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黄蜂火炮黄蜂火炮虎式火炮虎式火炮黄蜂"自行火炮采用了II号F型坦克的底盘,1942年中期由Alkett公司设计,安装了1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1942年初德军II号坦克退出了一线装甲部队被编入二线。这成为利用其底盘和部件制造变型车的一个契机,由此开发了"黄鼠狼"II型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和"黄蜂"105毫米自行火炮。II号坦克底盘轻巧灵便,故障少,是非常可靠的自行式武器底盘,缺点是车体窄小,无法搭载重型武器。

黑豹自行榴弹炮

二战时期,为了满足德军远距离机动支援火力的需求,克虏伯公司在“黑豹”中型坦克底盘的基础上,研制了“黑豹”自行火炮。凭借“黑豹”底盘的强大机动力,这款自行火炮的机动性很可观。但它只制造出模型而没有生产出样车。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1)

黑豹火炮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2)

黑豹火炮

虎式自行榴弹炮

1943年,德军做出以“虎王”重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研制新型重型自行火炮的决定。1945年2月,研制工作被暂停。生产出的第一辆试验车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通过了测试。分为17型、21型、30型、42型"。

虎式火炮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3)

虎式火炮

黄蜂自行榴弹炮

黄蜂"自行火炮采用了II号F型坦克的底盘,1942年中期由Alkett公司设计,安装了1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1942年初德军II号坦克退出了一线装甲部队被编入二线。这成为利用其底盘和部件制造变型车的一个契机,由此开发了"黄鼠狼"II型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和"黄蜂"105毫米自行火炮。II号坦克底盘轻巧灵便,故障少,是非常可靠的自行式武器底盘,缺点是车体窄小,无法搭载重型武器。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4)

黄蜂火炮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5)

黄蜂火炮

蝗虫自行榴弹炮

1942年,克虏伯-古森Krupp-Gruson公司设计了这种非常有趣的自行榴弹炮(德国人叫它Waffentrager-武器载运车),使用的是埃克特Alkett公司发展出的新底盘Geschutzwagen III/IV,它结合了3式(主要是J型)和4式坦克(主要是F型)的部件。它拥有可360度回转的炮塔,而且此炮塔可以非常简单地用车后部安装的吊车卸载下来。卸下来的炮塔可以用车上携带的拖车拖在车体后部行军,也可以安放在一个准备好的混凝土平台上作为装甲碉堡使用。没有炮塔的车体可以用来运送弹药或执行其他运输任务。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6)

蝗虫火炮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7)

蝗虫火炮

灰熊自榴弹炮

Sturmpanzer突击坦克由Ⅳ号坦克发展而来,目的是为步兵(尤其是巷战环境)提供支援火力。使用Ⅳ号底盘,上部结构为装载斯柯达150毫米Sturmhaubitze(StuH) 43 L/12火炮的固定炮塔。火炮炮弹与15cm sIG 33重步兵炮相同。载弹量38发,分装结构,使用Sfl.Zf. 1a瞄准具。 高爆弹弹重38千克(84lb),装药8千克(18lb),对于装填手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在高射角时尤其如此)。

炮手舱盖携带一挺MG34机枪,与三号G型突击炮非常相近。早期型车上搭载一把MP40冲锋枪,可从射击口向外射击。

驾驶舱由车体上部的倾斜装甲向外伸出,使用虎Ⅰ的Fahrersehklappe 80驾驶员观察镜。战斗室通风欠佳, 仅通过自然空气流动从后方装甲遮蔽的通风盖换气来实现。 所有车辆皆有侧裙板。

早期车型的底盘负担过于严重,这使动力及传动系统经常故障。此后的车型皆对此进行了有所成效的改善。

1943年10月StuH 43火炮要求重新设计以减轻重量。 减重800千克(1 800lb))的StuH 43/1成功取代了前者,部分减重是通过减少炮座装甲来实现的。该型火炮自第三批开始作为主武器。在1944年之前灰熊都有防磁纹。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8)

灰熊火炮

突击虎自行榴弹炮

叫它强击虎或者突击虎,是因为它的作用类似于在巷战中的由工兵,步兵混编的强击群,巷战利器,一下干倒一栋楼应该没问题。曾经在德国境内发射的一发火箭弹,偶然命中了一个美军M4坦克停放场,强大的冲击波掀翻了三辆坦克,使之暂时丧失了行动能力。突击虎的设计思想源自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苏军利用断壁残垣的地利给予德军重大杀伤,而普通火力很难有效杀伤其中的目标。受此教训,德国急需为参加巷战的重装步兵配置足以杀伤结构复杂建筑内敌人的火力支援车辆。起初构想为"突击虎"装备210毫米榴弹炮,但当时这种火炮并未制造出来。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9)

