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皇女的自称(古代皇帝称龙皇后称凤)
古代皇帝皇女的自称(古代皇帝称龙皇后称凤)人们从现有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中,可以推测一二。商朝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龙凤纹的玉雕,这说明龙和凤已开始结合;到周代时,龙凤在《楚辞》中一起出现,说明龙凤结合已被人们接受。从源头上来看,龙和凤是两种文化崇拜下的产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分开的,并非天生一对。 龙和凤什么时候开始结合的呢?在古人的观念里,龙是分雌雄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淮南子》:“夫蛟龙伏潜于川而卵剖于陵,其雄鸣上风,其雌鸣下风……”龙虽然分雌雄,但作为个体,龙非必一定是雄或雌。与“游牧文化”相对应,凤在中国也是一种图腾文化,而且更多地代表南方水乡的“稻作文化”。在原始时代,中国南方稻作民族以“鸟”为图腾。这已是人们的共识。长沙大塘遗址曾出土了7000年前的凤凰图案,其凤鸟口中即衔着禾苗。《拾遗记》有载“(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丹雀
龙和凤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神异动物。除了自身神秘之外,在大家的印象里,龙和凤也是一对超强CP。龙对应凤,是佳偶天成、天作之合的一对。诸如,“龙凤呈祥”“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之类的成语数不胜数,大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大众对龙凤的普遍印象。追溯到古代历史,人们对他的认识似乎并不太大差别。如“龙”能兴云雨利万物,在封建时代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凤有祥瑞之气笼罩,常被用来代指皇后。龙和凤已然成为帝王、皇后的专属。
龙和凤果真如我们所认识的这样吗?
一般认为,龙为鳞虫之长,具有“九似”的特点,即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等。显而易见,龙是先民想象中的神物。普遍认为,这种想象的源头是蛇这个实体,但也说法与黄帝有关。《史记·封禅书》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西北湟水地域蝗虫群飞时能带来满天的黄土,皇帝认为这是神的呼应。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认为龙最初是蝗虫与蜥蜴类的动物混合而成的复合造型,后随着各大部落的融合,又吸纳了蛇图腾文化的影子,经过不断的融合,龙文化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开始的文化象征。从起始和来源来看,龙崇拜更多地代表着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
在古人的观念里,龙是分雌雄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淮南子》:“夫蛟龙伏潜于川而卵剖于陵,其雄鸣上风,其雌鸣下风……”龙虽然分雌雄,但作为个体,龙非必一定是雄或雌。
与“游牧文化”相对应,凤在中国也是一种图腾文化,而且更多地代表南方水乡的“稻作文化”。在原始时代,中国南方稻作民族以“鸟”为图腾。这已是人们的共识。长沙大塘遗址曾出土了7000年前的凤凰图案,其凤鸟口中即衔着禾苗。《拾遗记》有载“(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丹雀”就是凤凰神鸟的原型。
凤是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根据颜色不同又有凤、青鸾、鸿鹄、鸑鷟之分。同龙一样,凤的形象构成也比较多样。如《尔雅》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山海经南山经第一》:“其状如鸡,名曰凤凰。”与龙不同的是,“凤”身上体现了一定的和谐观念。如,凤和凰并称,二者构成“二合一”的统一体,雄为凤、雌为凰,代表阴阳调和。
从源头上来看,龙和凤是两种文化崇拜下的产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分开的,并非天生一对。 龙和凤什么时候开始结合的呢?
人们从现有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中,可以推测一二。商朝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龙凤纹的玉雕,这说明龙和凤已开始结合;到周代时,龙凤在《楚辞》中一起出现,说明龙凤结合已被人们接受。
而到了汉代,两者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是时候龙凤有了重大改变:一方面,龙、凤被皇家垄断;另一方面,龙、凤成为配偶。关于这一点,相关的记载也是数不胜数。《史记·秦始皇本纪》曰“祖龙者,人之先也。”《正义春秋握成图》云“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汉书·宣帝纪》载“甘露元年夏四月,黄龙见新丰。三年诏曰:凤凰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凰立,以万数”。可见,在汉代龙逐步指阳性,凤逐步指阴性,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
到了唐代,女皇武则天为了和龙区分,直接让凤变成女性,认为男皇是龙,女皇就应该是凤,此时出现了“凤阁”、“鸾台”名称雅巧的部门。
而到了明代,龙凤的两性分化进一步确立。皇帝配龙纹,皇后配凤纹成为标配。这一观念逐步被后世认同,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可见,龙凤结合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发展的结果。