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长口器来源(古代仿生昆虫铜质小锥子)
昆虫长口器来源(古代仿生昆虫铜质小锥子)侧面侧面有一销子,铆合住嘴部有一根长长的“刺”。背面其背面是腹部凹进去。侧面
收藏有故事,藏品活起来。如果喜欢分享的话题,请关注我,谢谢!
笔者收藏了一个古代仿生昆虫铜质小锥子,它可谓“骨骼清奇,天赋异禀”,最初不知是何物。
正面
其正面为一个仿生昆虫,虫的身子有11节,拱形突出。头部及眼睛栩栩如生,嘴部有一根长长的“刺”,可以折叠收入腹部。对昆虫来讲,嘴上的“刺”就是喙。
背面
其背面是腹部凹进去。
侧面
侧面有一销子,铆合住嘴部有一根长长的“刺”。
侧面
首先,这个仿生铜锥子,到底模仿的是什么昆虫?
观其形,有人说像蜜蜂,有人说像巨型蚊子,有人说像蝉。蜜蜂的刺在尾部,而这个铜“刺”在昆虫的头部,因此不是蜜蜂。蚊子的头没有这么大,且它又是害虫,古人也不会把它带在身边,因此也不是蚊子。所以,推断它应该是蝉。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各类工艺品里,蝉都占有一席之地,石蝉、骨蝉、铜蝉、木蝉、玉蝉,似乎所有雕刻品种里,都有蝉的份儿。真蝉聒噪,假蝉却叫人神往,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蝉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古人认为“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古代绿松石蝉形饰品
蝉在最后脱壳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蝉蜕壳
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元代水晶蝉形饰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将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因此,仿蝉形的铜“锥子”且可以折叠,其实锥子就是模仿蝉的口器,惟妙惟肖,十分生动。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为喙管,内藏上、下颚特化而成的口针,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所以看起来好像是长向腹部的。蝉主要靠吸食树汁为生,全部属于直食性的昆虫。
其次,这个仿生铜锥子,为什么不是直的,却是带弯度的,它究竟是什么物件?其实,它应该是古代的结绳器,有个专用名叫“觿”(音同西),同觽。这个字念觿(xī),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觿”可能是闻所未闻,不知其为何物的。
觿,意为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用骨、玉等制成。也指由 象 骨 制 成 的 解 绳 结 饰 物。《国 风·卫 风·芄 兰》 中 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这首出自《诗经》 的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先秦时代卫地汉族的民间风情,其中“童子佩觿”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习俗。
张陵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觽
2500年前的周人十分讲究礼节,穿衣系带时,为了防止衣带散开致使衣裤脱落走光失礼,往往会将衣带打成死结,所以就会随身佩戴解结工具——觿。觿既有用骨头做成的,比如象骨,也有用玉石制成的。因为古人崇尚玉,所以玉觿是觿中最常见、最贵重的一种。最开始,觿就是解绳结的工具,后来慢慢发展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品。
战国龙形玉觽
觿渐渐拥有了哪些象征意义呢?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写过一本《说苑》,记录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书里便提及了觿的象征意义——“能决烦乱者佩觿”。“在汉代,人们佩觿代表自己是能够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君子这一寓意,可以说,当时帝王贵族都爱佩戴玉觿,即使在死后,也会佩戴其下葬。随着束系和松解更为简便的玉带钩的出现和流行,古人不再需要将衣带打成死结,这时玉觿便逐渐丧失了用武之地,完全成为象征聪慧能干的装饰品。
大葆台2号墓的西汉凤形玉觽
每个朝代觿的形制各有不同。新石器时代的玉觿呈扁平角状,平素雕琢有花纹。商周时期玉觿造型简洁,觿身雕琢简略纹饰。玉觿的形制出现巨大变化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玉觿被雕琢成龙、虎、兽、鸟等动物形象,动物的头部为上端,尾部雕琢成尖端,动物的身体弯成自然的曲线,整体造型栩栩如生、气韵生动,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完美融合。而到了汉代,玉觿形制又开始趋向简洁,这与汉代的审美取向和时代心态不无关系。当然,尽管各代玉觿形制变化不小,但从未脱离头部粗大、尾部尖锐的基本特征。
北方草原贵族都爱戴的铃首觿
在内蒙古宁城南山根出土的这件铃首青铜觿长18.85厘米,铃首直径2.85厘米,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3000至2300年。遗址于195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调查一批青铜器的出土情况时被发现,对于研究周时期的工艺发展水平具有巨大意义,也是我国考古学者在工艺领域的重大发现。上图为北方式的青铜觿。
最后,这个仿生蝉形铜觽是什么年代的?根据其器型、纹饰和铜质,初步可以断定为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蝉形铜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