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东厂是什么机构(明朝特务机构之东厂)
明朝时期东厂是什么机构(明朝特务机构之东厂)贴刑有两人,分别是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贴刑下设领班、掌班、司房等四十余人,他们当中部分由宦官担任,大部分从锦衣卫挑选过来,这些人是东厂的领导层,是不用出外勤的。上文说过,早期东厂厂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嘉靖开始由掌印太监担任,无论是秉笔太监还是掌印太监,这都是司礼监的重要人物,他们要随侍皇帝左右,还有司礼监的繁忙政务处理,因此不会有很多精力关注东厂,只是发布指令,听取汇报,日常工作由贴刑负责。朱棣规定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总领东厂事务,称为督主或者厂公,到了嘉靖年间,东厂厂公改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领。东厂的主要“领导层”均由宦官担任,为什么选用宦官呢?因为朱棣认为他们忠诚,与朱元璋和朱允炆压制宦官不同,朱棣对宦官保持开放态度,他认为宦官在外廷没有依靠,皇帝就是他们的权力根源,他们只能依靠皇帝,只能服务于皇帝,而且外廷的官员对内廷太监有天然的反感,双方无法“尿到一个壶里”,这有利于皇帝制衡两者。
上一篇介绍了锦衣卫,可以参阅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威风凛凛的锦衣卫真的存在吗?,作为明朝特务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聊聊东厂、西厂、内厂,顺便谈谈它们的厂公。
厂花雨化田
东厂的设立靖难之役,朱棣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在南京登基为帝,但是他总感觉皇位坐得不安稳,虽然对外宣称朱允炆自焚而死,实际却是出逃在外,始终是个隐患,其次朝中仍有很多“建文余党”,表面臣服于他,暗中却有着不轨的心思,比如景清,竟然在朝服中藏了利刃,想要在上朝时刺杀他,朱棣就有了一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迫害妄想症,他想要提升安全感,于是“复活”了被朱元璋和朱允炆舍弃的锦衣卫,四处刺探情报,搜捕建文余党。
锦衣卫属于军队编制,内部人员混杂,而且经历了建文一朝,内部肯定也会有建文余党,因此朱棣无法对锦衣卫百分之百地放心,于是他打算组建新的、完全忠诚的、只服务于他的特务机构。永乐十八年,大明朝迁都北京,同年朱棣设立“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这便是东缉事厂,即东厂。
朱棣规定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总领东厂事务,称为督主或者厂公,到了嘉靖年间,东厂厂公改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领。东厂的主要“领导层”均由宦官担任,为什么选用宦官呢?因为朱棣认为他们忠诚,与朱元璋和朱允炆压制宦官不同,朱棣对宦官保持开放态度,他认为宦官在外廷没有依靠,皇帝就是他们的权力根源,他们只能依靠皇帝,只能服务于皇帝,而且外廷的官员对内廷太监有天然的反感,双方无法“尿到一个壶里”,这有利于皇帝制衡两者。
总之,基于各种考虑,东厂正式诞生,大明朝最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登上历史舞台。
朱棣的帝王心术
东厂人员配置上文说过,早期东厂厂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嘉靖开始由掌印太监担任,无论是秉笔太监还是掌印太监,这都是司礼监的重要人物,他们要随侍皇帝左右,还有司礼监的繁忙政务处理,因此不会有很多精力关注东厂,只是发布指令,听取汇报,日常工作由贴刑负责。
贴刑有两人,分别是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贴刑下设领班、掌班、司房等四十余人,他们当中部分由宦官担任,大部分从锦衣卫挑选过来,这些人是东厂的领导层,是不用出外勤的。
“外勤组”的头头叫珰头,巅峰时期有一百多个,珰头下面又有专门跑腿刺探消息的,叫作番子,每个珰头配置十余个番子,番子都是从锦衣卫等军队中挑选的刺探消息的好手,业务能力过硬。当然仅靠这千余人的番子,东厂肯定无法做到事事知晓,因此番子会培养自己的线人,这类人叫作外围,数量不固定,各行各业都有,遍布全国,这才是东厂的恐怖之处。
