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内容(例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内容(例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解析】此题表格第1、2个分类项以多个纪年建构时间的发展,尤其以汉朝前期高帝、文帝、景帝、武帝我们熟悉的人物作了时间定位。第3个分类项以郡级政区构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空间的郡级政区数量的大幅增长,体现了地方单位行政力量的大幅缩小。材料体现出了汉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有效加强,从而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边患问题。A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一看到汉武帝108个郡级政区这个空间特质,就应该知道它体现了出推恩令对王国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激化;B选项的“中央行政”与表格分类所呈现出的“地方政区”不符;D违背史实。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而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注重考查学生所具有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且大多数试题都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而把握好时空观则是解答好每道试题的基础与关键。
(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此题表格第1、2个分类项以多个纪年建构时间的发展,尤其以汉朝前期高帝、文帝、景帝、武帝我们熟悉的人物作了时间定位。第3个分类项以郡级政区构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空间的郡级政区数量的大幅增长,体现了地方单位行政力量的大幅缩小。材料体现出了汉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有效加强,从而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边患问题。A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一看到汉武帝108个郡级政区这个空间特质,就应该知道它体现了出推恩令对王国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激化;B选项的“中央行政”与表格分类所呈现出的“地方政区”不符;D违背史实。
以上试题表明,构建清晰的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所在。当前高中新课程体系下 高中历史学习用专题史取代了通史 学生历史时空观特别薄弱,易成为学生历史学习、复习和训练中的绊脚石!如何构建清晰的时空观念呢?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历史课程中主要的时间和空间的呈现方式
(1)时间呈现的方式主要有:①古代纪年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 其中纪年法又包括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方式;②近现代纪年主要是采用公元,但也有特例,如民国纪年、晚清、清末民初等;③对于公元前、后的年代和世纪所对应的时间,一个世纪或年代的前期和后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初期和末期等纪年方式都要有清晰的定位。
(2)空间呈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①不同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中国不同朝代疆域;② 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者事件发展活动地点的转移,行动路线的变化、战役的地形等;
③专有的地域概念:如中原、关中、关东、江东、江左、岭南、西域、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中东、西欧、南洋等。
以上时空呈现的方式需要我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关注,并慢慢积累,从而丰富历史时空观念。
二、在学习和复习历史的过程中,建立历史时空坐标
将历史空间和历史时间融合成坐标示意图 形成直观的时空坐标图 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时空观的目的。在材料性、情景性、拓展性意识指导下,精编断代时间大事年表,并由此把握历史时间轴和阶段年代特征;同时注意以专题和重要国家为线索整理大事年表,把握某一方面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如中国古代史复习过程中,学会使用以下形式的坐标图,对于文明的演进和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做到了然于胸。
通过以上坐标图,还有利于把握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历史,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理解这一时期的大发展、大变革的特征。从生产力的发展入手,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取代了刀耕火种,从而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们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多,从而导致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方面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走向瓦解;处于贵族统治集团最低层的“士”阶层流落民间,私学逐渐兴起,从而打破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思想文化方面也随之活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三、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注重中外历史的关联对比
通过历史比较,可以让我们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历史本质。近年来,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的民族主义”。这类试题能全面考查历史学科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形势下的高考命题的新理念。因此,同学们要树立时空观念,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养成比较历史知识,合理迁移历史知识的能力。
中外关联的形式通常有:相同的历史时期(时间)中外历史时间的联系。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还有在国际背景下的中外历史的联系,如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中外关联的内容非常广泛,要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将同一时期或同一国际背景下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联系比较,做到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更好地揭示历史本质。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学习过程中,唯有重视“时空观念”素养,才能为培养全面的历史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报推荐
来源:《核心素养报》
作者: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高见珍 王虎
责编:汤文
审核: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