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四川传统艺术现状(走进历史深处的四川老手艺)

四川传统艺术现状(走进历史深处的四川老手艺)旧时四川交通不变,抬滑竿十分盛行,一般都是有钱人出行使用,有时走亲戚时也会抬着妇孺老人。如今在一些旅游圣地如峨眉山、青城山等地流行,抬滑竿仍十分流行,并变成当地一个旅游项目。抬滑竿——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补锅——旧时,集市每逢赶场都有补锅匠补锅。补锅匠有如下规矩:锅底洞大如鹅蛋,不补;锅严重锈蚀而变薄,易破,不补;旧疤穿孔,不补。补锅先拿起一个尖嘴小铁锤,把烂锅扣在地上敲洞,再用小坩埚(约小酒杯大小)装上碎铁放在有风箱的炉内熬化备用,补锅时补锅匠把烂锅放在自己两腿间固定,用喷灯把烂洞口烧红后,一手持勺,舀出坩埚里的铁汁,倾倒进窄木板上的小洞里,又令其滚入棉布圈

四川自古称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商贾云集,尤其是服务行业发达,因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也诞生了许多独特的老手艺:锅破了有人补,刀钝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捡瓦,头发軋了有人理……到了现代,美容、健身、洗脚、桑拿、家政服务、汽车修理保养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们也只能在回忆中记得一丝半点了。

四川传统艺术现状(走进历史深处的四川老手艺)(1)

掏耳修脚——

说到四川的老手艺,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此。掏耳、修脚服务一般出现在茶馆、公园、洗浴池等公共场所。旧时,掏耳服务者基本为男性,手持一支约30厘米长的铁夹子,时时捻动,使其发出声响,在茶座人群中走动着,招揽顾客。若客人需要掏耳,掏耳者则抬一椅到较向阳处让客人坐定,用挖耳子掏耳屎,小毛球扫耳,小窄刃刀修耳、剪耳毛,再用小窄刀轻竖于耳内,以手捻铁夹并立即置于刀上,一种音震让被掏耳者十分舒服,重复三遍后便算完成。旧时,修脚者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街头较为固定的地方设点,有人因脚底生茧,便定期请他们修脚。修脚者用锋利的刀片修去脚底、脚边老茧,有的还顺带剪脚指甲。修脚者一般都比较细心,修去老茧而不伤及脚掌新肉,有的还配有治鸡眼的药敷擦。掏耳、修脚服务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经济萧条时期消失,80年代后得到恢复,并在高档洗浴场所有更周到服务,但服务费用也更高。

四川传统艺术现状(走进历史深处的四川老手艺)(2)

弹棉花——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四川传统艺术现状(走进历史深处的四川老手艺)(3)

补锅——

旧时,集市每逢赶场都有补锅匠补锅。补锅匠有如下规矩:锅底洞大如鹅蛋,不补;锅严重锈蚀而变薄,易破,不补;旧疤穿孔,不补。补锅先拿起一个尖嘴小铁锤,把烂锅扣在地上敲洞,再用小坩埚(约小酒杯大小)装上碎铁放在有风箱的炉内熬化备用,补锅时补锅匠把烂锅放在自己两腿间固定,用喷灯把烂洞口烧红后,一手持勺,舀出坩埚里的铁汁,倾倒进窄木板上的小洞里,又令其滚入棉布圈的平面,移过去,从锅底对准小洞,往上一顶,另一手拿一团抹布从锅内往下猛按狠擦,同时吹气,一口锅就补完了。顾客来取锅时,在锅里装上水,检查铁锅漏否。7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开始普及使用沼气(主要在农村)、煤气、天然气,铁锅已变得耐用了;更因为经济发展,补铁锅这一专项服务便随之消失。

抬滑竿——

旧时四川交通不变,抬滑竿十分盛行,一般都是有钱人出行使用,有时走亲戚时也会抬着妇孺老人。如今在一些旅游圣地如峨眉山、青城山等地流行,抬滑竿仍十分流行,并变成当地一个旅游项目。

