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文彦博介绍(宋朝名相文彦博)
大宋朝文彦博介绍(宋朝名相文彦博)张贵妃有个伯父叫张尧封,凭着贵妃的帮助,数年间也自郡县小官连任要职,更在一片争议声中,于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冬升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台谏两司纷纷表示反对,御史中丞王举正弹劾张尧佐“乏材能,徒以夤缘后宫,侥幸骤进”,而知谏院包拯等人的奏疏言辞更为锋利,道“陛下五六年超擢张尧佐,群臣皆窃议于下,然而迹其过不在陛下,在女谒近习及执政大臣也。”所谓 “女谒”者无非张贵妃,“执政大臣”则直指文彦博。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十月,张美人进封贵妃。第二年八月,文彦博进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当朝首相。张、文两家在北宋朝野一时风头无两,同时也引起朝野更大范围的不满,并在不久后爆发出来。(宋仁宗画像)文彦博抵贝州城下半个月后,叛乱平定,由此升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位居次相。此时距他从成都回朝还不足一年。尽管是凭借军功,但并不足以服众,因为在文彦博到来之前,明镐虽未能破城,但
宋朝宰相文彦博被誉为“本朝名臣福禄之冠”,历仁、英、神、哲四朝,位将相五十余年,名高望重。特别是到了晚年,由于文彦博极力抵制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更是被旧党大肆吹捧。然而,文彦博在政治舞台上留下光辉一面的同时,还有着种种不堪,却被人有意识地忽视甚至抹去了。
一宋庆历三年(公元1041年)七月,仁宗宠妃张淑媛新丧二女,在宫内连遭打击,于是以“不胜宠名”为由自请降封美人。一年后,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兼知秦州文彦博改知成都府,坐镇西南。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人背后,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美人尽管深得圣宠,但生父早亡,家道中落,正宫曹皇后乃开国元勋曹彬之孙,门第强大,让张美人感到忌惮的同时,迫切希望得到外廷大臣的支援。而张文两家本是世交,张美人父亲张尧封早年与文彦博相知,文彦博自然成为最理想的人选。在政治利益驱动下,“张文之好”悄然结成。
这年文彦博年仅39岁,在成都任上“多宴集”“喜游宴”,沉迷声色的名声甚至传至千里之外的京师,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升官。当时蜀锦甲天下,文彦博命人织精妙的灯笼莲花锦献给张美人,张美人穿着去见宋仁宗,不说是文彦博送给自己的,而道:“这是文彦博献来让陛下欣赏的。”。
(宋仁宗画像)
文彦博抵贝州城下半个月后,叛乱平定,由此升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位居次相。此时距他从成都回朝还不足一年。尽管是凭借军功,但并不足以服众,因为在文彦博到来之前,明镐虽未能破城,但已将王则逼入绝境,困守孤城,而最后北面佯攻、南面地道突袭攻入城中的打法也是在文彦博到来前就制定的,文彦博只是在恰当的时机到来。论功劳,自然要有张美人的一半。
数年后,枢密副使狄青平定侬智高之乱,宋仁宗打算进狄青为枢密使,引发朝臣争论,参知政事梁适则认为:“王则止据贝州一城,文彦博攻而拔之,还为宰相。侬智高扰广南两路,狄青讨而平之,为枢密使,何足为过哉!” 而反对狄青担任枢密使的宰相庞籍道:“当年贝州之赏,论者已嫌其太厚。”不管怎样,文彦博与后宫的关系已经引起人们的争议。
三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十月,张美人进封贵妃。第二年八月,文彦博进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当朝首相。张、文两家在北宋朝野一时风头无两,同时也引起朝野更大范围的不满,并在不久后爆发出来。
张贵妃有个伯父叫张尧封,凭着贵妃的帮助,数年间也自郡县小官连任要职,更在一片争议声中,于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冬升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台谏两司纷纷表示反对,御史中丞王举正弹劾张尧佐“乏材能,徒以夤缘后宫,侥幸骤进”,而知谏院包拯等人的奏疏言辞更为锋利,道“陛下五六年超擢张尧佐,群臣皆窃议于下,然而迹其过不在陛下,在女谒近习及执政大臣也。”所谓 “女谒”者无非张贵妃,“执政大臣”则直指文彦博。
(文彦博画像)
两封奏疏递上去后,如泥牛入海,更使得群情激愤。于是王举正、包拯等七名台谏官员趁朝会结束之际,当廷力争,并“切责宰相”,仁宗和文彦博不得不暂时作出让步,撤销张尧佐宣徽使与景灵宫使两职。
过了一段时间,宋仁宗为了让贵妃开心,再次任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不过为了防止台谏大规模反对,让张尧佐挂宣徽使名,而外判河阳。对此部分台谏准备放弃抗争,唯有殿中侍御史唐介态度最为坚决,力争不止。被逼得没办法的仁宗只好将文彦博卖了,说这次任命出自中书省。于是,唐介将弹劾的矛头对准文彦博,论其“专权任私,挟邪为党。知益州日,作间金奇锦,因中人入献宫掖,缘此擢为执政。及恩州平贼,幸会明镐成功,遂叨宰相”“奸谋迎合,显用尧佐,阴结贵妃,外陷陛下有私于后宫之名,内实自为谋身之计”。
后世推崇文彦博者对文彦博交结后宫的事情极力辩解。但当时唐介曾要求文彦博当殿对质,而文彦博只是连连向仁宗称罪,对唐介弹劾自己的内容未有一言辩解,其间真相可知。后来文彦博再次拜相后,在仁宗面前承认唐介“从前所言,诚中臣病”。
数日后,文彦博罢相,出知许州。第二年元宵节,宫中有诗传唱:“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宫外还有辛辣的诗文讽刺文彦博:“巨奸宰相博,邪行世莫匹。曩时守成都,委曲媚贵昵。”此诗作者存在争议,有人说是梅尧臣所作。
四文彦博离朝近四年,历守许州、青州、永兴军,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六月再次拜相。宋中书省管政务,由宰相执掌,枢密院管军事,由枢密使执掌,合称东西两府。当时两员枢密使狄青、王德用均为武将,引发文臣的不满,文彦博更是如此,如在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的建储之议中,文彦博只和次相富弼等人商量,将枢密院排除在外。
同样是在嘉祐元年,与文彦博关系匪浅的翰林学士欧阳修上疏请罢狄青枢密使,贬毁狄青“未是奇材,但于今世将帅中稍可称尔”,而“其心不为恶,而不幸为军士所喜”也成为欧阳修攻击狄青的理由。面对“文坛领袖”的“高论”,狄青向仁宗吐苦水,说:“无功而受两镇节旄,无罪而出典外藩。”仁宗将此话转述给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阴恻恻来了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狄青不知两人对话,还傻乎乎地跑到中书省向文彦博表示自己委屈,文彦博回道:“无他,朝廷疑尔。”八十五年后,另一个宰相在陷害忠臣的时候,说:“其事体莫须有”,同样是六个字,何其相似,宋朝又何止一个秦桧!