东西厂番子
东厂的办公地点设在皇城东安门旁,衙署内供奉着岳飞塑像,为啥是岳飞呢?因为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想要迎回二圣,忠心日月可鉴,东厂太监们想以此向皇帝表明忠心,也不知道岳飞在天有灵天天受着一堆坏事做尽的太监的香火心中是什么想法。衙署挂着万历皇帝御笔“朝廷腹心”的牌匾,是时任厂公冯保向万历求来的,肉麻的关系还真是一点都不避讳。此外衙署内还立了一座牌坊,上书“百世流芳”,明明做着遗臭万年的事情,却总想着百世流芳,真的应了那句立牌坊的话。
东厂日常工作东厂的工作就是充当皇帝的耳目,刺探百官情报,收集舆论信息。
月初,东厂的番子们聚集在一起抽签,每支签上都有官员的名字,抽到哪支签就代表这个番子当月要监视谁。这也是东厂想出来的鬼点子,用抽签的方式防止作弊,也防止番子们长期监视一个人,习惯后发现不了异常或者被对方收买。
领到任务的番子开始出勤,刺探情报有明探和暗探两种,明探就是光明正大地告诉你我在监视你,甚至会跑到对方府里问东问西,官员还不敢不回答,暗探就是像毒蛇一样在暗中盯梢。选择明探还是暗探主要看对方是谁,如果是监视内阁首辅,肯定不能明探,或者想要抓住某人的把柄,一定会选择暗探,至于对一些没有威胁的芝麻官,明探可以作威作福,当然选择明探。
《大明王朝》中冯保“暗探”严府
番子们每天都要写“日报”,把自己一天刺探的情况写下来交给所属珰头,珰头再呈交至衙署,最后汇总给到厂公,厂公看完后挑选有价值的向皇帝汇报,这就是《大明王朝》中东厂厂公黄锦对嘉靖说的“日有日报,月有月报,每天的情事,京官的情事,在奴婢那里都有呈报。”
日有日报,月有月报
在东厂的月报中,不仅有官员的情事,还有京城内的舆论,甚至包括物价,因此明朝勤政的皇帝可以对京城内的大小事情了如指掌。此外东厂还把手伸进朝廷事务中,军队前方战报、地方灾情等等,他们都有路子获得第一手消息,有的时候甚至皇帝已经知道某地发生了洪灾,而内阁大臣还蒙在鼓里。
设立之初东厂只有刺探情报的权力,并没有抓捕和审问的权力,更没有自己的监狱,所以抓捕和审问的事情都得交给锦衣卫,厂卫不分家,不过两者并没有从属关系,主要是看各自大BOSS谁更得皇帝信任,像嘉靖朝的陆炳,他母亲是嘉靖的乳母,又曾救过嘉靖一命,深得嘉靖信任,他执掌锦衣卫时,根本不把东厂放在眼里。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锦衣卫依附于东厂,毕竟太监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到了明朝末年,东厂有了自己的监狱,大肆制造冤狱,受到世人唾弃。
东厂、西厂、内厂这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后两者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存在期间,风头盖过了东厂。
成化年间,出现了刺客假扮道士入宫的恶性事件,明宪宗朱见深大怒,认为东厂和锦衣卫办事不力,不再贴心,于是他组建西缉事厂,任命心腹太监汪直为厂公,西厂的职能与东厂大致相同,但是多了一个重要职能——监视东厂!相较于东厂,西厂可以“先斩后奏,皇权特许”,因此设立几个月就把京城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大臣们愤怒了,逼着明宪宗取缔了西厂,但是不久后又复立,直到汪直失势才取缔。
西厂“厂花”雨化田,原型是汪直
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乱政,在他的劝说下朱厚照重开西厂。刘瑾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厂公是秉笔太监马永成,西厂厂公是另一个秉笔太监谷大用,两人虽然都是刘瑾的私党,但是为了向朱厚照表忠心,东厂和西厂相互倾轧,已经威胁到了刘瑾地位,为了更好地控制东厂和西厂,刘瑾设立内行厂,简称内厂,亲自领导监视东厂和西厂。刘瑾被杀后,西厂和内厂都被取缔,自此之后两者没有再重启过,只有东厂和锦衣卫一直延续到明末。
明朝的特务统治历来被人诟病,特别是刘瑾和魏忠贤两大权宦当政期间,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充当打手,残害了无数忠良,然而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特务统治机构,宋朝的皇城司,清朝的粘杆处,民国时期的中统、军统等等,为什么明朝的影响这么大呢?主要原因恐怕还是特务机构与宦官的结合,下一篇就讲述明朝内廷二十四监以及大BOSS司礼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