突击虎火炮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10)

突击虎火炮

蟋蟀自行榴弹炮

蟋蟀式自行火炮(Grille)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使用的一款自行火炮(即自行榴弹炮)。它是以捷克制造的Panzer 38t坦克的底盘作基础,再加装上150毫米sIG 33榴弹炮而成。

而蟋蟀式的第二款型号则以这一型自走炮采用1943 年3 月开发出来的K 型车体。这一款车体和之前的车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其战斗室的位置往后移,引擎则放置在中间。另外,驾驶座的位置是独立的,并有其专用的出入口,并在里面装配15cm SIG33/2 L/12 重型步兵炮。与H型不同的是,它这个隔间被划在车身的较后部份,亦稍微比H型的更小且更高。

德国要求开发这架战斗车辆是因为原本的蟋蟀式自行火炮并不能有效率地使用,其重型大炮安放在车身的前端使得车身重量不平衡,令车辆行进时极不稳定。这架新型的蟋蟀式把火炮安放在车身较后位置,使得车身得以平衡。

在1942至1943年间,总共制造了约282 辆,还另外生产了96 辆做为弹药运输车,并被命名为"蟋蟀K型"。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11)

蟋蟀火炮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12)

蟋蟀火炮

野蜂自行榴弹炮

野蜂(又称胡蜂)式自行火炮(德文:Hummel,英文意义"Bumble Be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以三号/四号坦克混种车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装为一门150mm榴弹炮。由德意志国防军从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战结束。赋编型号全称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Hummel"此型称是1944年2月27日由希特勒授名。

野蜂式自行火炮在车体后方有一个顶部开放式战斗间,并有10mm的装甲围绕以保护乘员与火炮,引擎移至车体中央部份以让出空间给战斗间。末期型则将驾驶室与上层结构稍为修改,以便给驾驶与通信员有较大的空间。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13)

野蜂火炮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14)

野蜂火炮

野牛自行榴弹炮

德国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战德军产量较大的步兵炮,德国从1933年到1945年,一直生产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SIG33 150mm自走重步兵炮由莱茵金属公司于1927年设计开发,1933年正式生产。该炮炮身长1680mm;最大射程4700m。

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重量太重,达2吨重,作为德军步兵团的直瞄火炮确实比较重,机动性成问题。

在实际作战中,因为该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对德军步兵的支援和发挥,所以自行化改装也迅速进行。务实的德国工程师迅速在德国已经生产的一系列坦克底盘上加装150毫米s.IG.33步兵炮,这样机动性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该炮巨大在威力使其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威吓力,通常不用几发炮弹,意志薄弱的敌人就会从战壕里出来投降,另外据说该炮有击毁T-34的记录,却没有得到过证实。

自行化的150毫米s.IG.33步兵炮一生产出来,就是德国步兵和装甲部队的抢手货,其被大量配置在德军装甲战斗群(与虎,虎王,4号坦克,黑豹坦克一起协同行动)和步兵支援群中(与4号突击炮一起伴随步兵进攻),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s.IG.33步兵炮依然保持生产。

在1941年2月18日,决定用去掉炮塔的2号坦克底盘来生产"野牛"II自行火炮。1941年7/8月第一辆2号"野牛"II自行火炮(加长型)被生产出来。到1942年1月,总共12辆(实验型)被阿勒克特生产出来,1941年7辆,1942年5辆。

为了安装火炮车体加宽了32cm,加长了60cm并且装上了第六个负重轮。因为是基于2号坦克开发的,所以和原型坦克没有什么通用零件。使用巴辛-NAG引擎而非梅巴赫引擎提供动力。和"野蜂"不同的是"野牛"II车体上层结构没有保护。150mm sIG 33 L/11.4重步兵炮安装在车体上层一个与车宽宽度相同的弹盾上。射程4700米,最大仰角75度。这种武器依据仰角和射速可以作为重步兵炮或者重迫击炮来使用。乘员4人(车长,两名炮手和驾驶员),全重16吨。这款武器因为发动机过热和机动性不佳的缘故名声不佳。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15)


野牛2 火炮

恐龙帝国挖掘三角龙(消失的恐龙)(16)

野牛1火炮

喜欢的朋友还可以打开下列链接!

消失的“恐龙”:第三帝国的动物园(坦克篇)!

消失的“恐龙”:第三帝国的动物园(反坦克歼击车篇)!

希望读者朋友们多多收藏转载并留下你们的评论意见!

-老耳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