当年八月,狄青罢枢密使,出判陈州,但文彦博依然没有收手。唐宋以来赐死大臣多派宦官,因此对被贬大臣而言,最怕的就是宦官找上门来。而文彦博每月两次安排宦官前往陈州,名为抚问,实则制造恐慌。一代名将连受惊吓,以致一病不起,仅仅半年后便去世了。
坑害狄青后的文彦博在相位上没呆多久,即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二月遭遇二次罢相。当时盐铁副使郭申锡和河北都转运使李参在修理黄河问题上出现分歧,郭申锡当初是张贵妃势力的反对者,而李参与文彦博交好,文彦博自然偏向李参,被指为处事不公,朋党相结。在文彦博二次拜相之初,宋仁宗谈起文彦博的为人,说他“犹多私”,可谓一语中的。后来连推崇他的旧党也承认文彦博“知人非其所长,贤士大夫罕出其门,近日有所荐论,众皆传之为笑”。
五此后数年,文彦博历守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七月回朝,拜枢密使,而且一呆就是八年。任上文彦博极力反对用兵西夏,在前线表现积极的将领也成为文彦博攻击对象。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秋,宋神宗初即位,知青涧城种谔以反间计迫降夏将嵬名山,收复绥州故地。夏人随即报复,诱杀知保安军杨定。边报传至开封,文彦博不想如何击敌,而提出一条不用刀兵的妙计——弃绥州、诛种谔,以结友邦之欢好。起初新任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支持文彦博的提议,但在得知夏人杀杨定,且夏主新丧、幼主即位后,即改变前议,主张武力应对,尽管被文彦博指为出而反而,但终使神宗没有听信文彦博放弃绥州。而种谔虽然逃过一死,却被连贬四官,安置随州。
熙宁新政开始后,文彦博屡屡阻挠,甚至在宋神宗提出“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时,回道:“陛下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顽固保守的文彦博令神宗很是失望,终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四月被罢去枢密使,出判河阳。
六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曹氏垂帘听政,起用旧党,再废新法,并召文彦博还朝,拜平章军国重事。此时仁宗朝的宰相富弼、韩琦、曾公亮等先后谢世,八十一岁的文彦博在朝中无人可与比肩。但就是这样一位元老重臣,却热衷于搞文字狱,以致身死名毁。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四月,旧党中的激进分子发起“车盖亭诗案”,通过诗文罗织罪名,打击陷害新党重臣、前宰相蔡确,引起旧党内部严重分歧,宰相范纯仁、当年“乌台诗案”受害者苏轼等人纷纷反对。但文彦博却表示支持,这其中除了对新党不满外,更主要的是蔡确早年任职谏院,查办案件的时候得罪过文彦博。在文彦博和太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蔡确被贬至岭南,落得个客死异乡的悲惨结局。当时许多人对文彦博抱以尊敬的态度,认为他不会做出这种事情,诗人王巩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王巩亲自见到文彦博,才知人言非虚。
文彦博置人于死地的做法,引起新党的极大恐慌与怨恨,“车盖亭诗案”也成为新旧党争激烈化的导火索。正如当时名士晁端彦所言:“今日长此风者,他日虽悔无及也。”元祐八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起用新党,恢复新政,新党对旧党的报复也随即展开。绍圣四年二月,已经致仕的文彦博年九十二岁,自太师衔降太子少保。两个多月后,文彦博去世。徽宗年间,名入“元祐党人碑”。
七宋南渡以后,旧党拥趸得势,重修史书,删除一切不利旧党的言论,文彦博的形象在官方描述中变得无比高尚,宛如圣人。纵观文彦博的一生,自然有其过人一面,但同时又留下诸多非议,若结交后宫、偏信亲党尚可看做政治斗争手段,至于陷害良将、兴文字狱则令人不齿。宋武功不振,与其“重文抑武”的政策密不可分,文彦博等人也难脱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