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曹操盗墓是真实的吗(暴漏了曹操盗墓的黑历史)

曹操盗墓是真实的吗(暴漏了曹操盗墓的黑历史)据说曹操在看陈琳写的檄文时,惊出了一身冷汗,本来头疼病正在发作,就突然被震惊的头也不觉得疼了。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俘虏了陈琳,却并没有过分的恼怒,反而爱惜他的才华。《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记载,袁绍兵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曹操对陈琳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意思就是说你以前跟袁绍时写檄文骂我,只需列举我本人的罪状就行,为什么要往上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并没有进一步追究,还给了他官职。但是从此番话来看,曹操既没有承认自己的盗墓行为,也没有否认。这段话把曹操盗墓的劣迹描写的无孔不入。首先,盗墓时,曹操亲临现场指导,每取一物都要经过曹操过目。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其次是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负责盗墓的官员,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再次,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最具实力的霸主,其地位的取得可谓千难万险,饱经风霜。他早期在汉朝为官,孤身刺杀董卓之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后来行刺失败,他逃往开封陈留,“散家财,合义兵”,聚众起兵讨伐董卓,也不过几千人而已。十八路诸侯会盟,他的兵力几乎最弱,根本无法与当时那些四世三公的土豪袁绍,割据一方的军阀袁术、公孙瓒等相提并论。但后来却一路发展壮大,兵力不断增多,财富也日渐积累,在乱世之中打下了自己的根据地兖州。后来成为中国北方最具实力的霸主。他这一路都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曹操盗墓是真实的吗(暴漏了曹操盗墓的黑历史)(1)

1、曹操起兵之时,急缺粮饷。他的军费从何处来

他个人的智谋与号召力固然很重要,但是他却无法获得更多的军饷。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曹操。曹操的军队在作战之时,最缺的就是粮草。缺粮说白了就是没钱,没钱自然买不到粮食。有这么一件非常鲜明的事情能够说明这一点。

2、陈琳的讨贼檄文,暴露曹操的盗墓历史

大家对“发丘中郎将”这个职位应该不陌生。最近在网上热播的,根据畅销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那个相貌冷峻,少言寡语,气质高冷的小哥张起灵,就被三叔说是“发丘中郎将”的后代。这种人为了寻龙探穴,都练过一种奇特的功夫,手指都修成有力,能轻易探入坚硬的墓穴石壁当中。所谓的“发丘中郎将”,发,就是发掘的意思。丘就是坟墓。中郎将是一个官名,与摸金校尉齐名。据说最早就是由曹操设立。而曹操设立这个职位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盗墓人才,发掘黄金以资军饷,为军队作战提供保障。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曾仿效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一职,由建安王休仁担任,专门挖掘历代帝王陵墓。据说曹操的盗墓团队非常之专业,曾只动用不到百人,就挖掘了芒砀山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并把其地宫洗劫一空,盗走了大量珍宝。不过这种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只是一种传说。

有关曹操盗墓的历史记载,最早的应该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所写的《为袁绍檄豫州》。这篇檄文生动地记录了曹操的盗墓经历。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前夕,袁绍为了表示自己师出有名,且为了打击曹操的气焰,让他的幕僚陈琳写了一篇讨贼檄文,就是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檄文中有这样的话:“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这段话把曹操盗墓的劣迹描写的无孔不入。首先,盗墓时,曹操亲临现场指导,每取一物都要经过曹操过目。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其次是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负责盗墓的官员,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再次,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隳突就是破坏的意思,破坏得很彻底,这也是盗墓者典型性行为之一。东晋史学家孙盛,在编撰《魏氏春秋》时,也把陈琳的这段话引入了进去。也就是说他肯定曹操的这段盗墓历史。同样的说法在《魏略》一书中也有体现。

据说曹操在看陈琳写的檄文时,惊出了一身冷汗,本来头疼病正在发作,就突然被震惊的头也不觉得疼了。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俘虏了陈琳,却并没有过分的恼怒,反而爱惜他的才华。《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记载,袁绍兵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曹操对陈琳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意思就是说你以前跟袁绍时写檄文骂我,只需列举我本人的罪状就行,为什么要往上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并没有进一步追究,还给了他官职。但是从此番话来看,曹操既没有承认自己的盗墓行为,也没有否认。

曹操盗墓是真实的吗(暴漏了曹操盗墓的黑历史)(2)

3、历史名人,盗墓之事常有

其实就盗墓这件事来说,历史上干过的人数不胜数。除了那些恶贯满盈的大盗之外,历史名人也不在少数。比如春秋时期的著名大夫伍子胥。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所害,他孤身逃往吴国,在吴国韬光养晦了几十年。最终,他借助吴国的势力,一举攻陷了楚国的都城,几乎灭亡楚国。但是此时楚平王已死去多年,早已下葬。伍子胥觉得大仇还没有得报,于是在楚国境内遍访楚平王陵墓。结果被他找到了。他开山绝岭,把整个陵墓挖了出来,还把楚平王的尸体从棺材里拉出来,鞭打了三百下。

曹操早期起兵之时,本就属于弱小的一方。他的军队如果不劫掠百姓,是很难获得足够的军饷和粮草的。为了积累财富,曹操不得已干起了“有损阴德”的盗墓的勾当,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曹操临死前曾交代,在他下葬之前,在邺城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后人无法知道其陵墓的具体位置。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这些都说明曹操的防盗墓意识是非常强大的。这应该是他多年盗墓经验的沉淀吧。

参考文献:《魏氏春秋》

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完整版权信息,商用请联系作者,侵权追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