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大家都看不出真假,唯有褚遂良能够分辨出真伪。不仅如此,他还能够说明假在哪里;至于真迹,他也能够说出每一幅字的来历。于是乎,各地上献“王羲之书法”络绎不绝、汗牛充栋。太宗当即召见褚遂良,听他讲书道,侃侃而论;看他写书法,的确超一流,竟然不输虞世南!太宗大喜:来人呐,推荐褚遂良的魏征应该打赏一下。当时,太宗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极为痴迷,不仅收藏了一批,还开了赏格,向天下百姓求购王羲之真迹。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1)

01

唐朝宰相褚遂良是历史上的书法名家,但他一开始也是名不见经传。

唐太宗李世民热爱文艺,其本人也是书法家。书法名家虞世南死后,太宗慨叹:“现在身边没有可以谈论书法的人了。”

刚好魏征在旁,随便提了句:“褚遂良书法不错,很有王羲之的笔意。”

太宗当即召见褚遂良,听他讲书道,侃侃而论;看他写书法,的确超一流,竟然不输虞世南!

太宗大喜:来人呐,推荐褚遂良的魏征应该打赏一下。

当时,太宗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极为痴迷,不仅收藏了一批,还开了赏格,向天下百姓求购王羲之真迹。

于是乎,各地上献“王羲之书法”络绎不绝、汗牛充栋。

大家都看不出真假,唯有褚遂良能够分辨出真伪。不仅如此,他还能够说明假在哪里;至于真迹,他也能够说出每一幅字的来历。

太宗大悦。

从此褚遂良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很快升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02

如果说褚遂良光靠书法就能混得好,那就错了,关键他肚子里还有墨水,人品还很正。

作为给皇帝写起居注的人,有一天太宗忽然发问:“我看你每天在那里帮朕写日记,能让朕看看你写了点什么吗?”

褚遂良答:“不好意思啊,起居注就是把皇帝的言行都记下来,给后人阅读借鉴的,没听说皇帝本人可以看呢。”

太宗脸色一沉:“朕有不好的事情你都记下来?”

褚遂良答:“这是微臣的职责所在,陛下做了什么我就记什么。”

这时旁边的另一位大臣刘洎(jì)来打圆场:“皇帝的言行,假如史官不记,天下人也都会记的。”

太宗顿时释然,说:“是这样啊,有点道理。”

03

太宗晚年干的最大一件事情是御驾亲征高句丽。在这件事情上,太宗曾感觉很有把握,完成一统四海的夙愿。但大臣们对此事的意见分歧很大。其中:

①房玄龄坚决反对。理由是高句丽没来招惹我们。

②李绩等人主张要打。这跟太宗的想法高度一致。

③褚遂良认为可以打,但最好不要御驾亲征。

褚遂良长期担任史官,参与过《晋史》的编写,对历朝历代征伐高句丽的事迹如数家珍、旁征博引。他说,从汉武帝时期荀彘、杨仆讨平卫氏朝鲜,到魏晋毋丘俭、慕容皝攻占高句丽,都是大臣武将们就搞定了,没必要皇帝亲自出马,他还提示辽东偏远,海途深渺,有不测之危,力劝太宗万万不可亲征。

太宗最终没听他的,还是坚持带兵亲征。结果大家都知道,唐朝大军在辽东被小小的安市城挡住,铩羽而归,也成了太宗毕生最大的遗憾。

但太宗在包括高句丽问题的很多事情上都很欣赏和倚重褚遂良的深厚学识,曾说“遂良博识,深可重也。”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2)

04

太子承乾谋反被废后,太宗晚年为立储之事纠结不已,一会想立李泰,一会儿又考虑立李治或李恪。其中,李泰不仅是长孙皇后所生,也是太宗最喜爱的儿子。

有一天魏王李泰入侍,太宗见到他很高兴,当面承诺立他为太子。同时还说了其他一些话,大意是大臣们也推荐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朕还是想把太子之位给你,毕竟你是朕最疼爱的儿子啊。

李泰高兴地扑到太宗怀里说:“父皇对我真是太好了!我只有一个儿子,等我百年后,就把儿子杀了,传位给晋王。”

看来李泰当时高兴坏了,以至于冒出了这样一个很奇怪的念头,说了这么一句很吓人的话,真是利令智昏啊!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3)

