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学能手马菊妮)
(省教学能手马菊妮)2016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21题,就是围绕“科技与战争”这一主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对“战争后世界格局形成”(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2018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3题,就是考查“社会科技发展”(生产力)对“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以前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重点讲述,或许因晦涩难懂,后来删掉了。尽管这一唯物史观在初中教材中不再明确出现,但却贯穿整个历史教学的始终,对这一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运用,特别是在当下的中考复习备考中,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起:一、近几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渗透这一唯物史观比如:2019年中考历史试题第16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生产关系)的促进作用。
马菊妮马菊妮,合阳县第四初级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李敏名师工作室成员,陕西省王文胜学科带头人工作坊核心成员,合阳县马菊妮初中历史工作室负责人。
近几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复习备考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必备的知识、关键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学习、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平时的复习中,无论是课堂还是试题,历史教师对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些核心素养多有涉及,而“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往往被忽视。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是学习、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它主要包括: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等。其中,“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以前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重点讲述,或许因晦涩难懂,后来删掉了。尽管这一唯物史观在初中教材中不再明确出现,但却贯穿整个历史教学的始终,对这一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运用,特别是在当下的中考复习备考中,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近几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渗透这一唯物史观
比如:2019年中考历史试题第16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生产关系)的促进作用。
2018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3题,就是考查“社会科技发展”(生产力)对“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
2016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21题,就是围绕“科技与战争”这一主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对“战争后世界格局形成”(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
…… ……
综合近几年来陕西省中考历史命题,就会发现这一“唯物史观”,一直行走在中考试题的路上。
二、向学生阐述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比如:在复习“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章节时,我以我国农村改革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的重要目标。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最终决定力量。这也是我们理解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不相适应,必须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如何渗透、讲清"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概念
第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描述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
例如:早期的人类只能用鱼骨头做针,打磨石头做刀斧,后来懂得了炼铁、制铜,现代人发明了蒸汽机……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生产过程,渗入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可引起他们素质的变化,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
第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将生产力形象地比喻为"脚",将生产关系比喻为"鞋",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脚"决定"鞋",有多大的"脚"就决定了穿多大码的"鞋"。但同时,"鞋子"也反作用于"脚",当"鞋子"适合"脚"大小,就会穿着舒服,走起路来顺畅,当"鞋子”偏大或偏小都会影响我们的走路。
由此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须有相应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就会推动社会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就会阻碍社会发展。这样由形象到抽象,学生对这一晦涩难懂的辨证关系就理解了。
第三,结合教学实例,在实际中不断运用,反复强调,让这一唯物史观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普及,这就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它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前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取代了奴隶主与奴隶阶级。
八年级下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失误。这就是典型的"小脚"穿"大鞋”!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而生产关系超前,典型不适应。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这都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事件。
在教学中讲到这些事件的时候,反复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使其在历史课堂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阐释这一唯物史观时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宜浅不宜深。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一唯物史观的理解只需要浅层次的、表面的即可,不必挖掘太深。因此对这一唯物史观的渗透,必须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切忌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建议:在初一二教学中提出这一概念,知道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二者所包含的三要素即可。在初三教学中,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宜形象忌说教。
切忌唯物史观政治化、枯燥化,干巴巴的教条说理,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理解程度,用通俗、形象的语言阐释即可。
总之,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 "潜入"初中历史课堂,落地生根。学生在老师通俗、形象的解读中,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达到浅层次的理解与运用。寓“唯物史观”于历史复习备考中,助力中考,收获满满的成功和喜悦。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