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六礼步骤图(漫谈古礼古代夫妻也称)
古代婚姻六礼步骤图(漫谈古礼古代夫妻也称)婚是结了,但是梁鸿却冷落了这位新娘子。一日,孟女终于按耐不住脾气,质问梁鸿为什么这样生分地对待自己。梁鸿说:“我要的是能穿粗布麻衣,与我共甘苦的女人,你绫罗绸缎哪像过日子的人?让我有些后悔娶你了。”孟女一听,从此便粗布麻衣着身,安心过起了日子,于是便有了“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对妻子,也有了“荆钗布裙”的叫法。如“拙荆”、“贱内”、“娘子”等,《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东汉梁鸿饱读诗书、品德高尚,很多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这样的人。但是梁鸿一直独善其身,在他所住的地方住着一户姓孟的大户,家里有个女儿肤色黝黑,体态肥胖,已过30岁仍未成家。媒婆倒是也给介绍了一些,但是她都不嫁。问她原因,原来是想嫁梁鸿这样的人。梁鸿听说这件事索性下了聘礼娶了孟家女。相传乾隆年间,山东本地有一恶少石万仓,虽娶得美貌妻子曾素箴,但是恶习不改。他终日在外饮酒作乐,风流快活。一日曾素箴外出,遇见一名青衣书生,一见倾心
《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夫妻是国家形成的基石,“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夫妻子女递代接续构成直系亲属,而夫妻的兄弟姐妹则衍生出旁系亲属,进而构成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夫妇关系又是人类伦常的始源,有夫妇后才能“君臣有正”。整个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而形成的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庞大系统。
夫妻称谓的变化,需要从社会和文化上来理解。社会结构不同,夫妻双方在其中的身份、地位不同,称谓在变化走向上也表现出不同的跟进。
“两口子”称谓如何而来
两口子,指的是夫妻俩,老俩、小俩,也说两口。从古至今,有关夫妻的称呼一直在演变。夫对妻的称呼有细君、堂客、妻子、娘子、贱内、糟糠、屋里的、内子等;妻对夫的称呼有相公、官人、官家、良人、郎君、先生、外子、丈夫等。而“两口子”这个统称夫妻的称谓,则源于民间流传的故事。
相传乾隆年间,山东本地有一恶少石万仓,虽娶得美貌妻子曾素箴,但是恶习不改。他终日在外饮酒作乐,风流快活。一日曾素箴外出,遇见一名青衣书生,一见倾心,后来得知此书生乃山东有名的才子张继贤。张才子看见曾素箴美貌,也是魂不守舍。于是,两人便开始了私下约会。不久,石万仓因饮酒过度丢掉性命。石家人因曾素箴不守妇道,便诬陷她,说她是为了和张继贤双宿双飞而蓄意谋杀。官府收到石家的状子,也就做了顺水人情,将张、曾二人判处死刑。
乾隆皇帝向来惜才。一日在翻看死刑卷宗的时候,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发现此人文章行云流水,确实才华飘逸,便心生疑窦。在详细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后,乾隆帝便有心救他。一日,乾隆南下巡游,发现微山湖的卧虎口和黑风口不错,于是就下令将张曾两人发配于此。二人经历磨难,感情更深,尽管两人分据两口,但是却时常来往探望。于是人们便把二人叫做“两口子”,本意是“住在卧虎口和黑风口”两个“口子”的人。随着这个叫法的流传,人们便用两口子来指代夫妻俩。
古人对妻子的诸多古怪称谓
如“拙荆”、“贱内”、“娘子”等,《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东汉梁鸿饱读诗书、品德高尚,很多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这样的人。但是梁鸿一直独善其身,在他所住的地方住着一户姓孟的大户,家里有个女儿肤色黝黑,体态肥胖,已过30岁仍未成家。媒婆倒是也给介绍了一些,但是她都不嫁。问她原因,原来是想嫁梁鸿这样的人。梁鸿听说这件事索性下了聘礼娶了孟家女。
婚是结了,但是梁鸿却冷落了这位新娘子。一日,孟女终于按耐不住脾气,质问梁鸿为什么这样生分地对待自己。梁鸿说:“我要的是能穿粗布麻衣,与我共甘苦的女人,你绫罗绸缎哪像过日子的人?让我有些后悔娶你了。”孟女一听,从此便粗布麻衣着身,安心过起了日子,于是便有了“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对妻子,也有了“荆钗布裙”的叫法。
“荆钗布裙”其实是指妇女穿着的粗布麻衣类装束,于是文人们就以“拙荆”、“山荆”来谦称自己的妻子,有甘苦与共的意思。
在古代,女子地位向来不比男子,通常地位比较低下,因而,在对妻子的称呼中,通常带有这种等级观念。女子婚嫁之后,很少出门,因而会以内子来称代妻子,在外人面前介绍时,前面会加个“贱”字,用以表示身份卑微。
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相传,有一位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天,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皇后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当地人向来以胡须的长短衡量学识多少。而这位要登基的皇帝胡子很短,他担心登基后压不住群臣。皇后听了,便剪下自己的长发,接在了皇帝的胡须上。第二天早朝,群臣见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腰,认定其为天之骄子,无不拜服。这一佳话流传开来,人们便以“结发”来指代互助互爱的夫妻。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以“结发夫妻”指代原配夫妻,另有来由。其源自古代婚俗中的“结发仪式”。据《礼记》记载,古代女子许嫁之后,要用一种发绳将头发扎起来,以表示已经有婆家了。这条扎头发的绳子要等到成婚之后,由新郎亲自解下来。这种婚俗被人们称为“结发仪式”。
