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征兵打仗(古代社会真能全民皆兵吗)
古代怎么征兵打仗(古代社会真能全民皆兵吗)可以看出,古代那种全民皆兵的模式,本质是保证少部分脱产士兵,以及大量的不脱产后备兵源。不脱产兵源基本在农闲时,在当地训练。这个制度保证了大量的男性人口拥有军事素养,即“皆兵”。与之对应的是《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处骚动,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也就是说,十万军队出征需要七十万个家庭供养,一家五口按算,兵民比例为1比35。但到了汉末三国,这个比例好像一下子被缩小了。史书上记载,蜀汉人口94万,军队10万。曹魏人口400万,军队60万。孙吴人口200万,军队20万。兵民比例一下子变为1:10。▲秦统一战争而长平之战中,被征发15岁以上男性人口的只是河内郡,而不是整个秦国。秦国这种极限动员的代价是全郡封爵。秦人虽然把十七岁以上的男子列入兵籍,但是也没说直接投入到军队中。根据《岳麓秦简》的记载,“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
编者按:在古代社会,正常情况下的兵民比例应该是多少?即多少人口能养多少军队?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一直是很热的话题。特别是那些想创作历史穿越类小说的写手,更是没少为此费脑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也发表过很多篇古代军队数量考证的文章,但多集中在一些特定时代和一些特定政权。比如《古代战场上动辄几十万大军可信吗?》《长平之战真有四十五万人让白起杀吗?》《游牧民族为什么能动不动拥兵几十万?》《历史上的辽国军队到底有强?》。这次我们就要研究下,在古代社会里,人口与军队数量的比例到底应该是多少?
提及古代军队的数量,可能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全民皆兵”这个词。比如那些古典军国主义国家,让所有男性从小开始训练,并要服兵役。比如像战斗民族斯巴达人,以及战国长平之战时,秦国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等等。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全民皆兵”有可能,但全民当兵不可能。
先说说斯巴达,斯巴达人根据当代考证,人口最多时有8000户,人口不足4万。除了斯巴达本族人口,该国还有被当作奴隶使用的希洛人。根据记载,希洛人数量远远多于斯巴达人,大概在13万到17万。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给斯巴达交税的从事工商业的自由民。一般认为,斯巴达的总人口在25万左右,而斯巴达人只占了不到八分之一,纯粹的完全脱产的斯巴达职业军人就更少了。根据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相关记载来看,一万人左右规模,已经是斯巴达军队的极限了。
▲古希腊形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长平之战中,被征发15岁以上男性人口的只是河内郡,而不是整个秦国。秦国这种极限动员的代价是全郡封爵。秦人虽然把十七岁以上的男子列入兵籍,但是也没说直接投入到军队中。根据《岳麓秦简》的记载,“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一乡五百人。”而《续后汉书·职官》称:“凡县户五百以上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所以三个乡在五千户到万户之间。可见在动员率极高的秦代,五千到一万户人口,也不过是抽取2200人从军。
▲汉代兵俑
秦法还规定,一户有两男丁的,不可以同时服役,以避免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征兵成本(国家层面)。而且这些人也不是完全脱产,一年期满,便复员归农或者征调番上,作“戍卒”或“卫士”。从秦简上来看,上番或者宿卫的脱产士兵,占当地征发士兵的一半左右。按之前五千到一万户来算的话,真正的脱产服役人员只有1000左右人。秦代一般一户五口,那么兵民比是1比25或者1比50。秦人虽然好战,但是也没有真的全民一起上阵。
▲秦统一战争
可以看出,古代那种全民皆兵的模式,本质是保证少部分脱产士兵,以及大量的不脱产后备兵源。不脱产兵源基本在农闲时,在当地训练。这个制度保证了大量的男性人口拥有军事素养,即“皆兵”。与之对应的是《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处骚动,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也就是说,十万军队出征需要七十万个家庭供养,一家五口按算,兵民比例为1比35。但到了汉末三国,这个比例好像一下子被缩小了。史书上记载,蜀汉人口94万,军队10万。曹魏人口400万,军队60万。孙吴人口200万,军队20万。兵民比例一下子变为1:10。
▲蜀汉疆域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了。东汉时益州有150万户人口,而刘备占据益州后,公元221年的统计数字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这还要包括刘备入蜀时带的军队,“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而到公元263年,蜀汉政权灭亡时,为“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东汉末年益州并没有经历太大的战乱,还有大量迁入,据此可以推断,益州人口数量在三国初期就算没增加,也不能从150万掉到94万。对此,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也有过分析,汉末三国有大量隐户和豪强的部属。专家推断三国人口大致在1400万-3000万不等。也就是三国时代兵民比例是1比15到1比30之间。
▲前燕
接下来再说说隋唐。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百万大军,冷兵器研究所已经考证过,真正的兵力在七十万人,而后勤人员人数则要翻倍,“其馈运者倍之”。当时隋朝当时有890万户,4600多万人。这场兵民比例1比20的千里远征,直接导致国力耗尽,隋帝国迅速崩溃。
唐代贞观初年有300多万户,其以府兵为主,总共657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有1100到800人,总额六十万人规模。兵民比在1比25左右。而且大多数府兵平时以务农为主,农闲时集训,真正一线士兵不多。当进入盛唐时代后,有910万户,算上隐户实际人口更多,而当时唐朝的总兵力为五十七万,兵民比在1:75左右。
▲唐朝折冲府分布图一
▲折冲府分布图二
▲唐代骑兵(图片来源于鱼鹰社)
至于以职业兵制和冗兵出名的宋代,军队总数超过百万,人口根据专家推算在一亿左右(户口两千万,但宋代一户只有两人,所以认为历史记载上的宋代人口是被低估的)。而这一亿人养那一百万脱产军人是相当吃力的。总之,近百万脱产军队(账面)导致宋朝的军费占了财政支出的半数以上(宋朝赤字严重)和财政收入的七成。如大家所知道的,宋军真正有战斗力的很少,不少士兵待遇极差,导致逃亡成风和军官吃空饷严重。
▲北宋 契丹 西夏形势
相对应的,北宋的敌人如西夏三百多万人口,号称的五十万大军中,平时牧羊种地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的全副武装的士兵充其量不过三四万。契丹人也是如此,700到1000万的人口,军队二十多万,比例不过1比35或者1比50。
▲图片来自 《宋代军费若干问题研究》
到了明初,由于实行军户制,在大约6000万人口的基础上,军队总额达到了两百万。但根据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的诏令:“命天下卫所军卒 自今以十之七屯种 十之三城守 务尽力开垦 以足军食。”说明两百万军队里,脱产士兵是60万人,兵民比例其实为1:100。但是,随着军户制度的崩坏,屯田军户往往不堪重负,频频发生逃亡事件。
▲明朝南方士兵(图片来源于倭寇图卷)
所以在农业社会,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全民皆兵”是不可能实现的。古典军国时代的那种农闲训练,抽调服役的普遍征兵制,临时脱产的一线军人数量占人口比例,很难超过1比25。而至于完全脱产的职业兵制,1:100的兵民比例已经是极限,而且国家负担很重,甚至很难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资料
论秦汉时期的正卒与材官骑士 王彦辉 - 《历史研究》 - 2015 -
论秦汉“傅籍”的兵役性质 李恒全 《史学集刊》 2013 (4) :37-46
西夏开国人口考论 赵斌 , 张睿丽
蜀汉人口问题研究 刘雪河《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8) :14-16
宋代兵力部署考察 程民生 《史学集刊》2009年05期
宋代军费若干问题研究 秦萍 《西北大学》 2007
明代逃军问题研究 张娜 《青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