太宗把这话转述给褚遂良,说李泰这孩子高兴得有点昏头昏脑,杀亲生儿子这种疯话都说出来了。

褚遂良一脸正色,立即进谏说:“魏王当了皇帝,怎么可能会杀子传位晋王呢?陛下以往嫡庶不分,立了承乾为太子,又对魏王超过了该有的礼数,所以引发了问题。魏王说这些话,晋王就危险了!现在只能考虑怎么安置晋王了。”

太宗恍然大悟,心情很沉重。随即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以及褚遂良四位大臣,就定立太子询问他们的意见。

最终,为了让儿子们都相安无事,加上大臣们的一致意见,太宗还是决定立看上去比较仁厚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就这样,李泰因为一句话丢了储君之位,以至于后来32岁英年早逝,郁郁而终。

太宗临终时,托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顾命大臣,让他们辅佐高宗治理天下。

05

转眼到了高宗执政的第六年(永徽六年),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的事情已经紧锣密鼓地在策划。

这时候王皇后不仅被诬陷杀死了高宗和武昭仪的女儿,还被诬陷在宫中搞厌胜诅咒,高宗废后之心已决。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4)

因国舅长孙无忌多番阻止,高宗遂召集包括李勣、褚遂良在内的几位大臣商讨废立皇后的事情。

之前当然已经吹过风了,高宗的意思大臣们都心里有数。

老狐狸李勣推脱生病了,没有出席这次会议。

李勣为何不出席?因为不是得罪高宗就是得罪长孙无忌,而且是当面得罪,所以他选择谁也不得罪,干脆避开。

《旧唐书》和《新唐书》《资治通鉴》关于这次专题会议的记载不太一样。

其中《旧唐书》里说,长孙无忌先跟褚遂良说好:“您先说,我在后面附议。”

而《新唐书》《资治通鉴》则说,褚遂良为了保全长孙无忌作为国舅的面子,主动要求“冒死进谏”,充当炮灰。

君臣相见后,高宗对于这件事也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他还是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说王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生了儿子,想废立皇后,希望大臣们给点面子,赞成此事。

结果褚遂良先说开了:王皇后不能废,武昭仪不可立。为什么呢?

一是当初太宗临终托付“好儿好妇,今将付卿。”皇后没有大的过错,没必要废掉。

二是王皇后出自名门,武昭仪不是名门。如果必须要废立,那就找个尊贵点的姓氏。

三是武昭仪侍奉过先帝,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如果成了皇后,以后天下人会怎么看?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5)

言下之意是,我作为大臣都感到脸红啊!你要立谁不可以呢,偏偏要找这个武昭仪?!

可能褚遂良自己也觉得把第三条说出来有点过了,他当年谏言太宗征辽事也没把隋炀帝搬出来,没想到这一次把“侍奉先帝”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

古代讲究“一女不侍二夫”,何况还是父子,何况还要做皇后!

褚遂良知道肯定得罪皇上了,只好连连叩头,把脑袋磕出了血,还说“陛下不听劝,就把我免职,放归田里。”

高宗当然龙颜大怒!

《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说武昭仪也大怒,直接在帘子后面大叫:“何不扑杀此獠?”

后宫的三品昭仪居然要杀作为顾命大臣的三品宰相。

当然了,《唐律》有条规定说,褚遂良这种言行属于“大不敬”,确实可以治死罪。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6)

关键是高宗站在武昭仪这边,又发了雷霆之火。

这时长孙无忌一看褚遂良说到这个份上,皇帝发这么大的火,自己也没办法“附议”了,其他大臣也面面相觑,不敢吱声。

长孙无忌只好为褚遂良说几句好话,说他是直性子,又是顾命大臣,按照惯例不能加刑罚,给他留条命吧。

高宗挥挥手:来人,把他拖出去吧。

老狐狸李勣第一时间听说了这件事,等高宗来问他的时候,他趁机表忠心:“这不是陛下的家事吗,还需要问别人吗?”

高宗想:对啊,朕贵为天子,皇后还不能自己决定?这事有点离谱啊。

没过几天,武昭仪即被册立为皇后。

唐太宗重用了善于谋略的谁(唐太宗晚年最赏识大臣)(7)

褚遂良则被贬为潭州都督,随后又被贬为爱州刺史,都是当时老少边穷的瘴疠之地,很快这位被脱去光环的六十多岁的老人就被折腾死了。

结语:

褚遂良真是有点可惜,那么深厚的学识涵养,没采用一些灵活的斗争技巧,竟然要选择触犯龙颜冒死进谏。其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不仅武昭仪成功当上皇后,还有许敬宗、李义府等一帮奸臣上位,彻底搅乱了大唐的政局。真是时也命也,智商再高也代替不了情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