“结发仪式”是由古代的“成人礼”衍生而来的。在古代,女子15岁便被视为成年人,人们会为她举行“笄礼”。仪式中,女孩改变少女时的装扮,将长发扎拢起来,表示可以嫁人了。据史料记载,并非女子年龄到了15岁必须举行笄礼,而是在许完人家之后举行笄礼。由此,笄礼也就成了婚俗的一部分,后来便演变成了“结发仪式”。
到了唐朝,这种结发仪式已经淡化。新婚夫妇会在新婚仪式结束后,喝交杯酒,然后各剪一绺青丝系在一起,以表喜结连理,夫妻同心。因而,便有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说法。
随着婚礼习俗的变更,这种结发礼虽然已经不再拘泥于形式,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沿用“结发夫妻”来指代原配夫妻。
在赞美事业上较有成就的夫妻俩时,人们经常会用到“贤伉俪”;说到夫妻情深,人们也会说“伉俪情深”,可见“伉俪”是“夫妻”的同义词。这个说法起源甚早。据《谷梁传》:“使世子伉俪喉之礼而来朝。”其中的伉俪解释为结缘配偶。后来,孔颖达作注说: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偶。于是,人们就称那些男女双方都在事业中有所建树的夫妻为“伉俪”。后来,一般夫妻也使用这一称谓。
男子丧妻后再娶为何称为“续弦”
民间说妻子去世了,叫做断弦,如果再娶,那就是续弦。那么这一说法是从何而来呢?妻子又和弦有什么关系呢?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被人们称作“琴仙”,他最擅长弹的便是七弦琴。他和他的妻子很相爱,俞伯牙经常弹琴给妻子听。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俞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尽管名医奇药都用过了,但都无济于事。俞伯牙终日陪伴床前,看着日渐消瘦的妻子,再无心情弹琴。有一天,妻子醒来,感觉身子好多了,便央求丈夫弹上一曲。俞伯牙见妻子身体有了好转,兴奋不已,转弦拨轴就弹了起来。没弹几曲,琴弦突然崩断,俞伯牙一脸抱歉地抬头看妻子,而妻子却随着琴声与世长辞了。俞伯牙伤心不已,从此不再碰琴。
一年后,俞伯牙的亲戚看他终日形影相吊,便有心给他说媒。搪塞了两三次后,俞伯牙便答应与女方见面,没想到一见钟情。女方听说俞伯牙素有琴仙之称,便提出想听听俞伯牙弹琴。犹豫了一会,俞伯牙拿出旧琴,拂去灰尘,去掉断弦,换上新弦悠然拨弄起来。女方听罢,当下就答应了这门婚事。于是人们就以此为由,将再次娶妻叫做“续弦”。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用“琴瑟”来指代夫妻。不少书中更是经常用“琴瑟和鸣”来比喻夫妻感情和谐深厚。如《三元记团圆》中说:“夫妻和顺从今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
古人为何称公婆为“舅姑”
在一些诗词里,我们经常会发现“舅姑”这样的称呼,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等。现代人结婚,媳妇要拜见公婆,古代为何要拜见“舅姑”呢,古代的“舅姑”指的是谁呢?
在文学典籍中,我们会发现,古代人所称的“舅姑”指代的是公婆。早在战国时期,《尔雅·释亲》中就对这一称呼有所记载。书中说:“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出嫁之前,父母不仅要教女儿为人妇之道,还要叮咛女儿,在姑舅面前要小心谨慎。
如此看来“舅姑”似乎是女方对男方的父母的专有称呼。其实不是这样。据《礼记·坊记》说:“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这说明,男方到女方家里迎亲,见到女方父母,叫的也是“舅姑”。看来,“舅姑”有时指代公公、婆婆,也可以指称岳父、岳母,可是古代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呢?
追根溯源,这要从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制度说起。相较于原始社会的同族婚姻,母系氏族开始了异性联姻族外婚。通常情况下,两个氏族中的同一辈男子与对方族里同一辈女子成婚,他们所生的孩子,女孩归女方氏族,男孩归男方氏族。下一代再结婚,就出现这种情况:女方的公公,是母亲的兄弟;女方的婆婆,是父亲的姊妹。所以,即使结了婚,人们还是习惯叫姑姑,舅舅。因而,古代公婆关系就成了“舅姑”关系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侄女随姑”、“姑舅表亲”现象尤为盛行,同姓之间,是不允许结婚的。比如秦国和晋国,两国不同姓,分别为“嬴”姓和“姬”姓,两国便可以通婚,随后结成姑舅表亲,因而古代有“秦晋之好”的说法。
受“姑舅亲,亲上亲”思想影响,古代近亲结婚现象屡见不鲜。如汉武帝就曾娶他姑姑的女儿为皇后,陆游也是娶了他舅舅家的女儿唐婉等。在现代,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这种婚姻制度仍然存在着。
古人老公指“太监”
“老公”一词在明清时是对太监的称呼。古代宦官,被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
清人笔记《枣林杂俎》记载李自成进京后驱逐太监,“群呼打逐老公”,有“打老公”一说。明朝时宫里的太监时常仗势欺人,万历年间出现“矿监税使”欺压百姓,造成了人民的反抗,所以常常有“打老公”的事发生。
明朝时期太监专权,吏治腐败,官员尊称大太监为“老公公”,宫中办事的中层太监叫“公公”。从古至今,大家都喜欢在一些词前面加个“老”字,师者被叫做老师,称呼年纪大的人为老张、老王,那么在古代时把公公(太监)称之为老公也是能说得过去的。
《红楼梦》第83回写道:门上的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贾赦道:“请进来。”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文中的老公即为宫中太监的意思。
总而言之,任何事物只要承认发展,就有时代、过程的问题。夫妻称谓也是如此,追寻它的变化轨迹,时间仍是一个基本的线索,沿着由古至今这条时间的轴线,可以看到夫妻称谓的变化过程,社会制度和等级观念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