成了一头飞起来的猪。
董卓像一个土霸王,
眼里都是金钱权利,
为了拿到这些东西无所不用其极,
丧失了人性,只剩下兽性。
王允则像一个令人惋惜的老战士,
为了心里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标杆而努力,
最终却染了一个污点。
随着他们的离开,
三国纷争的序幕缓缓拉开,
越来越多的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他们的是非善恶都刻在了史官们散发着草节味道的宣纸上,
留在了横提撇捺的狼毫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