补瓷器——

旧时,补瓷手艺人挑着工具担,走街串巷。主要补损坏了的碗、盅、壶、缸等陶瓷器皿。俗语有“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的说法。匠人左手持一40厘米左右的硬木柄钻,钻头为硬质合金,钻杆长1.5厘米,操作时左手移至杆顶以小酒杯压上,右手持一如二胡琴弓状物拉动木杆,在瓷器须补位置两边钻上对应洞眼(钻前打孔处滴一点清油),用约1厘米长的特制铜质抓钉,扣入钻好的洞眼中,再敷上胶即可,若是补缸则须换大号的钻头钻孔,用铁质抓钉。该行道60年代消失。

挑水——

此一老手艺,以山城重庆最为普及。旧时,百姓生活用水主要来自于河水、井水,需用水桶挑,城里部分家境宽裕的家庭则请人挑水。挑水人称为水夫子,多为青年男子。挑水人使用一对大木桶,木桶内壁上方各放一个蔑条编制的圈,以防水晃洒。30年代后,有的地区由于人口增多,大量生活污水渗入地下,井水受到污染,故水质不如河水。经济宽裕的人都请人挑河水,倒入自备沙缸中澄清使用。挑水人一般在河中间挑水,以避开河边洗菜、淘米、洗衣服的地方。即使冬日水冷刺骨,也不间断。挑水人常说自己卖的是“河心水”,有做餐饮生意的人也打出“河心水豆花”“河心水豆腐”等招牌招徕顾客。挑水人有立即收钱结账的,也有的把水挑到买水人家后,即在主人门上划一记号,然后在月末收钱。清末,河水一般每挑卖十六文至二十四文不等。而井水只能卖二三文。挑水人有独自一人单干的,也有两人合作流水作业的。两人流水作业时,一人从河里挑水,到半路换给另一人,由其挑到买水人家倒入大水缸。挑水人一路吆喝着短促而有节奏的号子,招呼行人让路。挑水人和主人混熟了,主人有时请其帮忙办事;或是主人有时额外给一点报酬送点旧衣物。在万里桥边挑水为生的,三四十年代月酬为一斗二升米至一斗四升米。40年代成都开办自来水公司,但因自来水并未进入家家户户,一些挑水人便转向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挑自来水。新中国成立之后,该业务消失。

挑粪拉粪——

旧时,城区居民家中基本没有厕所,各家皆自备马桶。每日早晚,常有农民挑着粪桶挨家挨户收粪水。50年代中期,农民多改用粪车清运裘便出城。每到傍晚街灯未亮之前,街口便有一道粪车排列的奇特景观,那种安放有椭圆形黄木大桶的胶轮平板粪车,少则七八辆,多则十几辆,便在街口慢车道上排起了长龙,等待进城。待街灯一亮,交管人员一声放行,这些运粪车便浩浩荡荡地一路狂奔,“开”进城去收粪,出城时,车轮碾压路面轰隆之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后来随着水冲式公厕和化粪池普及,此项目消失。

划疙蔸柴——

四川人把劈柴称为“划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强壮农民在闲时持斧、锯与专用的锛,在城乡为人划开对付不了的大木柴疙蔸,锛类似大斧(长柄),操作也如斧,需要很大体力才能将木柴疙蔸划成小块,划完后获取一定报酬。此种服务70年代后基本消失。

打散煤——

五十年前,城市里的能源以煤炭为主,蜂窝煤也得凭证供应,一些家里有散开的蜂窝煤需要请人将其进行再加工成型,以节省用煤。加工师傅在自行车后座上搭一个铁煤模,另带上小铲、短锤,进屋后将主人的散煤加水和稠,铲入模子中以锤击打成型,并按个数收取一定加工费。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项服务已难以为继。

捡漏——

在北方,此语常用语古玩行业,意思是意外获得真宝贝,和四川的捡便宜差不多,但四川的捡漏手艺,完全跟古玩不搭边。旧时,在城区和乡镇,每逢大雨后就有捡瓦匠肩扛长梯,沿街捡瓦补漏(雨后易发现漏处)。经与需捡漏的房主洽谈好后,就架梯上房移动旧瓦,补好漏处。若需添换瓦、桷条、沿口等材料,则估好数量,量好尺寸,说好价,改天带材料上门再作修补,工程量稍大的还另带人手。90年代后,这类匠人逐渐消失。

淘井——

旧时,水井较多,水井使用时间长了就需要淘洗。淘井工多为业余兼职的农民,他们用长竹竿拴上水桶先把井水舀干,然后下到井底,用短柄铲等工具清理污泥,疏掏泉眼。有时也替人打榜落入井底的重要物品。70年代以后,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水井逐渐废弃,该项目随之消失。

修椅箍桶——

修竹椅箍木桶的匠人。他们随身携带着长短、大小不等的竹段和修补工具,沿街叫喊招揽生意,工作内容多为加固、修补竹椅、小孩车椅(俗称轿轿椅儿)等竹器,修理、箍扎木桶。修理木桶的方式是:将散架的木桶箍紧,漏水的地方加锯末塞紧,或更换桶底、桶边、提梁。80年代后随着塑料桶的广泛使用,修桶、箍桶服务基本消失,补竹椅的活因部分茶铺仍在使用竹椅而存在。

修锁配钥匙——

修锁配钥匙匠人多在小街巷摆摊设点,有的还兼修电筒、打火机、手表等等。配钥匙须备有一把原钥匙,锁匠用木条压紧,加工钥匙片,使用平锉、半圆锉、三角锉逐齿加工。90年代,出现电动配钥匙机,速度快且操作方便。当今人们购买新锁、更换旧锁廉价方便,修锁服务基本消失,钥匙服务尚存。

补鞋擦鞋——

补鞋补鞋匠或临场设点,或走街串巷,以钩锥槽锥、帆线缝补脱线胶鞋、皮鞋、旅游鞋,有的使用胶水辅助,兼作换鞋底、换后跟和补平后跟。70年代以后也兼作热补塑料鞋。90年代,开始使用简易手动补鞋机。

擦鞋民国时期,区域内开始出现以替人擦皮鞋为生者,俗称擦鞋匠,但从业人员较少。抗战期间,区域内外来人口骤增,有着擦鞋需求的人增多,以此为业者越来越多。当时在茶铺、公园、河滩等人员密集的休闲场所都能看到擦鞋匠的身影。擦鞋匠行头比较简单:一条青布长围腰,一个木制的即可装擦鞋工具又可做脚踏凳的工具箱,一把轻便竹椅或木凳外加一只装水的小桶。工具箱里必备两把软毛刷、一把硬毛刷、一块毛巾或绒布以及鞋油、螺等。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髙,刷鞋行业迅速发展。因简单易学,入行要求低,不少进城务工的中老年人便选择以此维生。进入90年代,擦鞋匠的活动范围更是遍及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公园、车站等地。擦鞋行头也变得更为简单轻便:部分人不再使用工具箱,而是换成更为方便的牛仔包、或双肩包,外带一个相对小巧轻便的脚踏凳;供顾客落座的竹椅或木凳被轻便的塑胶椅(凳)取代;装水容器变成轻便的塑料瓶(桶)。进入21世纪后,擦鞋业更为兴盛,一些较有营销意识的擦鞋匠釆用无刷(徒手)擦鞋、艺术擦鞋等个性化擦鞋方式吸引顾客,收入也较同行更为可观。专业化、标准化的擦鞋店开始出现且经营良好。不少宾馆、酒店及高档餐饮场所也配置有自动擦鞋机为客人提供免费服务,但手工擦鞋仍是主流。

换虼蚤笼——

旧时,虼蚤(又称跳蚤)肆虐,于是有了换蛇蚤笼的服务。虼蚤笼为一种30厘米长、直径约4厘米的竹筒,筒上有类似蟋蟀笼的镂空,内放一个粘胶棒,盖上盖子,晚上放于被中,这样不至于粘到其他物品,但可粘虼蚤,换笼人刮下内棒的胶,敷上新胶,或换一支胶棒。主人每月付给服务者一定报酬。随着环境的改善此服务早已消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